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伏羲文化节

伏羲文化节

稿源: 天天天水网  2012-06-14 16:31

2012公祭伏羲大典每日甘肃网专题


  
      天水伏羲文化节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群众性节庆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相传这一天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而天水就是伏羲的故乡。因此,每年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天水人生活中一个隆重的节日。天刚放亮,天水市就已经鼓乐喧天,人头攒动,一派喜庆气氛。8点整,穿红带绿的民间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从市区东边的天水市政府大院出发,一路展演着缓缓向城区西边的伏羲庙行进。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是一幅巨大的由众人簇拥着的伏羲的画像,其身后是身穿黑衣黑裤,按8行8列排着的一个64人的方阵,他们手举高高的旗幡,幡上分别是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这支前后长达1000多米的表演队伍中,有原本用来朝拜玉皇的古乐朝山队;有过去群众用以祈天降雨的夹板鼓队;也有敦煌舞乐队;有衣着秦朝兵士服饰的小学生队伍;有大学生摹仿原始人动作组成的远古先民队;有老年社火队和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少的雄狮队及舞龙队;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武山旋鼓队和秦城夹板鼓队的表演。武山旋鼓大约由三、四十人组成,大家都身穿黄绸衣裤,说是龙的传人、黄皮肤的象征。他们一手握鼓锤,一手持一把扇形羊皮鼓,虽然鼓身娇小,但那激昂奔放的旋律,那快速回旋着的铿锵跳跃的舞姿,将西北人的豪迈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每一个观者随之激动和振奋,据说这种旋鼓出现的年代久远,它原本是牧羊人遭遇狼群时发出求救信号用的,后来被逐渐搬上文艺舞台,并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型活动中,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演出。今天,他们在这里,以这昂扬的鼓声,尽情地倾吐着对先祖伏羲的敬仰、崇拜和赞颂。

 
    据说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而那一袭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的秦城夹板鼓队伍,神情肃穆,动作简洁,起、承、转、合,举手投足间的确都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后出生的。这个雷泽据考证就在现今的天水市境内。再后来,一次洪水吞没了整个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了下来。要使人类不致灭绝,他俩就必须结为夫妻。但兄妹成婚毕是很难的,于是他们商量由天意来决定这件事。怎样决定呢?兄妹俩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昆仑山的南北两山,然后同时往下滚磨盘,如果磨合,就说明天意让他俩成婚。结果,磨盘滚到山下竟然合二为一了,于是,他俩顺天意成婚,人类从此得以延续。如果您有幸来甘肃天水,那么,在伏羲庙内您不仅可以看到这两块神奇的磨盘,而且您还可以用手去摸一摸它们,据说还可以促进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呢!

  据史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探索和研究。日本国高岛易断总本部以高岛成龙先生为首的一行易经研究人员,每年的阴历五月都要专程来甘肃天水祭拜伏羲,今年已经是第21次了。
  随着部落的兼并和迁徙,伏羲所创立和倡导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黄河流域,与其它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黄部落为核心,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民华夏民族。因为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图腾,也由黄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变成为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华人的始祖。   在天水市西郊,有一座庄重典雅,巍峨壮观的明代仿宫殿式建筑,院内古柏参天,旗幡林立;殿前香雾缭绕,烛光熠熠,不时有人点香燃烛,跪拜叩首--这就是华夏子孙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天水伏羲庙。庙内正殿天花板上刻绘着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说二进制数学的创制就是受了这些八卦图形的启发,并进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伏羲庙院内有很多的古柏树,这些古柏树它最早是64棵,就是取义64卦方位图来栽的,现在只剩下37棵了。天水地方有这样一个民风习俗,就是说相传伏羲的生日这一天,有规模非常大的庙会。而且就是这一天,伏羲就派喜神来为大家治病来了。当地百姓来了以后呢,就用红纸剪的纸人贴在树的身上,如果你的身体哪个部位有病,你就用艾草放在红纸人的身上。头痛,就放在头的部位,胃痛,就放在胃的部位,然后用香点着以后就烧,据说烧完以后你的病也就好了。   也许是得益于先祖伏羲的荫护,如今天水已经成为甘肃省主要的轻纺、电子工业生产基地,而且,天水虽然也同样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腹地,但却雨水丰沛,气候温润。这里山美水秀,林茂草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天河注水的传说为它遗存下许多水质纯净、甘甜醇厚的佳泉,天水人也因此普遍眉清目秀,肌肤白晰。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民风纯厚,路不拾遗。   遍布全区的名胜古迹和秀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伏羲文化节由此应用而生。天水市长张津梁先生认为,伏羲文化节的举办,将会给天水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古老的伏羲仍在一如既往的造福于家乡的人民。在这块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土地上,天水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又在创造着现代文明新的神话。

