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木霁弘】大山大河的文明 南有茶马古道

【木霁弘】大山大河的文明 南有茶马古道

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4期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通道。
  “茶马古道”是从中国人的视角而命名的。现称谓在过去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使用过。而是由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等六位学者于1 990年7月至10月步行“茶马古道”时首先使用的,并在随后的专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进行了论证。随后逐渐被学界所接受。
  截至目前,学者们提到的由中国大陆通向西域的古道主要有三条: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东起渭水流域,穿过河西走廊,沿新疆的塔里木河南北两岸西出,越过葱岭,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到马里,再经黑海东南的达姆甘抵哈马丹、巴格达,再由地中海东岸各地转达罗马。这条古道起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以丝绸为主。唐蕃古道东起长安,经凤翔、秦州(天水)、河州(临夏)、鄯州(东都),逾日月山(湟源西南)入蕃。这条古道主要兴起于初唐,沿古道往来的主要是土蕃入唐的马、皮毛和唐入土蕃的丝织品。尽管文成、金城公主把饮茶的习俗引入土蕃,但据文献记载,茶叶还不是这条古道上的主要商品。
  和其他两条古道相比,茶马古道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北方丝绸之路以运丝绸为主。唐蕃古道虽然也运茶,但运茶量较低,主要商品仍然是丝绸。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把汉地的茶和土蕃的马、骡、羊毛、羊牛皮、麝香、药材等互换,运输方式是人赶着马在高山峡谷中跋涉,这就形成了茶马古道的重要特征。
  如今北方丝路、唐蕃古道主要靠马帮驮运的现象已经很少,现代化公路或铁路已经取代了马道。与此不同的是,由于茶马古道以运茶为主,至今仍然活着。特别是在川滇藏三省边缘地带,马帮仍然络绎不绝。横断山地带地形复杂,没有哪一条古道像茶马古道那样险要。这里的地质结构多为堆积层,地质变化复杂,常有大的泥石流、大滑坡发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泼河把海拔几千公尺的高原切割成许多山峰峡谷,因而形成江河纵横,人们主要靠皮伐或溜索横渡。短期内在这些地带筑起现代化公路、铁路网是不可能的。茶马古道很窄,不像唐蕃古道上的茶马大道,北方丝绸之路上的宽阔走廊,它一般只有两尺几宽或更窄。茶马古道乱石叠障,路和雪水溪常常不分,行动起来极艰难。马帮在山中行走,一日气候数变,时而登上寒冷的雪山,时而沉下炎热的河谷地带。尽管如此,茶马古道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因为藏民需要川、滇的茶,川、滇人们需要藏区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虫草等山货和各种名贵的药材,马帮的使命不能终止。在我们1 990年的秋夏考察中,沿途随时可以看到马帮驮着松茸、虫草、羊毛、牛羊皮从草原上,从山林中走来,可以说,茶马古道是大陆上惟一一条还在运转的文明古道,这对于研究古代文明传播是活生生的实例。
  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扎根在亚洲板块最险峻的横断山脉;维系着两个内聚力最强的文化集团:藏文化集团和汉文化集团;它分布在民族种类最多、最复杂的滇、川、藏及东南亚和印度文化圈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发挥着它的活力。它是在亚洲板块上和北方丝绸之路、北方唐蕃古道并列的一条古代文化传播要道。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也不亚于其它任何一条。
  探索“茶马古道”的目标就是要建筑一个新的“人文生态”系统,为“脆弱”文化类型提供一个新的生存模式,尽可能地推动西部少数民族自觉继承并弘扬文化传统的进程,并为这一地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这一地区人民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积累充足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为该区域利用非经济因素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模式。人们最终将在此创造一个人文多样性、大生物多样性的共生地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
  如若想寻到新的文化模式,对于大西南,可以说“茶马古道”是最好的切入点。毫不夸张地说,这条古道是东西方互接的“脐带”。从文化和历史的视点出发,它是连结世界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不同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条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它是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马帮在不断地游动,茶叶从一个商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等等将这些茶叶一站转一站,送到世界的另一边。茶叶成了连结不同民族的纽带,并形成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商路。
  我们应当确定:
  1 茶马古道的区域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陕西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2 茶马古道的线路
  以现今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勐腊、勐海、宁洱、思茅、澜沧(也就是澜沧江流域)为中心地来扩张,线路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以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抵达尼泊尔、印度。另外,我们认为“身毒道”、 “滇越麇泠道”等均应该视为“茶马古道”。
  3 茶马古道存在的时间
  分三段:a 公元前4世纪~唐代;b 唐代~1949年;c 1949年~至今。
  4 茶马古道主要商品及载体
  商品主要是“茶、盐、棉布、药材”等,负载是马、牦牛再加上人背肩扛。
  “茶”本来具有实用功能,但这种实用功能逐步转化,在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里产生了“异变”,它同各个不同民族的性格、情感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融于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之中。 “茶”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只是一种单纯的饮料,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植物体,而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不断地在“茶马古道”上“流动”与“定着”。这样一来,它就能反映许多民族的理想,并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中,它是大西南人民的智慧之果,虽已结了2000余年,但大西南的各个民族至今仍被笼罩在它浓烈的文化馨香之中。
茶是中国文化的边疆。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影响,茶逐渐被中华民族各个组成部分的少数名族
接受,进而成为生活方式。从“饮茶版图”来看,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东北三省成为一条巨大的陆路中华茶文化边疆,而靠海的广东、浙江、江苏也是饮茶大省,从而也构成了海岸茶文化带,由此构筑了中国茶文化边疆,而毗邻的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印度、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等国也在中国茶文化的“浸泡”之中。由于茶马古道的不断延伸、不断激活过去“断绝”的古代通道,使得“茶溶于水”,流淌到海洋,流淌到英国、法国、荷兰……红茶成为了欧洲人生活的一部分,茶饮风靡世界,茶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体现的是“温、良、恭、简、让”的和谐文化。
  茶马古道是文化传播之道。茶马古道沿线居住着汉、藏、傣、彝、白、纳西、阿昌、德昂、景颇、怒族、羌族等30余个民族,承载着中原文化、雪域文化、贝叶文化、毕摩文化、本主文化、东巴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茶马古道上传播的茶和茶文化,消除了种族、国界、地域之分,传播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久而久之,汉族文化、边疆文化,海外文明相互传播,彼此影响并得到了融合和发展。如有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的景东文庙、鹤庆文庙;有反映外来文化特色的澜沧糯福教堂、德钦茨中教堂;有宗教建筑魏宝山道教建筑群、丽江白沙大宝积宫与琉璃殿;有体现异地文化的江西会馆、石屏会馆;有融合傣汉建筑艺术的孟连宣抚司署、勐腊曼短佛寺等等。各民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原始宗教、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又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使得茶马古道文化显得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成为世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周文王伐纣而从蜀地认识到茶,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一张巨大的古代交通网,把生活在其中的各民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茶马古道,各民族加强了沟通,增进了情感,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寻找到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客观上起着了增进民族和睦、维护区域安定,利于国家统一的作用。
