打印

谁在扭曲我们的消费观?

谁在扭曲我们的消费观?

半月谈网 2013-10-08 11:46 作者:蔡玉高 胡锦武 程士华 王攀 等  编辑:梁恒

  编者按 消费,不但是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同时也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之一。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亿万人民的消费升级。

  近年来,随着投资、出口势头的减弱,消费的拉动作用受到空前重视,“扩大消费”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当前,深挖内需、消费驱动更是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着力点,其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在举国上下“扩大消费”的热潮中,一个令人担忧的阴影也在渐渐扩大——“消费异化”,近些年不断抬头,正在悄然侵蚀我们千辛万苦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型消费,盲目冲动、快买快扔式的抛弃型消费,无视他人感受、挥霍无度的炫富型消费……这些消费行为不是以满足人的正常、合理的需求为本,而是以刺激人的虚假欲望为本,早已滑入消费异化、消费主义的泥潭。

  消费异化,给中国的生态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水、空气、土地等人人需要的宝贵资源被过度挥霍、大肆污染,森林、河流、矿产等本可留给后代的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无度消耗。消费与生产互为因果,消费的异化只能带来不可持续的生产,二者的恶性循环将是中国发展不可承受之重。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社会如若被异化的消费所裹挟,人们的情感、尊严、道德就会发生扭曲。更不用说,集中于社会特定人群的消费异化行为,极易扭曲社会心态、激化社会矛盾,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遭受冲击。

  无疑,扩大消费而不注意同时遏制消费异化,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将大打折扣。令人欣慰的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推出相关措施治理消费异化,如整治公款消费、打击过度包装,同时积极提倡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完善可持续消费的顶层设计、让每个消费者都接受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当前,消费异化的各种表现究竟如何,根源何在,如何治理?半月谈记者在各地进行了深度调查。

  “消费异化”侵蚀改革发展成果

  从“情”变成“祸”,人情消费异化成面子型消费

  礼尚往来本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负担。

  在江西南昌工作的小周即将迎来自己的大喜之日,他和牵手4年的女朋友准备举行婚礼。但让小周吃不消的是,婚礼预算下来要花费20多万元。半月谈记者在小周的记账本上看到,酒席每桌1800元,预计摆60桌,要花费近11万元;酒席上需要的烟、酒两项需要五六万元;请婚庆公司、购买钻戒等几项加起来,就达到了20多万元。

  如今,人情消费不仅礼金数额攀升,而且送礼名目繁多。原来亲戚朋友无非是婚丧嫁娶随礼,现在则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新居宴,等等,一些地方的人情消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群众说,人情消费已经从一份“情”变为了一场“祸”,危害实在不浅。一项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过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元鹏认为,人情消费主要源于国人的面子问题。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在乎在熟人面前展示,以此提高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进而形成攀比,属于异化的消费心理。

  过度包装一年超过4000亿元,破坏型消费十分惊人

  中秋节前,广州市民王晓晨在收到亲友馈赠的4盒月饼后,共取出18块,放到冰箱里也就占一层隔栏的一半空间,但留下的包装盒叠起来接近一米高,衬底的丝绸布连起来可以覆盖自家的整张餐桌。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总队综合支队支队长程本仁介绍,保健品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但近年来茶叶、酒类乃至化妆品过度包装也屡见不鲜。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一些纸盒包装可以回收,变成纸浆再重新利用,但很多由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装,很难再利用,只能填埋处理。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田兆元表示,礼品包装不仅让消费者掏了冤枉钱,更是浪费了资源,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国际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告诉记者:“根据相关统计,全年平均下来,我国各类包装物的产值约为1万亿元,其中直接废弃的占40%,约为4000亿元,资源浪费十分惊人。”

  追求时尚、追赶潮流,盲目、冲动的抛弃型消费

  随着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消费品的普及,“充电器烦恼”可以被视为快买快扔式消费弊端的集中代表。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替代的手机将达3.3亿部。这也意味着,每年闲置出来的手机充电器超过3亿个。

  “且不说充电器泛滥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对消费者而言,这也是巨大的损失。”广州太平洋电脑城的销售员陈淙淙说,目前,一个手机充电器的价格约在50元到150元不等,按每年被替代3.3亿个计算,也就相当于消费者的财产损失最多达500亿元。若每个充电器重约30克,那就意味着一年产生的电子垃圾近万吨。

  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越来越短的更新换代时差,让不少热爱苹果产品的消费者吃不消,但依然有不少“果粉”花数千元为保鲜期不到1年的苹果产品买单。苹果用户李阳说:“家里的iPhone4和4S都用得好好的,但是下一代产品来了,就等于淘汰了。”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万部手机,50%的用户在一到两年之间就更换手机,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

  吉林财经大学低碳经济研究所教授刘静暖认为,这主要源于年轻人追求时尚、追赶时髦的消费心理。但是,盲目、冲动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加重生产负担,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买的是身份”,个人消费异化为炫富型消费

  当前,社会中有部分人的消费,不是为了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甚至以此界定其社会地位与身份。

