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育部要求各学校春节组织学生给祖国拜年

教育部要求各学校春节组织学生给祖国拜年

教育部要求各学校春节组织学生给祖国拜年
2010年01月16日 21:07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在春节期间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掀起全民爱国热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决定,于春节期间在网上开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时间为1月10日至2月19日。活动将通过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媒体,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节吉祥物、春联、拜年短信、各地民俗,特别是如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好创意。活动还将以中国文明网、央视网为主体,推出网上活动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向祖国母亲拜年。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对挑选出来的精华内容,将进行网上展示和手机传递。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因地制宜地做好宣传组织。要将此项活动纳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部署安排,体现出教育系统的特色。
据悉,有关部门为此次活动设立了专门的网站,网址为:http://hxd.wenming.cn/dbn/index.htm。此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也可查询此次活动。(记者 焦新)

TOP

荒谬的决定,教育的悲哀。

TOP

这是什么意思?
给祖国拜大年?

TOP

还真是教育部的通知:黔驴技穷也!

教育部通知:春节期间组织学生网上向祖国拜年

作者:焦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0年01月16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

春节期间组织学生网上向祖国拜年



  本报北京1月15日讯(记者 焦新)教育部今天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在春节期间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掀起全民爱国热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决定,于春节期间在网上开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时间为1月10日至2月19日。活动将通过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媒体,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节吉祥物、春联、拜年短信、各地民俗,特别是如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好创意。活动还将以中国文明网、央视网为主体,推出网上活动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向祖国母亲拜年。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对挑选出来的精华内容,将进行网上展示和手机传递。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因地制宜地做好宣传组织。要将此项活动纳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部署安排,体现出教育系统的特色。

  据悉,有关部门为此次活动设立了专门的网站,网址为:http://hxd.wenming.cn/dbn/index.htm。此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也可查询此次活动。

TOP

                                   公权发起的拜年运动支撑不起民俗
                                  添加日期:2010-1-19 9:17:00 作者:杨于泽 新闻来源:扬子晚报

  过年与拜年,都属于中国民俗范畴,其生命力与文化价值也在民间。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本报今日A2版)。

  说过年与拜年是民俗,是因为两者具有民间特点,与公权力无涉。现在政府使用“公历”,算是门当户对,“公”对“公”是也。过年与拜年是民间习俗,是私人生活领域,政府也把春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但这样做,只是对民俗的一种尊重。过年与拜年,根本上是私人的事,彰显的是家庭价值和亲情。

  在公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应有分际,各守其份。公权力并非万能,能够把公共领域组织好、管理好,大家就谢天谢地了。组织大家拜年,意味着公权力向私人领域的介入,导致公私不分。份内的公事,你都没有管好,却要插手私人领域、插手份外事,就属于不务正业。清官难断家务事,明知事情难管,你还要介入,是为不智。

  现在国家走向福利国家,一到春节来临之际,政府给困难家庭“送温暖”,这似乎可以成为政府介入民俗的先例。其实不然。对于困难家庭来说,虽然春节物资得仰仗政府送,但春节还得人家自己过。“送温暖”是公权力的职责所在,而给谁拜年、不给谁拜年,是人家的私事,是千家万户的权利。

  过年与拜年,其所以能够持续千百年,生命力就在于其民俗本质。如果拜年是一种风俗,它就是民间自发的,由公权力来组织就纯属多此一举。如果它不是风俗,任何人来组织也没用,发一百个红头文件也是无效的。有人振臂一呼,想把拜年搞成一场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其结果很可能是应者廖廖,到头来反而成了自讨没趣。

  春节的日子,普天同庆,人们把情感投射到国家身上不是没有可能。以前,有些人家的中堂上写有“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建立共和之后,有人把“君”字用“国”字替代了。五个字,代表五种参拜对象,在这里,国家也承受了国民的崇拜与爱戴。但“天地国亲师”也者,这里有一个共生结构,把天、地、国之类东西单独拿出来,失去了“亲”这样一种东西,民俗也就难以为继,给“国”拜年也无从谈起。给祖国拜年,按教育部指示的“六拜”,实际上抽空了个人情感内容,把拜年变成“大公无私”,民俗成了伪民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就中国传统伦理而言,“亲情”是一种核心价值,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把“家”放在“公”的基础与前提位置。如果我们避开拜年“亲情”的核心内容,把家与国截然分开,把“公”单独拎出来,其实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一来,教育部就违反了中国传统伦理。而如果单纯提倡大家给父母、师长拜年,又纯属多此一举、不务正业。教育部是公权力,提倡给祖国拜年,而拜年却是一个民俗问题,这就先天注定了它有违传统伦理,又似乎叠床架屋,有点吃力不讨好。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TOP

政府有空多订些有用的规定呗!

TOP

5楼转发的文章很精彩,教育部不务正业跃然纸上,同时连累了文明办。

TOP

教育部,你的愚蠢我永远不懂
发布者 guzheng 在 10-01-25 10:09
      杨开亮
    教育部此次“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可谓铺天盖地,声势浩大,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从时间和空间来看,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上下覆盖中华五千年,甚至可以追溯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神话时代。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这一拜硬是要拜出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前绝后。如果没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理想抱负,很难灵机一动策划出如此恢宏的创意。

    但根据文件的行文语气和“帮八股”文风来看,此策划组成员多半是受教于或成长于“文革”的那一代。假而大,大而空,大而无当。遥记“文革”时代,中央几乎每年都要发一个文件,号召革命群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落实中央文革小组的“战略部署”,利用春节“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向伟大领袖表忠心。今日教育部文件的措辞及造句格式都是“文革”语言的传承,只是把“革命化的春节”置换成了“爱国化的春节”。援引几句以正视听:“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目的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在春节期间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掀起全民爱国热潮”。前后对比,读者不难发现二者的异曲同工,套用一句“文革”时代的流行语,“何其相似乃尔”。 不同的是,那时革命化春节的对象是“革命群众”,秀才们的手还没有伸到“革命学生”,更没有伸到“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

