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论朱舜水对日本江户时代社会民俗的贡献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论朱舜水对日本江户时代社会民俗的贡献

论朱舜水对日本江户时代社会民俗的贡献   
    摘要:中国古代优良的民俗,在明末朱舜水通过在日本传播中国儒学过程中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随朱氏儒学思想中推动了日本江户时代社会的民俗变迁和发展。
    关键词:朱舜水  中日文化 民俗贡献

     明代以前,中日之间主要是僧侣作为文化和民俗传播者往来频繁,而到了明末清初,文人东渡渐多,成为中日文化习俗交流的一大特色,影响最大者当属明末大儒朱舜水(1600—1683),字楚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舜水于明亡之际,为避清全节,蹈海东渡,旅居日本二十三载,传道授业于异域,为日本兴学设教,移风易俗,终让日本成为中国文化礼仪的活化石。梁启超认为,朱舜水给予日本学界乃至政界影响之深,史所罕见,“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日本社会民俗的改良实则是朱舜水儒学的传播,而基本概念就是中华儒家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朱舜水对日本江户时代社会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朱氏儒学的传播推动日本江户时代社会风俗的改良
    中华儒学基本都是遵循“长幼有序,君臣有义”的基本原理。只要大家伸出一只手,伸开五指即可。有君、有臣、有客。中指为君,两边为臣,再两边为客。原理就这么简单,好象水分子的构成就是氢2氧1一样,有如数学公式。十分科学。而实际上,有序的体现,并非都是在高低上、排队上,只要视觉中心的轻重缓急有变化,就体现了有序的原理。日本从中国随唐以来大规模学习中华文化,但是对日本全国最深厚、最最有覆盖影响力的显学,还是唐朝鉴真传过去的一整套佛教文化传统以及相关江浙民间文化和习俗,比如吴服。日后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仍旧不断的被重点的传到日本。其它中华文化的百家思想,仅仅作为参考,并未上升到全民的显学地位。佛教文化影响日本直到明末,其中当属社会民俗的如插花、茶道、围棋等都是如此。尤其是禅宗对日本佛教与很多以道为命名基础的文化形态影响最大。到了明末,随着抗清义士大儒学家朱舜水晚年流亡到日本,最后受到德川幕府重视被聘为国师以后,学以至用的本源儒学才开始在日本取代了佛教,成为显学。
    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后,德川幕府为中心的儒学逐渐进入全盛时期,作为反映时代特症的社会民俗,随儒学的兴隆,以家庭、亲族、乡里村镇的民俗传统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风俗,渐渐成为改造社会民风的一种需要,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活、礼仪等习俗随儒学而发展,成为日本早期民俗学发展的雏形。而在德川幕府实行重振儒学,开创社会民风之中,朱舜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
    一是乡里社会崇学风俗,引领社会思想变革。乡里社会,也称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是地缘关系共同居住的乡土联合起来的社会关系。舜水初到日本时,正是德川幕府锁国时期。日本学者安东守约慕其学识德望而请业,并分禄俸之半以赡之。长崎住了七年,努力传播中国儒学,声誉很快传遍日本各州。后迎舜水至江户,礼聘舜水为宾师,水户这里,作为德川光国主政的一个行政管理大社区,以集团为中心的势力主导当地的习惯势力,舜水就在这个重儒教育的水户,开始教授《孝经》、《小学》、《大学》和《论语》等书,日本学者纷纷诣门受教,“水户学者大兴,虽老者白须白发,亦扶杖听讲,且赞儒道大美。颇有朝闻夕死而可之意。”
    水户的德川光国、冈山的池田光政一起被称为江户时代前期的三位名君。纲纪先师于木下顺庵,后慕舜水之名,拜舜水为师。在舜水教导下,儒学造诣颇深。设立书物奉行,编写古书,招聘江户时代著名的学者,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朱舜水向德川光国、前田纲纪这些执政者传播儒学,自然是希望他们利用政权的力量,利用有一定社会政治影响,真正重视教育,推广儒家思想,为日本儒学的发展培养人才,也随之形成江户崇学的乡风传统习惯,形成文化教育协同,民风重视儒学风尚。