  尽管薪水不算高,但南京的王小姐每年都要买上几款奢侈品包。她说,之所以下这样的血本,是因为包是女人身份的象征。平时出门逛街或是参加朋友聚会,挎上一个品牌包,别人会高看一眼,自己心里自然也会满足许多。

  世界奢侈品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居全球之首,2011年,中国人在海外购买的高档商品达4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很多人钟爱奢侈品,其实并非关注奢侈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可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附加值”。

  有人省吃俭用买奢侈品,有人大肆挥霍购入奢侈品,也有人刻意用买来的奢侈品向社会公众“炫富”,近年来此类例子屡见不鲜。有专家指出,在社会各阶层收入鸿沟拉大的现状下,一些人的“炫富”行为对曾经崇尚平均主义、提倡共同富裕的公众构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了对某些暴富者暴富手段不光明的义愤,对一些富人缺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不满。这样的异化消费行为多了,将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冲击。

  “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官员消费异化成腐败型消费

  当前,在一些高端礼品行业存在着“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的现象。这些商品的消费,变异成权力和金钱的催化剂,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

  记者在安徽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多家虫草专卖店走访了解到,虫草的价格有四五万元一公斤的,也有十七八万元一公斤的。在北京市一家药店,销售人员推荐的虫草是一种12克装的,其中有24根,价格为12120元,折算后价格是1公斤101万元,真可谓比黄金还要昂贵。多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观察,很多购买虫草的人都是为了送礼。

  在这些歪风邪气的侵蚀下,不少领导干部“嫌贫爱富”之风也日益见涨,他们乐于和富豪大款交朋友,私下拿权力换资源,满足其奢华消费的私欲。有一些官员打着公务“便利贴”,给家人买东西开公家发票、私人宴请单位买单、私人出行用公车、拿着公款出国旅游……公务消费异化成了腐败消费、权力消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对于腐败型消费,应从源头上引导和遏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无论是个人送礼还是公款送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比排场、讲气派的现象均有所缓解。但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引导社会风气之外,要进一步完善约束机制,从根源上杜绝此类腐败型消费。

  消费行为缘何被扭曲

  消费,本应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但在当今社会,消费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责任相背离的异化现象。业内专家分析,之所以在消费领域出现这些问题,是西方社会享乐主义文化的影响与渗透,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没有齐头并进,以及可持续消费观念滞后等因素造成的。

  “心为物役”,西方享乐主义文化扭曲消费心理

  消费异化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它源于西方社会在20世纪发展出的消费主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开始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蔓延。对于消费主义带来的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生态危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有了深切的体验。

  由消费主义导致消费自由悖论,使消费主体成为物的奴隶,属于物的消费品挤占了人的主体地位。正如德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自由消费没有使人的幸福感相应增强,反而销蚀了人的自由空间。

  显然,如果我们的价值取向不能从物质的富足功利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如果生产方式不能从资源消耗型向保育再生型转轨,如果消费行为不能从高能耗、高消费向低能耗、适度消费转变,“美丽中国”终将是纸上谈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授杜文东表示,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下,我国一直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这是一种健康的传统消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涌入,使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一些人开始盲目崇尚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他们不再将消费作为维持生存发展的必需,也不尊重消费本身的文化内涵,而是倾向于把消费看做维系身份地位、定位人生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尺,这些负面效应导致了消费文化的扭曲,最终使一些人滑向迷失自我的消费主义。

  专家认为,社会多元化发展也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有些人通过盲目消费来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丧失了作为主体本应具有的主动性。日本学者岗本庆一说:“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因此,有些人冠冕堂皇地将自己淹没在物的海洋中,难以自拔地盲目崇拜、品味着所谓的“个性”。

  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瘸腿”,两者没有齐头并进

  就在人们尽情享受着繁荣物质生活的同时,许多人并没有感到更多的快乐,反而时常觉得空虚、烦恼、孤独、迷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家亮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使得物质产品大为丰富,这为消费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同时,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趋势明显,传统的价值伦理被质疑、被抛弃,新的公共价值伦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的精神生活容易出现较为匮乏的问题。

  “当前消费异化现象突出,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齐头并进有关。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瘸腿了。在没有精神追求的时候,个体就会过度追求物质消费的满足,并试图通过物质消费来证明自身价值。”黄家亮认为,真正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不仅不会通过异化消费来炫耀身份,反而会对穷奢极欲的行为表示反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中论述,人们满足于对金钱、物的无度追求,不仅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是导致神经症的重要原因。反之,对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精神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

  “可持续消费”观念滞后造成“知易行难”的尴尬局面

  作为对消费异化的反思,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深入人心。可持续消费,也叫绿色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它可以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以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可持续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显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这一概念发轫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号召全球行动起来,“鼓励并筹划拟定一个十年计划框架,以支持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向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转变,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脱钩,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去年举行的里约+20峰会就促进实施框架的重要性达成一致,今年有的国家如印尼已经推出了十年计划框架。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方面距离国际先进理念还存在明显差距,在推广可持续消费方面面临着“知易行难”的尴尬局面。

