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派舞狮彩扎传人:我为“黄飞鸿”扎狮头(图)

南派舞狮彩扎传人:我为“黄飞鸿”扎狮头(图)

中新网 2011年11月30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贺林平摄

  制图:蔡华伟

  18年前,一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风靡一时,而影片中舞动的狮头更是一道夺目风景,不仅威武、华丽,更有喷火、暗箭等利器,掩藏在顾盼的眼辉中。

  南派舞狮一炮而红,但狮头制作者却一直鲜为人知。日前,记者走访彩扎(佛山狮头)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带您体味,在时光流转之后,彩狮风采是否依然?

  ——编 者

  初冬时分,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福禄路,一栋20多年的老楼里的一户普通人家。进门迎面,一座落地玻璃橱窗,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工艺品,陶瓷的、塑料的、木制的,很多都是狮头的造型;两边不大的墙面上,贴满了彩扎狮头的照片,客厅正中的大茶几上摆着两个三尺见方、威武霸气的大狮头,衬得周围四个用来摆玩的小狮头精致可爱。

  主人黎伟,典型的广东人,一口粤语,普通话讲不出三句整话。矮矮瘦瘦的身材,套着老款的灰色外套和黑裤子,一大串钥匙挂在腰间,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老头,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佛山狮头)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黎家狮”制作分四大工序,能承重100多斤不变形

  据传明初,佛山就视狮头有驱邪镇妖之功,预报吉祥之意。舞狮逐渐兴盛,狮头扎作也成为一个专门行当。黎伟家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狮、从未间断的家族。“历史悠久,款色最优,用户满意,买过回头”,是老顾客对黎家狮头的评价。

  黎伟16岁初中毕业,就进厂随父学艺,直到2005年退休,一干就是43年。黎家7个孩子,只有黎伟和小妹黎婉珍接过了父亲的班。提及“黎家狮”,黎伟不无自豪。

  传统狮头的花纹,按京剧中刘、关、张的脸谱勾画,色彩鲜艳的是刘备,以红为主的是关羽,黑色为主的是张飞。黎伟家摆放的四个小狮头,有一个是红黑相间的纹路。“这是小妹融合刘、关、张三个脸谱的特点和广东石狮造型,创新的红黑关公面,很受欢迎。她也是佛山狮头扎作的省级传承人。”

  佛山狮头的制作,分为扎、朴、写、装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纱纸为主料扎出狮胚;再用纱纸、纱绸为原料朴狮,一般里外盖三层纱纸,中间夹以纱绸把狮胚糊起来;写即用油彩上色,勾画花纹;最后组装时,要用可活动的连接装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装上,以便这些部位能自由开合。

  这其中,属扎和写最难。扎作时完全靠艺人的眼力、手艺熟练和实践经验。扎狮胚,选料严格,讲究用广西的竹子,狮头方能轻盈、灵活,舞动自如。而牢固的狮头,可承受100多斤的重量而不会损坏或者变形。

  说着,黎伟拿下一个大狮头放在地上,接着在弟弟的搀扶下,双脚站了上去,许久才下来;而那个细竹篾扎成的狮头却纹丝不动。黎伟说,“黎家狮”有1300多个扎点,跟其他彩扎狮头相比是最多的,所以才这么牢固。

  1993年,《狮王争霸》上映,片中那些威风凛凛、多姿多彩的醒狮,均出自“黎家狮”。当时,小狮头在佛山做好后直接拉到北京片场,大狮头则在佛山做个大概,再拉到北京去由黎伟和黎婉珍组装。

  黎伟的街坊张国军在一家数码冲印店做摄影师,平时他会帮黎伟拍几张用于宣传的照片,有时也跟着黎师傅学着扎两手。在他看来,“黄飞鸿和黎叔都是‘狮王’,只不过一个是‘舞狮王’,一个是‘扎狮王’。”

  政府重视、政策优惠、市场兴旺,扎狮行业渐有起色

  退休后,黎伟并没有闲下来,慕名上门者多,他时不时还要扎几个狮头供应客商。更多的时候,他潜心搜集舞狮、扎狮方面的资料,研究、整理其历史、文化、技艺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狮头扎作最兴旺。因为有市场,佛山同时有二三十个师傅在做。”黎伟说,特别是在珠三角、港澳一带和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企业开张、宗族祭祀、村社庆典等场合,都是舞狮大展身手的舞台,更有国际性的专门比赛,养活了不少舞狮队,也给日渐萎缩的扎狮行业带来了春天。

  今年5月,非遗首次亮相深圳文博会,“黎家狮”就在佛山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获得一个展位,他现场展示狮头扎作的技艺,配以“徐克电影御用”的金字招牌,赚足了眼球。前不久,黎师傅还完成一个“鳌鱼角福到家门特制狮”,准备参加佛山市长奖评选。与普通狮头不同,这个狮头顶一只活灵活现的鳌鱼,更添几分威武吉祥。

  更让黎伟激动的是,不仅民间欢迎,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性。2006年6月,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邀请黎伟开会商讨彩扎狮头申遗一事。因为在行内最知名、最权威,黎伟扛起了申遗的主要准备工作。他花了3个月时间,帮助彩扎狮头进入了广东省非遗行列,继而是国家级非遗;他本人也于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这是我为协助申遗而搜集的资料。”说着,他拿出了几个厚厚的档案袋,一一拆开,里面装满了他手写的文字资料和他手绘的狮头上的不同花纹,以及录像带、黑白照片等。

  今年6月,一则更好的消息传来:政府计划在汾宁古道开设一条非遗街,本地主要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都能免费获得一个档口,享受包装修、5年不收租金的优惠政策。“有这样一个地方就太好了。商业旺地往来客商多,会有更多的人知道‘黎家狮’。”老师傅高兴地说。

  最希望有想学扎狮头的年轻人,“我一定会好好教他”

  政策虽好,黎伟肩头的压力却也不小。

  10月25日,黎伟从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到1万元,这是当地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项目资助经费。不过,传承人还有承担的责任:按传承项目开展传承工作;以收徒办学等方式,培养后继人才;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公益性展示、教育、研讨工作,并定期接受评估……

  其中最让黎伟头疼的,是收徒的问题。

  他说,经济发展了,“也好也不好”。好的是,有钱人多了,扎狮的市场有了。不好的是,赚钱的门路多,后生仔大多不愿学扎狮头;即便是有些人做这个营生,也多是引进了工厂流水线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但能够从头到尾完整扎作狮头的人越来越少。

  过去,这一行都被叫做“手作仔”,辛苦,还不挣钱。黎伟到临退休那年,月工资才400多元。“如果自己开档口,一个狮头快的一两个星期,慢的要一个月才能扎好,也就卖一两千元。平时大部分时间都闲着,到了年尾就通宵加班加点赶工。”

  学扎狮头不需要什么天分,男女不限,关键是要有耐性、能吃苦。黎伟说,“这一行门槛低,但精通难,非得一天8个小时坐下来慢慢学、慢慢练,学够五六年才能出师。”

  黎伟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嫁人后,一边做全职主妇,一边跟父亲学手艺。但黎伟清楚,她的兴趣不在这,“很多家务活要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不可能学到我这个程度。”

  老师傅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艰难地表达着,恨不得把心里话一下子全倒出来:“这几年政府对民间手工艺,特别是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我们民间艺人既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有很多好政策来保护它;忧的是传承人肩上的担子重,我今年66岁了,这门手艺又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学,要传下去,真不容易。”他现在最希望有认真想要学扎狮头的年轻人出现,“如果他真心想学,我一定会好好教他。”本报记者 贺林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