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经典互读中的文明对话──英国剑桥大学大卫·福特教授访谈录

经典互读中的文明对话──英国剑桥大学大卫·福特教授访谈录

□ 游斌

中国民族报 2012-05-08

  曾经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由于世界各地移民的融入,世界各地宗教文化都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文明之间对话、多元宗教的和谐相处、在世俗化的处境下宗教的公共角色等问题,在社会公共领域都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因应这些问题,作为英国传统“国学”重镇的剑桥大学神学系提出了“跨信仰对话运动”,其核心人物大卫·福特(David Ford)创造性地提出“经文辩读”(Scriptural Reasoning)的实践,即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具有共同的经典渊源之事实,通过不同信仰群体阅读彼此的经典,来实现信仰间的理解与对话。其思路与实践对于具有多元宗教文化传统、试图重新厘定宗教与公共空间之关系的中国宗教界来说,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经文辩读:承认和正确处理与其他宗教的差异

  游斌:在近15年里,您发动并深切地参与 “经文辩读”运动。请问经文辩读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它有什么样的学术统绪?对您个人来说,是什么样的动力使您能够如此投入地从事这一工作?

  福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接触到一个被称为“文本辩读”(textual reasoning)的组织。它萌生于犹太教的当代反思,其中既有《希伯来圣经》和《塔木德》的学者,又有一些在哲学上很有成就的大学教授。我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丹尼尔·哈迪(Daniel W. Hardy)教授一起,以基督教代表的身份参与这一活动,在美国宗教学学会的年会上碰头讨论。

  这些犹太圣经学者和哲学家带着现代意识来反思犹太教,尤其是在“二战”大屠杀之后如何塑造犹太教。对他们来说,有3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进行回答。首先是如何重新阅读和重新解释他们的经典文本,即《希伯来圣经》和《塔木德》,他们认为,以前的阅读是不够的。鉴于犹太人的苦痛,他们必须重读经典,以获取与当下有关并根植于经典的智慧。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面对现代性,包括近百年来的各种现代思潮、人文学科、各种变化等。他们既不想拒斥现代性,但又不愿意由现代性裹携而去。他们必须对现代性进行一些批判性和建构性的工作。对第三个问题的回应,后来这也成为这个学术团体的核心标志,即他们作为犹太传统的学者,如何面对其他信仰人群,尤其是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他们看来,为了一起学习如何面对他们的文本、当下的现代处境,跨信仰的工作既能面对当代处境,又能触及自身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后来,我们就一起将它转变成“经文辩读”,强调宗教经典在对话中的价值与意义。几年后,穆斯林学者也加入进来,也就是今天的这个组织。我们花费很多年来解决,现在实际上仍然在解决,如何应对彼此的经典文本和传统,以及因此引起的各种问题。  

  游斌:通常来说,你们是怎样组织“经文辩读”的活动呢?是按照主题来组织不同宗教的经文吗?如何面对不同宗教传统对同一个主题相似但又差异巨大的解释呢?

  福特:通常,我们会围绕某个主题,从亚伯拉罕宗教即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这3个宗教的经典中抽取短小的经文。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评注的文本作为补充,如《塔木德》、教父著作、《圣训》等。辩读者可以依据各自不同的传统或解释,来阐述自己对于经文的理解。

  我们每次的聚会都会围绕一个特别的主题,如宽恕、女性、正义、信仰、债务、暴力等几乎所有问题。对这些文本的辩读,通常由一个简短的介绍开始。要说明的是,对所有参与者来说,这不是一个做演讲的地方。你要试图集中注意力在这段短小的文本上,就其展开谈话。你的学术目标是要知道其他传统的人如何理解它,你也可以从另一传统的角度发表评论。没有人完全拥有这段文本,独占对它的解释,因为大家辩读的目的是深入到特定的文本看它的意思,并将它放在不同传统的解释之下。

  我认为,经文辩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你不必认同每件事情。它的目标不是为了在最后达成共识,或者说最后得出结论:所有文本说的不过都是同一件事情。你也许会找到一些共识,但是你也会发现差异。对于经文辨读来说,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理解:差异是必须被承认的,并进入讨论之中。比试图解决差异更高一级的做法是提升人们对于彼此之间的差异的认识。换句话说,在我们的世界中,有着太多的分歧,而且总是有分歧。抹杀差异,并不能使你达到一个和谐世界。你只有通过学习如何处理差异,才能达到一个和谐世界。当然你也会有相同之处,但是你越深入地了解其他人是如何解读他们的文本,你就越有可能说:是的,我们并不同意,但是我们也能彼此合作、对话以及在一起学习。

  经典互读推动信仰间对话

  游斌:对于不同传统的自身发展来说,您认为经文辩读这样的实践有什么意义?您为什么选择宗教经典的经文作为宗教间欣赏差异、进行对话的起点?