TOP

人祖伏羲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塑像就是人祖伏羲,他是根据保留下来的宋代伏羲铜像重塑的,原来为木雕像,文革期间被毁。人祖伏羲头生双角,肩披树叶,腰缠兽皮,手托八卦,赤脚坦腹。我们从他的着装可以看出,伏羲氏所处的时代还是原始社会时期,是一个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两边的两个侍从,左边的叫朱襄,右边的叫昊英,传说一个是管天文的,一个是管地理的。
  履巨人迹: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一条河边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华胥氏。一天,她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找雷神,劝说他不要发怒下暴雨,冲毁她的房屋,使他们无处安身。不料,在雷泽踏上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而怀下伏羲。这个传说说明这时人们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生育常识一无所知。雷泽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1992年,总书记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
  伏羲出世:伏羲出世后,神情异常,像貌奇特,从小就聪慧、英武,才智超群。长大后成为打猎的能手,角斗的英雄,在氏族内享有极高的威望,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都于宛丘:伏羲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只能逐水草而居,就是哪里有水喝,有鱼吃,有野果有动物,他们就奔向哪里,过着游牧生活。伏羲带领他的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到达宛丘这个地方后,见有高丘可居,水草丰美,野果动物充足,便安居下来,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从而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状态。宛丘就是今天的淮阳,宛丘遗址在县城东南四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网罟:伏羲建都宛丘之后,社会已大大前进一步。生活中,他观察到蜘蛛结网得以捕食飞虫,从中受到了启发,于是教大家用植物的纤维结网去捕鱼狩猎,这要比过去用石块和棍棒去猎取动物获得的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养牺牲:网罟没有发明之前,捕到了动物就吃,捕不到就饿着,生活没有一点保障。网罟发明以后,捕获的飞禽走兽出现了剩余,于是伏羲就教大家把吃不完的动物饲养起来,这就是我国畜牧业的发端。牺牲本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这里指被饲养供食用的家畜。后被引申称为公而捐弃生命财产等为牺牲。
  兴庖厨:早期人类是不知道吃熟食的,后来随着森林和草原的自然起火,一些动物被烧死,伏羲氏发现后拣起食之,觉得比生吃好吃,并易嚼味香好消化。于是教先民保留火种,把动物烧烤后食用,从而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所以有人说,伏羲氏是我国第一位美食家。
  定姓氏:太昊伏羲氏之前,人们无名无姓,过着群居杂居的生活,人伦不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的出现,这种状态已与现实生活极不协调。于是,伏羲根据各个部落和氏族的不同特点和爱好,给人们确定代号,这就是姓。伏羲氏认为风的威力很大,能飞沙走石,因此自姓为风。风姓是中国第一姓。于是姓氏逐步发展起来。春秋时,任、宿、须名、颛臾四国皆为风姓。据有关史料记载,出自风姓的有:韦氏、庖氏、伏氏、宓氏、东方氏、典氏、皇氏等二十多个姓。所以说伏羲是万姓之根,淮阳为万姓之源。
  制嫁娶:伏羲生活的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亲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人们过着群婚乱配的生活。伏羲通过观察,发现族内婚和近亲通婚所生育的子女或智力低下,或四体不健。因此,制定嫁娶制度,规定同姓的不能通婚,同部落的不能通婚,禁止群婚乱配,实行对偶婚,并把婚姻固定下来。之所以同姓不能通婚,是因为那时女生为姓,即一个母亲生的一个姓,一个姓是一个血统。氏是父亲社会的产物,男子称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进入父亲社会以后男子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姓氏又颠倒了过来。嫁娶制度的确立,改善了人伦关系,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第一部婚姻法是太昊伏羲氏颁布的。
  始画八卦:太昊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根据在蔡水(午门前蔡河)所得白龟的龟背纹理和蓍草的草茎,“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伏羲得白龟于蔡水、凿池养之的传说已传了几千年,谁也没有见过,有关资料也没发现过关于白龟的记载。1984年,淮阳县城东关一个叫王大娃的少年,在伏羲养白龟的白龟池钓鱼,钓出了一只白龟,从而印证了这个传说。伏羲根据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及它们中间的相互关系,用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种符号相对应,画出了先天八卦,总结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如天、地,阴、阳,春、夏、秋、冬四季。八卦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八卦是伏羲文化的精髓,是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产品电子计算机中的二进位制就是根据八卦的原理而发明的。
  刻书契:《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文字必归六书,以同文而代结绳之政”。也就是说伏羲氏之前,人们遇到什么事,都靠把绳子打结来记载,大事结个大结,小事结个小结,时间一长,再也分不清哪个结记载的什么事。伏羲画了八卦后,仅那八种符号仍然不行,于是就根据事物的形状,象日、月、山、水等创立了中国文字。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作甲历:伏羲氏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片空白,没有天地四时的概念。伏羲一画开天,指出了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并根据日月的变化,分出年月日,这就是中国历法的肇始。历法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帮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兴礼乐:由于畜牧业的出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序上不再为温饱而耽忧,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水平。在那个刚刚脱离蒙昧状态的社会生活里,靠什么来满足精神需求呢?经过一段的思考,伏羲用黄土抟成梨那样大的混团,用木棍扎上孔,可以吹出呜呜的响声,供大家取乐,这就是埙。埙是中国最原始的乐器,淮阳是中国乐器的发源地。所以有人说,早在伏羲那个时代就已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了!
  造干戈:太昊伏羲氏所处的时代,人少兽多,人们被凶禽猛兽吞噬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常常为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争斗。为了生命的安全和部落的利益,伏羲氏教人们打造兵器,如木棍绑上石斧、石镰、石铲等。兵器的发明,为伏羲征服各部落,促进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诸夷归服:太昊伏羲氏带领他的部落发展畜牧业、改革婚配制度、画八卦、刻书契等,社会迅速发展,文明程序极大提高。他不仅发展好自己的部落,还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推广到其他部落,帮助其他部落发展、进步,所以享有极高的威望,很快这些部落都投靠归服于伏羲部落。《史纲评要》说:伏羲“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以木德继天而王”。八卦中“木”指东方,伏羲为东夷部落首领,其意思说伏羲以东方圣德而称王,以圣德而统一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以龙纪官:太昊伏羲氏实现了民族大统一后,为了加强团结,增进合力,使大家有一个共同标志,他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如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形成一个各部落共同的图腾——龙,这就是龙的来历,龙的含义。从此,中国龙腾起在世界的东方,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从此夏华子孙始称龙的传人,伏羲被称为龙师人皇,淮阳被称为龙都。从此,伏羲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果;栗陆为水龙氏,疏导泉流。以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等等。从此,龙的精神一直是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是促进全国统一的旗帜,是增强民族团结的灵魂!
  崩葬于陈:太昊伏羲氏缔造了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远古文明,后人为了追念他,世世代代朝拜他,在他的长眠之地,修陵建庙,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太昊陵庙。传说太昊伏羲氏活了196岁,在位115年。这里可能会有人发生疑问,伏羲真的能活196岁?我的回答:会!因为那个时候刚有历法,纪年方法不一定和现在一致。

