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亟待抢救的温州宝卷

亟待抢救的温州宝卷

作者 陈钧贤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2012-05-01 07:12



温州宝卷《朱仙姑修行宝卷》内页与封面


说唱宝卷时的道具:木鱼、扇子、铃铛等


陈金东与他收藏的宝卷(柜子内)


民间艺人正在说唱宝卷





  名列国家级非遗

  宝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世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于“民间文学”,其说唱形式称“宣卷”,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于“曲艺”。

  不论作为民间文学去阅读的“宝卷”或以曲艺形式表现的“宣卷”,均具有教化娱乐的社会文化功能,不仅引导人们去追求道德行为的完善,去恶扬善,更能在调节平民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上发挥积极作用。

  曾生活在温州的当代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是最早注意到宝卷的文学价值,最早开始搜集和研究宝卷的现代学者。1927年,他在主编的《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上,发表论文《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认为宝卷、变文、弹词、鼓词、民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应将其纳入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他把敦煌发现的说唱文学作品同宝卷一道称之为“佛曲”,认为“佛曲是一种并非不流行的文艺著作,自唐五代以来,时时有作者,其中颇有不少好的东西,如《梁山伯祝英台》,如《香山宝卷》,其描写都很不坏。其与民间的影响却更不小”。

  1938年,郑振铎出版《中国俗文学史》,这是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奠基著作,书中将“宝卷”列为专章(第十一章)。由于郑振铎的倡导和影响,30年代许多学者注意到宝卷的研究。到1950年以前,中国学者对宝卷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初步的探讨。其中,郑振铎的研究起点既高,又占有大量原始资料,对宝卷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许多论断,至今仍为一些研究者承袭。

  而在郑振铎的鼓励下,学者车锡伦花费近20年的时间,在前人宝卷编目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国内外收藏,1998年编成了一部现存数量最多的《中国宝卷总目》,2000年出版修订重编本,共著录国内外公私收藏宝卷1585种,版本5000余种,每种版本都注出收藏者,为宝卷研究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也陆续有宝卷文本的新发现。

  可是在《中国宝卷总目》里,竟然没有发现以温州方言记录的宝卷,温州市以及各县(市)、区图书馆、博物馆至今也没有收藏本地区流行的宝卷。

  温州仍有传承人

  其实我市平阳、乐清、龙湾不但均有宝卷残存,而且还有传承人健在,他就是陈金东。

  陈金东,1928年出生于龙湾区灵昆镇上岩头村,因家境贫苦,只读过私塾,19岁进温州市区,拜温州鼓词名师叶岩桃学唱鼓词。1951年开始,一直以浙南北部的乐清为活动中心,并以演唱温州鼓词、莲花、道情和宣讲“温州宝卷”为终身职业。曾长期担任乐清市原曲艺协会会长、乐清市原曲艺团团长。现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也是省非遗“温州鼓词”传承人之一。

  他在少年时就爱好文学,有表演艺术方面的天赋,特别喜欢唱田歌、民间小调、撞歌、鼓词、莲花、道情等,还擅长编些小故事、长诗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演唱内容,还学会了编写鼓词必须掌握的“十六韵脚”技巧,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他一边演唱鼓词,一边编写鼓词本子。

  陈金东不仅能完整掌握温州鼓词的特殊技能,而且是温州鼓词在浙南地区北片艺术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温州地区曲艺界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今仍然坚持活跃在非遗保护工作第一线,还孜孜不倦为曲艺界后辈们编写词文,有求必应为曲艺事业培养人才,传承曲艺技艺作贡献,同时以曲艺宣卷形式开展温州宝卷的传播活动。

  由于长期以演唱温州鼓词为主,同时还吸纳了民间各种表演艺术的长处,陈金东把乱弹、京剧、越剧、昆剧等戏曲以及民歌小调中的优美唱词、口白、唱腔、音乐,融化到个人曲艺表演艺术之中,努力使自己声腔圆韵多变,结合表演内容,充分运用牛筋琴、扁鼓、三粒板、高音梆子四件乐器,时而高亢激扬,时而柔情如水,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不同词文内容中的动人情节,大大丰富了说唱艺术内涵,他还能把平词、大词(娘娘词)、莲花、宝卷的演唱形式和技巧运用得纯熟贯通。

  晚年的陈金东现场演唱时间少了,主要编写词文,对温州各地曲艺艺人的要求做到有求必应,此外传授各种曲艺演唱技艺。近年来,陈金东为了抢救温州曲艺里的“十八本头”娘娘词,不顾高龄,拜访曲艺老前辈虞世方、张鹤森等人,以诚心求教精神打动老先生的心,用了断断续续近半年时间,口传面授,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稿。

  现存42部百万字

  据统计,陈金东搜集整理了42部温州宝卷,字数数以百万计,至今保存完好,在温州地区绝无仅有。虽然所藏温州宝卷的数量并不多,但从版本学的角度,地域特色鲜明,用的全部是温州方言,如乐清腔混杂着永强腔,而且是手抄本。而从宣卷的艺术角度分析,则可窥见他作为温州鼓词的北派代表人物独有的声腔音韵特色。

  据统计,他自己演唱过的鼓词本和莲花演唱本,共152本;自行创作编写、供他人演唱的有32部,合117本;此外,还有短篇鼓词节目14篇,其他短篇宣传节目100多篇,长篇传统词文《十二红》《小南游》(娘娘传)及劝世经文宝卷,共计字数约500万字。

  温州是国内仍然在传播宝卷的极少数地区之一,这与陈金东非常重视培养温州鼓词、莲花、道情、宝卷的综合性传承人有着密切关系。据初步统计,目前他的学生有30多人,学生的学生10数人,分布在乐清、龙湾、洞头,但遗憾的是,学生中能以宣卷形式完整传播宝卷的几乎没有。陈金东所收藏的温州宝卷,见证了温州是国内存在、至今仍在传播宝卷的极少数地区之一,但却不被《中国宝卷总目》收录,迄今也未见本土专家学者去探索研究。

  国内学者指出,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极少、宝卷文本难以获见,加上一些社会因素,虽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宝卷的研究实际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宝卷的深入研究,正逐步形成跨学科的“宝卷学”,并将成为21世纪俗文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但陈金东老人已经年届84岁高龄了,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抢救温州宝卷,早日出版温州宝卷。(图片由作者提供)

TOP

希望《温州宝卷》能尽早整理出版发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