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酒瓮子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酒瓮子

酒瓮子


老陶/文


唐山陶瓷业始于明代。盛酒用的粗瓷酒缸、酒坛子,是当时唐山东、西缸窑大宗产品之一。用来盛酒的陶瓷酒缸亦称酒瓮,唐山人称酒瓮“大毛缸”“毛坛”,口小肚大,尺寸高约3尺,腹径2尺7寸左右。用来盛酒的小酒坛子亦称酒瓮子,大小有二、三、五斤头之分。
中华酒文化远源流长,公元前2世纪秦朝宰相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里有“仪狄如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故有“仪狄作酒”之说。汉代刘向辑的《战国策》里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逐疏仪狄,而绝旨酒。”;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魏曹操在《短行歌》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造酒”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酒瓮亦作“ 酒罋 ”。唐代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明月湾》:“但当乘扁舟,酒瓮仍相随。” 清代阎尔梅 《牧童曲》:“桥东酒家酒罋香,农夫辛苦何曾尝。” 清代钱陆灿 《牡丹花下集》:“诸公同日看花尼来, 邓生酒瓮还重开。”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敦煌文献集《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缘酒瓮子恰满便醉,皇帝一见大笑,妃姤共贺帝情,应内人惊笑不已。”,唐代敦煌文献中的酒瓮子,是中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对酒瓮子的描述。
笔者收藏有一件民国时期的唐山缸窑出产的酱釉酒瓮子,它高约18厘米,腹径约18厘米,大肚成茄形,小喇叭口有双系,缸胎粗糙厚重,施酱釉不到底,釉色明亮,釉中略有窑变并带有星星点点的铁锈斑,圈足,整体保存完好。唐山缸窑出产的酒缸、酒瓮子,自明代、清代、民国到解放初期,造型,制造方法变化不大,只是胎釉比以前更加细腻、圆润。唐山博物馆收藏陈列着一件明代酱釉酒瓮(毛坛)。
金代唐山迁安酿酒业十分兴旺发达,滦河流域的倪屯、花亭庄的金代古墓中,出土了刻有“千酒”字样的古代陶瓷酒瓶,同时还出土了刻有负责收酒税的地方酒吏“李酒使”字样的石砚、刻有“貌泉”字样的玉石印章、印盒等文物。设有“酒使”的迁安,当时酒税每年最少在三万贯以上,这些文物见证了当时迁安酿酒业的繁华,迁安是中国白酒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明代,山西移民在开平镇开办“公升泉”、“公顺泉”等八大酒烧锅(酿酒作坊),古镇开平有着“酒旗林立,市井飘香”美誉;明代《丰润县志》有“浭水酿酒甚佳”的记载,丰润酒烧锅已经名震京东,盛称“直隶东路烧酒”、“东路贡酒”。浭水亦现在丰润县的还乡河,因南宋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获,解送五国城途中,亦在浭水桥头长叹:“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于是浭水得名还乡河。
酒:在古代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明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唐山酿酒业繁荣,酒烧锅遍及开平、丰润一带。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唐山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费品,逢年过节,宴请宾朋,婚丧嫁娶,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酒瓮子伴随着唐山酒文化发展的历程。
如今酒瓮子已被各种精美的金属、玻璃酒器,更有各种精细的陶瓷酒器所代替。朴实无华的明代酱釉酒瓮子作为唐山陶瓷中朴素的文化元素,沉淀在唐山陶瓷历史的长河之中,记录着唐山600多年粗瓷生产的历史,记录着从明代以来唐山酒文化的历史,唐山缸窑那生生不息的窑火,更是映照出“北方瓷都” 唐山陶瓷曾经的辉煌。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7-11-7 17:49 编辑 ]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酒瓮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