    二是传播礼仪习俗,引领社会民俗力量。朱舜水生在余姚,少年又赴学习,余姚时属文风鼎盛的绍兴,如以余姚江南城学宫为中心的教育乡风民俗在成为儒学教育中心,要传播自己的学说,必须要有基础的平台,这就是教学场所。听到德川光国准备在江户兴办学校时,舜水对安东守约说:“闻贵国京江户有设学校之举,甚为喜之!贵国诸事俱好,只欠此耳。然此事是古今天下国家第一义,如何可以欠得?今贵国有圣学兴隆之兆,是乃贵国兴隆之兆也。自古以来,未有圣教兴隆,而国家不昌明平治者。”德川光国兴学建校时,舜水亲为之设计学宫的规划,凡古升、古尺、簠豆笾鉶之属咸备,其图式模型连巧匠都敬佩不如,接着又为之详细制订学规,重要的是舜水应德川光国之请,制定释奠礼,改定仪注,亲率儒学生习之,颇有洙泗遗风,于是水户学者皆精究仪礼,使日本自镰仓幕府以来遭受破坏的释奠礼得以重现,后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首次代表幕府祭孔,于是,全国各地争相效之,释奠活动方兴未艾,对日本江户时代儒学教育和学风的民俗推动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三是以史为镜促进教化,引领资政史学传统。德川光国尊称他为舜水先生,成为中国儒生在日受到高度礼遇的第一人。舜水既然忠义报国、反清复明无望,即显出儒生本色,愿为日本移风易俗。朱舜水在江户完成了心机转换,没有一头撞死在“忠”字牌上,不仅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也开创了存续中华文明、教化日本社会的新事业。他的一生所学,又有了用武之地。重要的是指导编史,《大日本史》是在儒家“大义名分”思想指导下,以正确的史实依据编辑成的一部日本史。在德川光国亲自领导下,“彰考馆”诸儒生付诸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由舜水最亲近的弟子安积觉任“彰考馆”总裁,确定修史《义例》,内容记述及考据之风,皆仿中国史籍,为开创日本后世修史之风,打下基础。
    二、推进易风移俗运动,推动日本社会风俗“纯化”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600年之久,佛徒生活大都腐化颓废,各地庙宇则成藏垢纳污、无所不为之场所。佛教在日本堕入世俗末流。朱舜水与德川光国对谈,探讨了孔孟圣贤做人的礼节典范,宣扬了宋明大儒正心窒欲、穷理明性的理学之说,还讲解了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求知求得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光国传授儒学精髓。德川光国叹服之余,接受劝告,先将藩内3000余所不守清规的佛庵淫寺拆毁,勒令300多名僧侣还俗,从而惊醒日本各地寺院,掀起了一场自清运动。
     这与朱舜水最重要的儒学观分不开,即讲究实际、倡导实践、注重实行、追求实功的“实理实学”。“实学”对日本排佛改造,脱佛纯化改革陋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时日本社会上层空谈崇佛误国,形成陋习。虽然几百年的佛俗,早已不断向城镇和都市渗透,又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崇佛的风俗深入乡民之中,成为社会民俗支配的一种惯制风俗。古代日本主要吸取中国的文化思想,尤其是中国佛教文化在日本影响很深,日本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希冀普及佛教文化,而佛教也就在最高统治者的荫庇下,发展蔓延起来。镰仓幕府一百五十年间,上至天皇将军,下到地方武士,人人参禅究道,个个皈依禅宗,随后的德川幕府时代则是佛教绪宗持续的鼎盛时代,舜水初到日本时,即陷于“嘘佛之气,足以飘我;濡佛之沫,足以溺我” 的氛围之中,出于对明亡的切肤之痛,舜水对此空疏之风深感忧虑,曾对弟子安东守约说道:“贵国惑于邪教,举世不能自拔。” 因此,在舜水的影响下,一些日本学者逐渐认识到儒学之精旨,开始排斥佛教。德川光国当政期间,毁弃了新建寺刹九百九十七座,废掉淫祠三千多个。伊藤仁斋在朱舜水的开启下,学术思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渐认识到儒学与佛老的本质区别,认为:“佛老尚空虚,圣人尚实理”;佛老教人“舍父母,绝妻子”,以清静无欲、涅槃寂静为务,而不知天地之化,人伦之情,实则陷于虚无,背于纲常,而“圣人之道,以彝伦为本,以思议为法”。 二者有天渊之别。朱舜水排斥佛教、力倡儒学的影响,使迷津佛教的日本信仰风俗,逐渐形成注重实际的风尚,为以后的日本民俗学奠基人柳田国男的民俗学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倡导“实学”,奠定了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民俗的清风