http://china.gansudaily.com.cn/system/2009/09/12/011268332.shtml

TOP

回复 2# 的帖子

伏義是民间的孔子,箭垛式人物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天水确是底蕴深厚、文化昌明、钟林毓秀之地。多年前流连于伏羲庙、卦台山、麦积山,不觉陶醉于古代文明中。今再看闻一多《伏羲考》,不觉更加怀恋那里。

TOP

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祭文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2012-06-25 14:44

  

  惟公元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中华儿女,汇聚天水,谨以太牢雅乐(yuè)之仪,虔敬之心,致祭于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hào)伏羲。曰:
  陇坻苍苍,渭水泱泱;太昊伏羲,成纪发祥。
  三皇之首,肇启炎黄;为民立极,道传百王。
  大哉始祖,圣迹昭彰;一画开天,文明之光。
  仰观俯察,辨析阴阳;首演八卦,奥理蕴藏。
  开物成理,赡(shàn)民制器;初作网罟(gǔ),鱼猎有倚。
  驯养家畜,庖(páo)厨充济;地穴建屋,寒暑以避。
  烧制彩陶,日新其艺;广被(pī)教化,刻划书契。
  推定历度,建分节气;以龙纪官,分部治理。
  始制嫁娶,俪(lì)皮为礼;造瑟(sè)作曲,乐(lè)民庆喜。
  伏羲文化,经天纬地;日月同辉,世代传袭。
  中华辉煌,龙脉永昌;羲皇苗裔,开来继往。
  改革开放,民富国强;科学发展,腾飞高翔。
  以人为本,齐奔小康;众心归一,血浓情长。
  九州和融,盛世共勷(xiāng);和谐社会,福祉(zhǐ)无疆。
  巍巍中华,屹立东方。民族振兴,协和万邦。
  吾祖伏羲,德泽流芳;崇功报德,俎(zǔ)豆馨(xīng)香。
  今日公祭,告慰羲皇;肴(yáo) 馔(zhuàn)敬陈,来格来尝。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2-6-29 15:22 编辑 ]