  茶马古道是佛教传播之道。茶马古道不仅是“茶马互市”的商品贸易之道,也是佛教东传的精神传播纽带,是东西方文明传播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信徒与茶商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通过茶马古道,印度的佛教在唐代传到大理,使南诏和大理国的佛教兴起并盛极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艺术瑰宝,大理三塔和剑川石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佳作和石刻艺术珍品。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在这一区域宗教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情;除了佛教之外,沿着茶马古道传承进来的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教形成了宗教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
  茶马古道是城镇发展之道。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古道沿线城镇的发展。丽江因处于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位置,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从一个集市逐渐演变为一个聚居区,最终成为一个古城,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座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清雍正年间普洱府在宁洱设立,思茅设总茶店,并砌石筑城。各地茶商纷纷迁往思茅开设茶号、茶庄,新建会馆,思茅城日渐兴旺,成为滇藏道的中心。西双版纳的易武、大理的沙溪、迪庆的建塘镇以及四川的康定、西藏的昌都等城镇,都是由于茶马古道而相继出现和不断繁荣。可以说,没有茶马古道,这些地方的城镇不会有今天的古韵和气象。同时,在这些茶马古道城镇的辐射下,带动了周边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繁荣了区域经济。
  茶马古道是马帮精神之路。茶马古道从亚热带地区延伸到高寒山地,趟过大江大河,翻越崇山峻岭,沿途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在这种险绝异常的条件下,每一个赶马人在马锅头的指挥下,懂规矩,顾大局,明事理,讲信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赶马生涯中,马锅头们创作了许多源于生活、抒发情感的马帮歌谣和诗词,反映了赶马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山川河流的赞美,对精神家园的热爱。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赶马人义无反顾地为国家奔走呼号。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赶马人投鞭从军,奔走在大西南的茶马古道上,为抗战后方的物资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950年冬,滇西1 564名赶马人和4692匹螺马组成的大马帮从保山出发,延滇藏道开始了马帮运输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运粮援藏”行动,将20万公斤粮食运送到西藏,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帮千百年来凝聚的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容忍豁达、敬业爱家的品格,我们认识茶马古道开辟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再次升华。
  对于茶马古道而言,旅人、商人、探险家、僧人……都是匆匆过客。而在人类历史过程最漫长的这条艰险之道上,推动古道繁荣的茶马贸易已经衰退,但仍能想像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人类不畏艰难的“茶马古道”精神,将会给中国的大西南带来灿烂前景。
  我们将看到:风景如画,不同民族的生活画卷,以及西双版纳和喜马拉雅一阴一阳“两极”文化的神秘。热带雨林、苍山洱海、东巴象形文、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横断山脉、“三江并流”、香格里拉、墨脱、察隅、布达拉宫等等,一切的一切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茶马古道”沿线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藏、汉等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同生共存的历史见证,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铁证。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险峻的驿道,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运行的古道。
“茶马古道”沿线是世界上地势差异最复杂的区域,拥有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气候复杂多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东亚植物区的核心地带,植物区系特有成分十分突出。
  “茶马古道”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对藏、川、滇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所拥有的众多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热线的可能性。
  “茶马古道”串联的“喜马拉雅文化带”,向来有“亚洲文化水塔”之称。这里也是民族迁徙的走
廊,众多民族的文化在此孕育并走向世界。以云南滇西北为个案,我们可以看到:
  从古到今,滇西北一直都是多元文化相互叠置交融、相互碰撞的地域。这里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社会结构体系。这里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世界罕见。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完整的文化序列令滇西北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焦点之一。从上个世纪到今天,无数的中外学者都在此地做过实地考察。滇西北备受世界的注目,无数人类文化学者皆视此地为民族文化研究的最佳基地,而今由于世界的飞速发展,此地已成为人类为数不多的几块民族学研究乐土。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辉煌的茶马古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铃声渐渐减弱了。古道的消失不仅是古道本身的消失,伴随的是古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消失和语言文化的消失,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当然,和其他文明古道不同,茶马古道2000年以来延续至今,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因为公路不能覆盖到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需要茶马古道来连接那里的村落,满足村民对茶的依赖,使茶马古道成为一个活着的文明通道,还在一些高山峡谷延续着生机。茶马古道的可延续性是茶马古道和其他文明传播古道不同的又一个区别特征。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和多民族大家庭的珍贵文化遗产,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将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凸显。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及重要影响将体现在诸多领域,包括学术研究、文化品牌、旅游开发、商业贸易以及中国多元一体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格局的形成等诸多方面。
  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区域的人文资源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滇西北的普遍贫困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人文资源多样性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严重恶化。其二,现代化和工业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令此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程度不一的“断裂”。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人文素质的弱化对这一地域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已经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人文资源多样性的流失必然对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影响。这样就必须宏观地对这一地域人文资源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必须微观地对这一地域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模式进行挖掘、比较和描述。通过对影响人文资源多样性的复杂因素进行深层分析,找到一条发展之路。可以说滇西北和西藏的察隅、墨脱一带最有可能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
  时至今日,这块土地上,为今天的文明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里的自然资源不断的流失,三条大江流域两岸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贪婪的公路。统一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濒临灭顶的民族语言危机。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怒江、澜沧江对东南亚诸国也影响巨大,上流资源的流失将给中下游的居民带来无限的灾难……
  今天人类对资源、生存环境有了新认识,生态的平衡、生存的和谐引起许多的思索。但愿香格里拉地区能给你一点启迪。圣洁的梅里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场引吭高歌,惊涛拍岸的怒江峡中,基督堂里传颂着四部的合声,碧罗雪山,怒族人的舂米声、织布声、孩童们的嬉戏声,都淹没在夕阳的炊烟之中。自信、祥和、愉悦,是那里民居民族的灵魂。
  
