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成立于1953年,是文学研究所成立时设立的第一批科室之一,当时称“民间文学组”,贾芝任组长。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时民间文学组改称各民族民间文学室,贾芝任主任。贾芝卸任后,仁钦道尔吉(1981年至1982年夏)、刘魁立(1982年夏至1985年4月)、祁连休(1985年5月至1997年12月)先后担任过民间文学室主任的职务。现任民间文学室主任是吕微(1998年1月至今),副主任是安德明(2004年2月起)。

    在民间文学室工作过的学者有毛星、贾芝、朱寨、曹道衡、井岩盾、孙剑冰、卓如、吕薇芬、张宝坤、裴效维、刘魁立、仁钦道尔吉、丁守璞、丁汀、何凯歌、高国藩、程蔷、何新、董森、夏蕾、青乔、赵桂芳、曹廷伟、徐劭、蔡自能、贾经琪等。从民间文学室退休的学者有祁连休、马昌仪、肖莉、贺学君,目前在职的研究人员有:吕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户晓辉(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安德明(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邹明华(硕士、副研究员)、张田英(助理研究员)、施爱东(博士、副研究员)、乌日古木勒(博士、        )。

    民间文学是文学研究所的传统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的前任所长郑振铎、何其芳都是研究民间文学、俗文学的一流学者,他们编、著的《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商务印书馆,1938)和《陕北民歌选》(何其芳、张松如选辑,海燕书店,1951;新文艺出版社,1952)都是学术史上的传世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室集体编著的三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毛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和《中华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程蔷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都是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著作。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主要由田野采录(资料搜集、整理和汇编)、分体裁研究、理论研究和学术史研究等几部分组成。文学所民间文学室自成立以来,虽然科研人员不多,但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具有自己的研究优势和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贾芝、毛星领导和参与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调查和编写工作,是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民间文学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既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又有一定的专业分工,形成了比较合理而全面的研究阵容,例如,祁连休的故事研究、马昌仪的神话研究、程蔷的传说研究、仁钦道尔吉的史诗研究在国内民间文学研究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民间文学室适应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新形势,在强化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对研究重点和研究领域做了新的调整,从而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首先,利用高屋建瓴和把握全局的学术眼光,将民间文学分体裁研究的优势力量(如祁连休的故事研究、吕微的神话研究、贺学君的叙事诗研究、邹明华的民俗和传说研究、安德明的谚语研究、张田英的欧洲民间文学资料译介、施爱东的故事学研究)纳入宏观民间文学史的写作,在国内民间文学研究界形成了以写史见长的特点;其次,针对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的情况,民间文学室近年来在回顾中外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关注中外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前沿问题,注重对学科理念的深度反思和关键词的梳理,在学科之间的对话和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方面正逐渐显示其特色(吕微、户晓辉、安德明、邹明华、施爱东);第三,在研究经费和技术手段都有限的情况下,注重民间文学(例如叙事诗)和民俗(例如民间信仰)的田野研究(安德明、邹明华),形成了民间文学和民俗的田野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文学所民间室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已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当时全国有限的几家最早设立民间文学硕士点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迄今已培养了多位本专业的硕士。1997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调整工作的影响,“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独立二级学科的地位被取消,但作为“古代文学”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文学所民间文学专业一直在招收研究生。2006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相关文件精神,文学所民间室在文学所(文学系)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申请设立了独立的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通过后,重新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职研究人员:吕 微、安德明、张田英、邹明华、户晓辉、施爱东、乌日古木勒

转自:中国文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