  福特:我认为,人们参加经文辩读,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或原因。这本身就很好。我参与的动机不一定与你参与的动机相同。有人怀着“穆斯林的原因”,有人怀着“儒家的原因”,有人则出于“基督宗教的原因”或者“犹太教的原因”。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当然也有各种不参加的理由,大家不必一开始就有一个“共同背景”。从不同传统的角度来参与经文辩读,我认为是正当的。用经典阅读作为跨信仰工作的形式,可以让不同的信仰人群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关系。在这里你可以与穆斯林探讨与信仰相关的重要事情,即便你并不同意它们。

  在一个传统的内部,人们通过经常性的崇拜、学习、社会活动聚会,建立彼此间的理解。在不同传统之间,你需要一种实践,让你年复一年来深化对你自身传统、其他传统以及你所处社会情境的理解。而我发现,比较能处理这种情况的唯一的实践方法就是围绕文本来聚集人群。在跨信仰对话方面,有很多好的实践方式。但以我的经验来看,我还没有发现有哪种实践能像经文辩读这么好,可以在一种有着长期关系的、涵盖不同信仰人群的团体中使用。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经文辩读”是在信仰间关系、信仰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生态学中的一个特殊的“生态龛”(niche)。它是在那种大环境之中的一个“小环境”。跨信仰的关系经常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人们可以在一起做事情,这当然非常美妙。它也可以是一些礼貌性的、礼节性的会议,但是经常不深入。一旦要深入下去,就要建立长久的关系。阅读经文则是帮助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因为宗教经典都是深刻而丰富的书,它们就在信仰的核心处。这些经文已经在十数个世纪中用不同的方式诠释过了,但在全世界它仍然处于被诠释之中,是上亿人生活的中心。《圣经》仍然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不久以后,相信《古兰经》也会成为传播最广的书。

  我认为这些经文都是值得注意的文本。它们会领你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礼拜、祈祷,深入到政治学、伦理学、团体生活、婚姻……是的,包括一切与生活有关的事情,包括战争、性别间关系等。你需要去思考的东西很多。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从事经文辩读会很有帮助。我还有另一个经验,就是当你与其他传统的人一起学习了许多年之后,你就和他们中的某些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拥有的这种友谊是一种不一定需要你赞同,但你却信任的东西。所以我想,经文辩读的目标不是达成共识,达成了当然好,但是信任、尊敬、诚实、真诚才是跨信仰对话的关键。     

  游斌:经文辩读主张欣赏差异,主张各个宗教对自身传统的坚持和对其他传统的深度学习。所以,我们能否说经文辩读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是一个跨信仰的文明对话项目,另一方面又是特定传统(如基督宗教)在当代处境之下发展自身的神学运动,可以这样表述吗?

  福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述,因为它一次性做了很多的事情,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参与这项活动,他们也不必有同样的动机。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在彼此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一定会构建一个友好的关系。对我来说,它当然是一个基督新教传统内的神学事业。我是一个基督新教信徒,我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知道上帝,我相信耶稣是上帝,所以我深究圣经,但也同时深究别的传统。我也感觉这个根本的动机,即为上帝而行事,同样存在于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信仰之中。  

  游斌:我们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了一个“比较经学和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希望可以在诸宗教间,包括东方宗教和亚伯拉罕宗教等,开展“经典互释”或“经典互读”,以达致它们之间的对话与和谐。您有丰富的经文辩读的经验,请您为我们的工作提一些建议或介绍些经验好吗?

  福特: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参与者的能力和投入的程度。从我的经验来看,首先要做的是,请不同传统的学者参与,但不必太多。刚开始时,经文辩读活动可以是小的群体,但是你们都要一起参与活动,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把那些能够长期开展这项活动的人们集中起来。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建立一个基地是明智的,因为这意味着有了一个可以长期继续下去的机构框架。下一步要做的是,积累更多的经验,思考怎样建设一个能够真正良好开展的空间,人们能从经常性的聚会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等,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也希望你们可以在未来参与我们的经文辩读活动,也许我们的一些经验能够帮助你们。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