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叶 涛
青岛天后宫(青岛民俗博物馆)
龙王塑像(2008年摄于潍坊寒亭“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居全国沿海各省的第三位。山东省自北向南依次濒临渤海和黄海,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又称长山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山东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都大有可为,也使山东具有了十分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山东省的渔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姜太公)在立国之初就把发展渔业生产当作基本国策,后来的齐相管仲也在其治国方略中强调"鱼盐之利"的重要性,渔业生产成为齐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到战国时期,齐国能够称霸诸侯也与渔业生产密不可分。此后,山东半岛的渔业和航海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本世纪之后,尤其是50年代以来,山东的渔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渔业经济在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篇:海神与海神信仰
山东沿海渔民所信仰的神灵系统比较芜杂,像内陆农民所信奉的土地、灶王、财神(关公、赵公明、比干)、天地、火神、山神、狐仙(胡三太爷)等在渔民中也受到普遍崇信。在渔民的神灵信仰中,作为海神信奉的主要有龙王、天后(海神娘娘)、民间仙姑、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1、龙王
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龙虽然是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产生的神灵之物,而且在其最初的神性中就有司水降雨的功能,但民间关于龙王的信仰还是与中古以后佛教的传入,尤其是与后来道教的龙王观念有关。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中关于龙王"勤力兴云致雨"的说法逐渐兴盛。唐宋以来,道教在其神谱中也说东西南北皆有龙王,四海龙王的观念更为民间广泛接受,龙王的信仰也逐渐遍及各地。在内陆地区,民间多有向龙王祈雨的风俗,在沿海地区,因龙王司水的功能,渔民便把龙王当作海神崇拜,并且成为渔民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灵。山东沿海各地供奉的龙王一般都是东海龙王敖广(道教的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沧宁德王敖广,南海龙王赤安洪圣济王敖闰,西海龙王素清润王敖钦,北海龙王浣旬泽王敖顺)。
龙王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至少在唐代,山东沿海就建有龙王庙。在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于唐代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 六年(公元108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庙中所奉祀的海神广德王,就是民间的"龙王"。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诗人苏东坡到登州任职期间,时值冬日,想看海市 非其季节,曾"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希望海神保佑"明日见焉",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州海市》。威海刘公岛上有建于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神仪式,正殿中间有龙王塑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过去,烟台市烟台山上面也有一座明代修建的颇为壮观的龙王庙,清代同治年间曾经重修,至本世纪初倾圮。
在山东沿海的一些偏僻岛屿和渔村,龙王庙更是当地渔民必不可少的信仰场所。这些龙王庙与上述龙王庙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历史也不可考,一般都是用石头搭成,和村里的土地庙相似,但比土地庙要高、要大,石头都是经过加工的料石,比土地庙堂皇得多。龙王庙内大多坐有龙王石像或泥塑像。如笔者曾经调查过的即墨市田横镇,在所辖30个村庄中有18个村庄是渔村,每个渔村都有龙王庙,其中周戈庄的龙王庙规模最大,有一间庙堂,内有龙王、赶鱼郎和女童子的画像;山南村的龙王庙规模最小,是一座一米见方的石庙,庙内无塑像。
对龙王的祭祀仪式主要有第一次出海前的祭海,以及龙王生日、春节等特殊日期。
2、天后(海神娘娘)
天后,即南方所称的"妈祖",山东沿海渔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山东最东端的部分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把天后也称作"归山娘娘"。天后信仰,起源于南方,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海上航运的开展逐步传到北方,并成为沿海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
