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胶州150年传统大红蜡无人传承近失传

胶州150年传统大红蜡无人传承近失传

中新网 2011年12月29日 15:55 来源:半岛都市报

刘启友正在悬挂制作好的蜡烛

喜庆的大红蜡烛

刘启友的侄子刘宗喜正在往蜡烛上写金字

  “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唐朝诗人郑谷的一首《蜡烛》将中国传统红烛描绘得入木三分。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红烛的地位日渐衰微。12月27日,记者走进了“制蜡之乡 ”胶州市胶东办事处丰隆屯村,村民告诉记者,该村制蜡有考证的历史已经有150多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从事这一行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现在仅仅剩下三户还在坚持。“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干,一直要干到过年。”老蜡人刘启友告诉记者,虽然大红蜡烛销路非常好,但是利润却非常少,“也就能赚个辛苦钱。”刘启友表示,他已经从事制蜡行业30余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一行业,传统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
  大红蜡受老人青睐
  12月27日,记者来到胶州市丰隆屯村制蜡大户刘启友家中,看到屋里一支支火红火红的蜡烛排成排挂在架子上,蜡烛上还“镶”了金字,“农村过年都兴点上红蜡烛。”正在整理蜡烛的刘启友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到,每年到了腊月,他们就开始制作大红蜡烛,一直做到腊月底。他和弟弟、侄子三家整个腊月可以做6000多对蜡烛不少老主顾就是冲着他们传统的原始工艺来的。“现在买大红蜡的客人大多是些年龄大的老人,他们对于大红烛还是很有感情的。”
  在作坊一角,记者看到有一个车轮一样的架子,上面挂满了还没上色的蜡烛,看上去特别像刚灌好的香肠。刘启友的弟媳妇正在那里“蘸”蜡,“这些蜡烛,小的要蘸6次,大的要蘸15次。”刘启友还告诉记者,他们的大红蜡都是用牛油做的,只有牛油做的蜡烛才不会“淌油”。

  16道工序缺一不可
  “蘸蜡只是其中的一道工序,要想制成一对大红蜡16道工序缺一不可。”刘启友告诉记者,蘸蜡是制蜡的一道基本工序。要想制出好蜡烛 ,需要先从选苇子开始,“这是最基础的步骤,要在开始制蜡之前做好。”选苇子大有讲究,必须要找硬的、直的,要不没法制成蜡烛,选完苇子就开始去皮,再就是将苇子捋直,“如果苇子弯了,制出的蜡烛也是弯的,用着不吉利。”刘启友表示,最后就是给苇子绑上一小块钩子,方便挂蜡烛。
  “再就是这个牛油有讲究,稀了蘸不上,稠了就结块。”刘启友称,熬制牛油必须恰到火候。这些最基础的做好后,就开始了给苇子上缠绵花,“俗话叫擀芯子 ,接着就是一遍遍蘸牛油,还有平头、上色、写金字等,总共有16道工序。”刘启友说,只要这16道工序全部用心做好,才能制出一对好蜡烛。
  “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作。”刘启友称,一对小蜡烛可能就是七八两重,大的能达到两斤多。“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当场给你称称看。”刘启友笑着告诉记者。

  传统工艺近乎失传
  在采访中,刘启友说自己从十七八岁就开始跟着长辈学习制作蜡烛的手艺,到现在已经三十余年,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蜡,但是现在村里只剩下了他和自家兄弟还有侄子三家在坚持,而且最年轻的侄子今年也43岁了。
  “我们村的制蜡历史少说也得150多年了。”刘启友介绍,他们家的制蜡手艺传到他就是第五代。但是因为传统红蜡烟比较大,所以现在过年点蜡的人越来越少了,传统蜡烛很多已经被电蜡烛取而代之。
  “制大红蜡工艺太繁琐,再加上这些现代化的‘蜡烛’冲击,村里制蜡的就越来越少了。”刘启友说,但是他总觉得这也是一门手艺,不舍得丢弃,但是却找不到年轻人来继承。
  “我一直在想着用机器制蜡。”刘启友称,这几年来他也想着创新一下丰隆屯村蜡烛制作工艺,但是因为资金短缺,再加上自己知识面比较窄,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很大突破。“而且平常都要忙农活,只有到了冬天才有时间来制蜡,就是想也没多少时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