  附录
   
  有学者认为“蜀一身毒道” “进桑麋泠道” “茶马古道”“剑南道”“大秦道”“西蜀经吐蕃通天竺道”等组合成“南方丝绸之路” ,这个说法笔者觉得不妥。理由如下:
  (1)“南方丝绸之路”的名称,显然因为中国北方有条丝绸之路,故而使用的一个模仿式的名称,这让人感到生硬,总觉得和我们现实中的这条路离得太远。
  (2)“南方丝绸之路”只是一种文本考证意义上的线路,它的现实性成份较少,其对商业、文化的贡献缺乏确定性。
  (3)不能概括大西南特有的路途和自身的商品载体, “丝绸”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大西南同外在商品交易的主体。
  (4)茶马古道传输着茶文化,茶至今仍是世界第一饮料,可以认定云南和四川南部是茶的原生地和原产地。
  (5)张骞推测的“蜀一身蜀道”也只能是商道,而不是丝绸路,而茶马古道是一条活生生的道路,至今仍在运转,而于史实也斑斑可考。用“茶马古道”命名,并统摄历史上当时大西南的对外商品交易道路,更符合该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情况。

TOP

木师是导师。
茶马古道之名,横空出世,足以安身立命了。
前个月在丽江开了个茶马古道会议,自己也写了会议总结,整体感觉茶马古道虚热之下,冷静不足,研究整体滞后,开发利用急不可待,此吾忧也。普洱茶乃前车之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