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日民俗学•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中日民俗学•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中日民俗学•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第三次论坛于2010年4月1日-8日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联合举办。
     此次中日青年学者论坛为期8天,包括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及共同田野调查。论坛的题目是通过城市景观研究,讨论城市的“复兴”和“再生”,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术研讨和共同田野调查探索建立中日联合田野调查基地的可行性,及培养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和自主科研组织能力。
    4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师生团队一行六人启程赴日交流。此次带队教师为色音教授和朱霞副教授,四名研究生是邵凤丽、刘昌翠、吴文仙和李灵曦。
    4月2日,在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会议室召开了论坛开幕式。在开幕式上,日本文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社会学项目(GP项目)负责人、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学部长、知名日本环境民俗学家古川彰教授作为日方代表发言,并进行了从历时图片对比看城市景观变化的学术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色音教授作为中方代表发言。朱霞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手工造纸调查研究”的学术报告。之后,双方师生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4月3日,在日方稻津秀树的引导下,调查团队先到西宫乡土资料馆了解西宫市的历史、地理、工业和传统制酒工艺等。之后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坐标初步了解西宫市城市景观,并重点对中央商业街的戎座人形芝居馆进行田野调查,对传统人偶艺人进行深入访谈。
    4月4日,在日方荒木康代的引导下,调查团队的重点是对西宫市白鹿造酒博物馆进行调查。西宫市白鹿造酒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白鹿酒窖馆,保存着传统清酒制作工艺及工具,二是博物馆,保存着与清酒相关物品。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团队一方面对传统制酒工艺及相关工具进行实地观察,另一方面对馆长和解说员进行了访谈。
    在4月5日的报告会上,关西学院大学浅野考平副学长代表校方发言。他首先欢迎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来到关西学院大学,并指出这次论坛是关西学院大学关于人类幸福研究的一个子项目,希望这个研究能够对中日、对亚洲、对整个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并祝愿此次论坛成功举办,同时祝愿中日两国的交流有更好的发展。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高坂健次教授代表日方讲话,他说“民俗学与社会学,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希望年轻的研究生们能在差异中创造新的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色音教授代表中方发言。色音教授首先感谢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全体师生,并对前两次合作调查进行了回顾,认为跨国、跨学科的青年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有意义,希望通过这次合作为将来的合作打下扎实基础,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关西学院大学的学术交流。
    在初步的田野调查之后,中日双方研究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互相交换了研究视角和看法。最后,调查团队的11名研究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的组员包括日方荒木康代、松村淳、林梅和敖登,中方是刘昌翠和吴文仙,他们以中央商业街的戎座人形芝居馆为调查对象,重点考察传统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并提交了题为“西宫中央商店街的调查报告”的报告。第二小组的组员包括日方稻津秀树、山本早苗和崔海仙,中方是邵凤丽和李灵曦,这个小组以白鹿酒窖馆为研究对象,考察博物馆中的展示物和非展示物之间的关系,及民俗传承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提交了题为“通过白鹿博物馆的展示阐释‘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景观”的报告。在两组报告之后,中日研究生针对共同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深入讨论。
    论坛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朱霞副教授代表中方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朱霞副教授认为通过中日研究生的合作田野调查可以看出双方都在思索田野调查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和困惑,这种跨学科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利于推进理论思考,希望今后能开展更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合作调查研究。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三浦教授作为日方代表对报告会进行了点评。三浦教授认为在前两次合作调查的基础上,这次调查双方配合非常默契,使得调查过程充实而愉快,这种“看不见的密切关系”对于双方的青年研究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两个报告都很精彩,展示了双方合作的智慧,同时共同田野调查方法论的思考将继续深入下去。
    4月6日,在日方松村淳的引导下,调查团队对京都的传统町屋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对町屋的主人白石进行了现场访谈,考察在城市复兴过程中,传统町屋的生存方式和时代变迁特点。
    4月7日,在日方山本早苗的引导下,调查团队对此次合作调查的最后一个调查对象,奈良商业街进行了调查,包括奈良的格子之家、奈良工艺馆、奈良国立博物馆等。
    最后,在欢送会上,古川彰教授、色音教授作为双方代表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双方都认为通过这三次的共同田野调查,不仅培养了年轻研究生们的合作田野调查和科研组织能力,为青年学者今后参加更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在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为中日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是具有较高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

[ 本帖最后由 邵凤丽 于 2010-4-25 21:0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 本帖最后由 孙非寒 于 2010-4-27 22:5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