  吉林财经大学低碳经济研究所教授刘静暖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的意识比较淡薄。由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2012》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持续消费的认知度总体偏低,了解可持续消费确切含义的不足40%。

  许多人也许听说过绿色消费,但在消费时却存在种种误区:一些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他们非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物却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山西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容和平表示,在我国一些地方,绿色消费还停留在倡导一种理念的阶段,缺乏实际操作。推广绿色消费,责任主要在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层面,管理的政策要明晰、有效,服务则是要人性化、实惠化。管理和服务都需要做实事、做小事。

  让“可持续消费”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治理消费异化的长久之道,在于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和行动机制,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作为国际共识,可持续消费意为绿色、适度、公平的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当前,我国需要尽快从顶层设计到普通消费者的各个层面补上可持续消费这一课。

  可持续消费,人人有责、事事可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对于可持续消费的概念比较陌生,但对更为通俗的绿色消费则比较熟悉。尽管理念存在差距,但多数人对于消费行为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均持认同态度。

  首都经贸大学MBA中心教授文魁表示:“针对消费异化现象,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通过生态消费观念的新文化,培育引导一种健康、适度、科学、绿色的合理消费方式。”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每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盲从、不攀比,从实际行动做起。”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田兆元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我们需要提倡和引导消费者形成朴素的消费观,通过一些标杆企业引领简化包装的风气,在生产和制造环节杜绝浪费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文军认为,消除过度包装的市场需求,需要改变重“面子”轻“里子”的送礼文化,需要大力倡导礼轻情义重的交往风气,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好传统发扬光大。

  “绿色消费,需要政府部门率先示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张元鹏建议,政府部门要带头使用节能减排产品,对高耗能办公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

  对市场行为要软性引导,对官场歪风要硬性约束

  采访中,业内专家认为,形成健康的消费行为,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软性引导和硬性约束两方面一起抓。如果不涉及欺诈、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消费问题应该交给市场自行调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家亮表示,消费是市场行为,更多依靠消费者自身绿色消费意识的逐渐普及,企业商家、行业协会的自律,媒体舆论的引导。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商家的动机是逐利的,如果广大消费者能普遍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商家、企业也会逐渐调整其生产经营行为。反之,如果过度包装等消费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商家企业就会迎合消费者需求,大量生产能卖得出、销量好的过度包装产品。

  如果市场调节无法发挥作用,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调节。仍以过度包装为例,什么是过度包装,是否需要根据商品自身价值和包装价值的比例确定一个标准,有了标准之后,政府职能部门才能依法行政。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行政部门不应该随意介入市场行为。

  黄家亮认为,遏制消费异化问题,除了文化引导、市场调节以外,还应当有制度方面的硬性约束。如果主流价值清晰、明确,什么光荣、什么可耻,有着普遍的社会共识,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那么一些铺张浪费的异化消费问题就可以得到遏制。

  “要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包括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务考察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宋则提醒,要特别警惕在消费需求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有人变换手段刺激公款消费等情况;坚决杜绝花样翻新的公费旅游、公费消遣、请客送礼等行为;打击巧立名目、化公为私,以货币、购物卡和实物形式,为个人增加消费福利的违规行为。

  可持续消费要有顶层设计,更需深入人心

  6月7日,由联合国驻华机构发起的环境保护平台“联合国——中国可持续消费伙伴关系”在北京成立,旨在以可持续消费理念为框架,加强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可持续消费理念正在逐渐进入我国顶层设计的视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在重要文件中提倡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国务院今年8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也着重指出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但在立法、长期发展框架等顶层设计层面,我国对可持续消费的制度安排还存在较大空白。

  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当前我国正在以扩大内需为重心拉动经济增长,建立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新机制已成当务之急,以此引导新一轮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当前政策层面较多强调生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消费重视不足,明显存在“短腿”,应尽快转变观念,加大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包景岭曾多年呼吁尽快出台《绿色消费促进法》。他表示,尽管绿色消费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但尚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促进和约束,使得消费环节无法可依,进而引发很多不当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绿色消费还可促进生产向可持续方向转变,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进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加大绿色消费的立法工作,为推进绿色消费营造一个适宜的法律环境。

  在普通消费者层面,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启蒙、行动指引还远远不够。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初发布了《中国消费者可持续消费指引》,倡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消费理念,摒弃不良消费行为,积极践行绿色消费,主动实施责任消费,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约束性体制机制,消费者离可持续消费还很遥远。

  或许我们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消费,不仅事关一个国家在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等物质层面的重大抉择,也关乎我们每个人对于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等精神层面的严肃选择。“公正生活是人类的生活目标。人类的目标是生存、享受和发展,只有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生活才符合这种目标。”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承梁表示,现代社会盛行的“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生活模式,不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态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简朴生活和低碳生活。

  公正生活、简朴生活和低碳生活,无疑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对自己说,这才是一种有意义的、值得去过的生活。(记者 蔡玉高 胡锦武 程士华 王攀 晏国政 周蕊 赵琬微)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