TOP

公祭伏羲: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凝聚

公祭伏羲: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凝聚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2012-06-21 17:41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属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活动。其时间跨度在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前至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漫长岁月中。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相对提高,原始采集与渔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社会组织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人类的体质形态也发展到新人阶段。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编织、雕刻等。在经济生活方面,除继续从事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的采集、狩猎、捕鱼等活动之外,还发明了生产性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当时的社会组织由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进而发展为父系氏族公社,未期则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其时间跨度在距今约一万年前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在不同的地区,其孕育产生的时间、发展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

  神话传说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应该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时期,也就是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期的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氏族首领。正是由于她的贡献太突出,在氏族的繁衍迁徙,发展壮大,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交往融合过程中,她逐步被演变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这样一来,“女娲”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先指称一个具体的人,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氏族,进而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女娲文化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前后的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由打制发展到磨制)和发明了陶器(灰陶)。

  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根。他和女娲一样,也是由原先指称一个具体的领袖人物,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进而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他代表整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阶段。当时社会组织已完全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其主要标志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的运用和彩陶的发明。

  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埚是兄妹,且兄妹成婚而繁衍了人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女娲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母系氏族首领,而伏羲是距今约一万年后的父系氏族首领。女娲代表的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前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繁荣阶段;而伏羲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女娲在前而伏羲在后。女娲文化是开启伏羲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伏羲文化是对女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她们之间不是兄妹夫妻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伏羲文化是在女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先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后有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视人情,创制八卦,肇启文明。前者反映出了人类由猿人、古人,进化发展为新人,石器制作技术显著进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真实历史状况。后者反出了人类由野蛮愚昧初步进入了文明开化的真实历史状况。

  有关文献记载,女娲、伏羲均出生于甘肃天水。这可从距今约三万八千年的武山人和距今七千八百年的大地湾遗址,以及散布于天水各处的如西山坪、师赵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成果所充分证明。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上至距今七千八百年(近说八千二百年)。在此之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也就是女娲文化时期,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下至距今四千八百年时突然中断,其原因在考古学界至今还没有定论,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在同一类型的众多仰韶文化遗址中,大地湾遗址下层中出土的彩陶,其造型手法古拙,制作年代最早,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由此完全可以证实,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伏羲文化(考古学界称为仰韶文化),天水是她的发祥地,是她的故乡。羲皇故里、举世公认。人祖文宗,人人敬仰。

  伏羲文化源于天水,但发展到中晚期阶段,她传播到整个黄河流域地区。其发展传播的路线和时间可由彩陶在下列有代表性的对应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出现的最早年代来加以证实。
  (1)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七千八百年,其下层属仰韶文化的初期阶段;
  (2)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七千年,属仰韶文化早期阶段;
  (3)河南三门峡陕县庙底沟遗址距今六千七百年,属仰韶文化中期阶段;
  (4)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遗址距今五千九百年,也属仰韶文化中期阶段;
  (5)河北新乐何家庄遗址距今五千年,属仰韶文化晚期阶段;
  (6)在晋陕豫交界的周边地区,存在着许多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发掘最早的河南三门峡渑池仰韶村遗址。另有山西中部汾阳杏花村和段家庄、北部忻州游邀以及河南中东部地区(包括准阳)属于仰韶文化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其最早年代都在距今六千七百年以后,均属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由彩陶在上述遗址中出现的最早年代,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伏羲文化的传播路线和时间,也就是伏羲部落生活和迁徙的过程中跟其他部落交往和融合的大致路线和时间。
  (1)由发祥地甘肃天水沿渭水向东迁徙传播到陕西西安经过了八百年;
  (2)由陕西西安到河南三门峡三百年;
  (3)由河南三门峡到山西运城八百年,同时其分支以大体相同的速度向河南中东部地区发展,其中准阳是伏羲部落的主要活动区域;
  (4)由山西运城到河北新乐九百年。
  由此可见,伏羲文化传播的主体路线大致为:天水—宝鸡—西安—三门峡—运城—汾阳—忻州—大同—新乐。伏羲文化由甘肃天水传播到河北新乐,其传播时间总共历时二千八百年。