    如今时代不同了,教育部部长几番易人,却是换汤不换药,把学生的脑袋当做垃圾桶,想装什么就装什么,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动辄来个“三进”——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加上现在的“进大年”,计有“四进”之多,把学生折腾得恍兮惚兮,所以直到今天连个诺奖的影子都摸不到,可谓成效显著。但与“梁效”“罗思丁”比较起来,如今的秀才班子文采和水平确实有点“稍逊风骚”,不仅有违文化风俗,也缺失起码的常识。

    拜年与拜祭不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风俗,拜年是民间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礼仪。传统“拜年”是向长者问候拜贺,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康等,或同辈亲友,施礼道贺,恭喜发财,表达的是一种祝福,氛围是喜庆愉悦。而革命英烈等已属阴阳两隔,怎么去拜?见面说什么?将本该祭奠的内容放在拜年中,岂不荒唐?

    春节与清明不分。“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颇有不合传统之处。炎黄二帝,乃中华人文始祖,理应祭拜,但择日以清明为宜,此乃历代定制,沿袭至今。历代英杰及革命英烈的祭扫,也在清明节举行,怎么可以放在烟花爆竹声中进行?春节乃喜庆之节,清明俗称鬼节,怎能不分青红皂白放在一起乱来?

    家祭与公祭不分。拜壮美河山,查官史野史,民间无此传统。老百姓也拜山,但拜的是山神,山根有庙,庙里有神,号曰山神,老百姓为趋吉避凶,焚香叩拜,祈求山神保佑,此民间习俗,只是未知灵验不灵验,更与爱国不相关。真正的拜山是帝王代表国家的公祭,规模浩大,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秦始皇泰山封禅后,此传统发扬光大,历代不衰,用意自然是求救天地神鬼保佑万年基业。君王为抬高身价,维护其统治,又编出天地君亲师 “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亲师庶民之上,封自己为“真命天子”,宣扬自己当皇帝是“皇天”、“地袛”所赐,为表谢恩与祈求护佑,遂有拜谢与祈祷天地神之礼仪。但那些王朝最终都灰飞烟灭了,可见用拜山保佑江山万代,效果也不太明显,所以袁世凯以后就无人模仿了。今又重提恢复周礼,不知何意?

    百姓与黎民不分。百姓是上等人,今谓之“主人”,是为尊称,也符合该词原意。教育部官员非要称之为“亿兆黎民”,以示学问庞大,反而弄巧成拙,彰显大愚若智。殊不知“黎民”是“奴隶”之意,是为蔑称。还得从炎黄讲起,这个故事我曾经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讲过: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其中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经过多年的征战,黄帝、炎帝联手组成多国部队,战胜了九黎族。该多国部队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与黎民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衰落,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不少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才将黎民与百姓混在一起了,但地位仍是最低的,所以黎民又称“庶民”,语云“贬为庶民”就是这个意思。共和国的“主人”怎可贬为“黎民”?

    以上为正名,以下几个问题请教育部不吝赐教,以便遵照执行:

    一、这个年怎么拜,祖国母亲位居何处?三叩九拜,还是顶礼膜拜?

    二、拜年需喜庆,祭祀要肃穆,川剧没有“进课堂”,学生不会瞬间变脸,怎么办?

    三、学生本属“亿兆黎民”,世界上岂有自己给自己拜年的礼数?壮美河山怎么拜,方位、时辰有没有讲究?

    四、边远山区,农家清苦,上学尚且发愁,焉有电脑?如果老师强行组织孩子们进城上网 ,十八岁未成年人又不得入内,怎么拜?

    五、拜名山大川和炎黄始祖,涉及宗教崇拜和民族信仰,教育部此举是否涉嫌违反宪法?

    六、爱国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组织的,尤其难以“掀起热潮”,如此大规模地突击爱国,是否南辕北辙,偏离初衷?

    七、教育是公共资源,教育部有没有权力把亿万学生当做构筑政绩工程的螺丝钉?

    八、违反民俗,动用行政权力将民间节日政治化,是否有传承“文革”遗风之嫌?是否有违中华民族的善良国风?

    九、提供几条网民评论作为民调,教育部可否考虑将方案改写重发?

    全国学生网上拜年 到底拜给谁看?

        爱国心不是“拜祖国”拜出来的。

    为什么现在你教育部以这种形式号召,却是反对声一片呢?请从根本上找原因吧。

    作为教育部以这种形式号召“应急爱国”真是让人肉麻,无趣,爱国是自发的,不是你号召就能号召出来的,当觉得有可爱之处时不用你号召,自发的就爱国了,当觉得你不可爱时,最多应付你一下。

    对于教育部***,我做为一个学生对你们感到悲哀!你们解散算了,养群猪还可以卖些钱!中国的语言无比精深都不足以形容你们的无耻。

    教育部的指令太过频繁,“样板戏”进学校、组织学生跳集体舞、读经、60周年长跑……,还有些什么,太多,不记得了。这隔三岔五的指令好像都没能善终,流产了,但学校一次也未逃过干扰,最终是学生遭殃。

    祖国——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地方。是不需要拜年的。请不要亵渎了这两个字。

    就转帖这几条吧,何去何从,看自己的悟性了。

    年关将至,杨老作为学生家长,积极响应教育部的伟大号召,先给教育部衮衮诸公拜年,并行三称三拜大礼:

    一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拜早日实现教育的公平。
    三拜不要破釜沉舟折腾花朵,给国家留下点诺奖的种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