    日本能够得儒学真传、延续礼仪典范风俗,实得益于舜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渡日之举。朱舜水以影响一个人的方式,影响了一大批人,继而影响了一个国家。
    一是人生魅力推动习俗传播。在社会民俗新风改革上,就是他个人的人生魅力,人,是社会人,首选要求他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的支持,然后才有资格、有能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这里舜水以他自奉极俭,淡泊宁静的人格精神,以蔬菜饮水度日,拒纳妻妾女色,行止有度,让周围的日本人敬仰不已。在水户除了每日开讲程朱理学外,举凡天文、数理、历史、文物、鸟兽、花草等问题,他都能解答,学问渊博得让人吃惊。指导日人铸钟刻铭,建议光国按照中国古礼制作各种祭器用具,使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化典礼能在日本保存下来。
    二是乡情风俗推进道德之风。余姚旧属浙东绍兴,乡里家庭、亲族民俗风俗,长幼有序,以中国古代“九族”制为代表的世家司空见惯,以忠、孝、礼、仪、廉为特点的民风,世代沿袭,以道德维系的社会秩序也深深影响舜水的精神世界。因此,舜水强调“明实理”,即学习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之理。“吾道明明现前,人人皆具、家家皆有;政如大路,不论上下、男妇、智愚、贤不肖,皆可行得,举足即有其功。” 他甚至说:“躬行之外,更无学问。” 那么,这种“明明现前”的学问究竟有哪些内容呢?在《答小宅重治书》中,舜水提出:“学问者,亦何必废时荒业,负笈千里而后学哉?家有母,学为孝;家有弟,学为友;家有妇,学为和;出而有君上,学为忠慎;有朋友,学为信;无往而非学矣。”  可见其“实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践履,而不是那些仁义礼智的空洞说教,他还说过:“余谓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而朋友敬信,此天下之至文也。”  但这也明显地流露出轻视理论思维的倾向。
    舜水特别重视封建礼教,认为礼乃“天理自然之节父”,也是必须学习的内容,礼“不特为国家之精神荣卫,直乃为国家之桢干。在国家为国家之干,在一身为一身之干,未可蔑也。” 凡是明哲贤豪,皆讲求以作兴之,以登进于有礼;而对于国家而言,必须有上下之制,贵贱之等,这实则肯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对水户学派“君臣名分”思想影响甚深。
    三是弘扬先进文化推进传承之风。舜水认为求学方法有两种,一是向实践学,二是向历史学。他教导日本弟子要多读史书,通过历史事实总结出国家兴亡得失的规律,读史书“如明镜在悬,凡物之来,妍媸立辨。” 借古鉴今,以振纲纪,舜水疾恨玩弄经义的概念游戏,力图以史书来代替空洞乏味的经书。他说:“晦庵先生力抵陈同甫,议论未必尽然,”因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经,亦下学而上达耳。” 经义简奥难明,读之必生厌倦,读史则肤浅易懂,而与事理吻合,必喜而好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舜水这一思想影响了德川光国及其“水户学派”。德川光国曾说:“史者,所以记事也,据事真书,劝惩自见焉。自上世迄今,风俗醇浇,政理隆替,炤炤然如睹诸掌,善可以为戒,可使乱贼之徒知所惧,将以裨益世教。” ,也是舜水重史学文化的直接结果。

    社会的民俗发展,国际上又称“民间社会传承”,朱舜水在儒学教化中,推动江户社会民俗的改良,对于日本传统民俗文化的新风俗发展有很大影响,对解剖江户当代社会民俗的传承有极大帮助,如当江户时代佛理进入僵化教条风俗时候,舜水解析佛理陋俗与实学的思想,弘扬新风俗来发展良俗的责任,以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负起了改革江户时代社会风俗的使命。

[ 本帖最后由 猪尾巴 于 2013-7-29 19:4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