  伏羲文化随伏羲部落的迁徙,在由西向东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上述主线以外,还应有许多分支,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但可以肯定是,伏羲部落总共历时二千八百多年时间,才将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伏羲部落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迁移疏散人口。在这种迁移疏散过程中,自然将先进的生产技术,思想文化传播到新的地区。他们在生活和迁徙的过程中,必定要跟其他部落发生关系。或者以战争的形式征服对方,占领新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以和平交往的形式与对方融合,取长补短,壮大自己。总之,伏羲部落在东迁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强大。他们部分留守,部分迁移,走走停停,那里适宜生存,便向那里扩展迁徙。历经二千八百多年的时间才由甘肃天水疏散迁徙到达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的河北新乐,并将先进的伏羲文化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完全令人信服的。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距今五千三百年,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距今四千年。特别是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的陶塑少女头像堪称艺术杰作。这些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由此可见,伏羲文化除了主要沿渭水向东发展传播外,同时还向天水周边地区扩展辐射,并一直延续到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甘肃天水市区建有伏羲庙,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当时是从距市区十余公里的卦台山搬迁过来的。卦台山传说是优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视人情创制八卦的地方。山上之庙宇曾几兴几废,最早建于何时,至今没有定论。河北新乐建有伏羲台,也是几兴几废,现在大部分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据考证其最早始建于商周时期。传说这里是伏羲生前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淮阳建有太昊陵(伏羲墓)传说这里也是伏羲生前的主要活动区域,并且去世后葬于此地。前面已经阐述过,“伏羲”一词由原先指称某个有突出贡献的领袖人物,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进而演变成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阶段,并且由发祥地甘肃天水发展传播到河南淮阳经历了两三千年。如果伏羲墓的传说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墓中所葬之人绝对不是伏羲文化的首创者,即原始意义上的伏羲。他只能是伏羲文化中晚期的众多继承发展者中某位有突出贡献者。同理,活动于河北新乐地区的伏羲,也一定是伏羲文化晚期的继承发展者,并且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直接延续千百年的原始部落。

  现今,在许多留有伏羲文化遗迹的地方,都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有羲皇故里—甘肃天水伏羲庙;羲皇圣里—河北新乐伏羲台;羲皇故都—河南淮阳太昊陵。这几个地方每年都举办规模宏大的伏羲文化节。在节会期间,众多中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一方面促进繁荣地方经济,更重要的是宏扬光大伏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伏羲文化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以下的晚期阶段,几乎遍布整个黄河流域,但在不同地区,其发展的速度各不相同。据有关学者考证,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皆出生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古称嶓冢山),并且曾在天水市麦积区东柯河域会盟后,黄帝轩辕氏沿渭水向东迁徙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炎帝神农氏由西汉水再到汉水,并沿汉水向东南迁徙进入长江中游地区。但炎黄联合大败蚩尤的战争地点在河北涿鹿,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楚地。至于炎黄的诞生地更是众说纷云。黄帝轩辕氏的诞生地不管是秦州齐寿山还是清水轩辕谷,都在天水市范围内;但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除天水外,文献记载的主要还有陕西宝鸡姜水河畔和湖北随州烈山等,各地相距千里之外。在生产力极不发达和交通极不便利的原始社会,任何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不可能如此之大。因此,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跟女娲、伏羲一样,也应该是由某个有突出贡献的部落首领,逐渐演变成代指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进而代表一个文化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由父系氏族公社向军事民主制阶段过渡时期的直接延承数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领袖群,是伏羲文化晚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至于尧、舜、禹,其主要活动范围大致在中原地区。他们都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由父系氏族公社完全过渡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炎黄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发展者。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期,由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铜器和铁器相继发明并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国家的形成,金属工具的推广使用,标志着中国社会首先在中原地区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也就是说由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铜铁器时代。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巩固、发展、强大,其势力范围由中原地区不断向周边辐射扩张,国家制度逐步取代了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以山东章丘龙山文化和甘肃广河齐家文化为代表的伏羲文化晚期阶段与中原地区的奴隶制国家并存了一段时间后,逐步过渡进入了奴隶制国家阶段,新型的铜铁器时代取代了原始的石器时代。

  由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伏羲文化的发展传播方向主要是由西(天水)向东(中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以铜铁器为主要标志的奴隶制度的建立,是由中原向四周辐射发展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其速度比较快。显而易见,中华文明在史前阶段的发展脉络,其主线是由女娲到伏羲、由伏羲到炎黄、由炎黄到尧舜禹。现在我们通常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这说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源。炎黄又是女娲伏羲的子孙,这说明民间传说中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女娲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根,是中华文明的源之源。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的起源,应由距今四千到五千年的炎黄上推到距今五千到一万年前的女娲伏羲。

  女娲伏羲,华夏宗祖!娲皇羲皇,文明肇启!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2-6-29 15:23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