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大学坐落于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南邻国家图书馆,科技信息集中,环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所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和杰出人才的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一方案则明确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
     建校后,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并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之前著名的“南杨(杨成志)北吴(吴文藻)”,还有潘光旦、费孝通、付罗焕、杨堃、翁独健、林耀华、冯象升、于道泉、吴泽霖、马学良、王钟翰、张锡彤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第四阶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术名流: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
1899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潘光旦遂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吴文藻(1901-1985),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默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1953年任民族学院教授、研究部国内少数民族情况教研室主任和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
中央民族大学从1996年开始设立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以奖励后进。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费孝通
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不久,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成为我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7年-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和吴文藻、谢冰心等翻译海斯及穆恩的《世界史》和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

吴泽霖(1898-1990)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
1898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
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随即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主修社会学,1927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贵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南民族学院教授等职。

冯家昇,中国当代民族史学家。字伯平,汉族。山西省孝义县人。
1927年入燕京大学攻读历史,结业后为研究生,得硕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后兼该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
冯家昇开创了中国对回鹘文和突厥文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好评,冯家昇对中国东北、西北史地及民族 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杨成志,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汉族,广东海丰人。
1923-1927年就学于岭南大学,同时在其附中兼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成志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文物室主任。他曾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图》、《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简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旧有政制概况》及《瑶族简史简志》的编写工作。
杨成志的论著在国外民族学、人类学界有一定影响。几十年来,他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林耀华 男,福建省古田县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中共党员。
1910年3月生。
1928-1935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40年获哲学博士。
1941年回国任教,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祖成员。
60余年来潜心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传记已被《美国世界名人录》等十多部国际名人传记收录。

傅乐焕(1913-1966),民族史学家,祖籍山东聊城。
191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7年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留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先后在研究部、历史系工作,曾任历史系副主任、院工会副主席等职,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长期从事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与教学,尤重辽金史。与冯家昇、陈述二人并称为“辽史三大家”。

于道泉(1901-1992),现代著名藏学家,我国现代藏学的奠基者之一。山东省临淄县人。汉族。
毕业于齐鲁大学,精研世界语。民国12年(1923)入北京大学,师从梵文学家纲和泰学习梵文和藏文,研究佛经。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任教。

闻宥 即闻在宥(1901-1985),字在宥,号野鹤,江苏娄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县)泗泾镇人。
民国2年(1913年)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到上海申报馆工作,同时,先后在中学、私立震旦大学进修。后转入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并兼任私立持志等大学教员。
1955年起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直到逝世。是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通讯院士,联邦德国德意志东方文学会会员,土耳其国际东方研究会会员。
在民族语文方面,字喃、彝文和羌语的研究,都是由他开创的。他对于一般所谓的印度支那语或汉藏语有独到见解,认为这个语族是可疑的,必须根据文献重新研究。

马学良(1913-1999),字蜀原。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共党员。汉族。山东省荣成县人。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和文科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长期从事民族语言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调查研究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为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王锺翰,清史、民族史与满学专家,汉族,中共党员。
1913年出生于湖南东安。
1934年长沙雅礼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8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研究院历史学部文学硕士学位。194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
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与历史系,历任研究员、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

宋蜀华(1923-2004) 四川成都人。
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院,师从A.P.埃尔金攻读人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2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1-1986年任副院长。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1993年受聘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民族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多次应邀赴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韩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多次深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撰写调查报告数十万字;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一批批民族学和民族史专业人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