天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专家考证,天后姓林名默,祖籍福建省莆田县湄州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九日。林默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后来从巫,为民占卜吉凶,驱灾治病,勇于助人为乐,成为当地的名巫。林默谢世后,被群众奉为地方保护神,后来历代统治者封其为"夫人"、"天妃"、"天后"等,并且创造了许多相应的神话,在民间受到广泛的崇信。在民间信仰中,民众不仅向天后祈求保护航海的安全,而且把天后视为主宰风调雨顺、生儿育女、战争胜负、去病求吉的万能之神。
山东沿海凡主要航海码头、重要渔港,甚至较大的渔村都建有天后宫。像长山群岛就有天后宫六座,没有天后宫的岛上,就在村子路边,用三块石板搭个小庙,俗称"三块庙",以代替天后宫,小庙搭成后人们奉若神明,没人敢去毁坏它。现在仍然保存比较完好的天后宫有长岛县庙岛的天后宫(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始建)、蓬莱市蓬莱阁西侧的天后宫(建于明代)、荣成市石岛天后宫(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676年始建)、即墨市金口天后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始建)、青岛市天后宫(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始建)等。烟台市北大街过去有一处天后宫,曾十分兴盛,当地人俗称"大庙",庙前有小广场,曾是旧烟台的中心,今仅残存戏楼一座。烟台市区内另有一座福建会馆(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始建),又称作"天后行宫",也奉祀天后。各地天后宫的建筑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繁简不同,但基本格局都是一致的。庙内建筑均为前殿后寝,前面是供奉神像的大殿,大殿之后是布置成女性起居室样式的寝室;庙门之外有小广场,对面是筹神唱戏的戏楼。
上述几座天后宫,都与所在城市的开埠、港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像青岛天后宫,就有"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城"的说法;烟台的大庙,也有"先有大庙,后有烟台"的说法。即墨金口天后宫所在的金口港,在烟台开埠以前曾经是南北贸易的枢纽,有"金胶州,银潍县,铁打的金家口"和"日进斗金"之称,天后宫也是由南北巨商大贾和善男信女捐资修建,金口天后宫当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庙产之雄厚,均胜于青岛、烟台、蓬莱、庙岛的天后宫。后来,随着港湾逐渐被泥沙淤积,稍大的船就无法进港;尤其是随着烟台、青岛等港口的兴起,金口港逐渐衰败,金口天后宫也随着金口港的衰败而衰败了。
山东沿海渔民对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诚。在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天后显灵救遇险渔民于危难之中的传说,其中以娘娘送灯的传说最为典型。这些传说的传播者,或说是其亲身经历,或者确指其时间、地点、船只、人员,言之凿凿,传达出他们对于天后神异能力的崇信心理。从有的学者所采录的关于天后显灵的口述中,也可窥见山东渔民天后信仰之一斑。
长岛县北隍城村北村渔民宋延文讲述:
我二十岁时,有一回和我大舅、表哥三人使小船钓刀鱼,在小钦岛西边。头晌(上午),起了大风。开始,我摆橹摇不动了,就抛了锚。那时家什(船上用具)不行,锚绳是两根麻绳,都断了。我们就放捞子,随风流。开始吃生刀鱼,,后来吃棉花,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直到第二天晚上,我们眼都不行了(视力差)。忽然看见前头有个小红灯,枣儿那么大,一直在前头。我们知道这是娘娘送灯了,就随风飘,灯老在前头。第三天头晌,我们到了烟台北边,人家有钓刀鱼的大船,装两万来斤,船上有十多个人,离我们的船百十米远。我们就把舵下上,把桅安上,小桅不大点,有一人来高,把揽篷揶到前面头隔三十来米,我们就把小篷又上,就大声喊救人。大船上的人听见喊声都出来了。我那个表哥俏啊,一下子跳到大船上,船上人顺手扔下绳子,把我们的船揽住了。船上有老人,叫大师傅下半碗米,多添水煮米汤,过半来个钟头才叫吃一点,逐步加,傍晚就给馒头吃了。在大船上住到第三天,人家给些馒头,正好改了东南风,我们掌上小篷,跑了一天一宿,才来家了。家里早报庙了(认为人已经遇难死了)。到了年初一,给娘娘送了四个灯,有玻璃灯,也有绸子灯,里面点上腊,还送了一些蜡烛。
烟台市芝罘区崆峒岛渔民吕恺昌(1991年时70岁)讲述:
我爹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爷爷开船出海钓鱼,没钓着鱼,又去捞海虹蛤,挺厚的,低着头光顾捞了,不知什么时候把脚子(小船)划进山嘴里了,天黑了也没觉出来。在海里没有挡障,水一口吞了日头,天立刻就黑了。冷不丁起了风,越刮越猛,浪滚水涌,天不是天,海不是海,只见白瓦瓦的一片山峰,浪头成群的赶,小脚子上下墩,起空了。四下里全是暗礁,真吓死人,鬼哭狼叫不是人动静。都跪下,扯破嗓子喊,像捣蒜一样光磕头。就这工夫,大桅头上,一下出来一盏灯,通亮通亮,大家高兴了,死里逃生了,这是娘娘送的灯。人也胆大了,赶紧起身,挽起缆绳,开船就出来了,安全回家了。为了感谢娘娘搭救之恩,凡在海上打鱼的人,都照真船的样做个木头的、用纸糊的小船,再买些香蜡纸烛等,去娘娘庙里上供,遇上节日更热闹,至今没有断。这几年不大讲这个了,那几年娘娘身边挂的小船,常不常向下滴水,那就是救难刚回来。
还有一些传说是与天后宫有关。在即墨金口自从建了天后宫以后,就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如天后圣母受封下界后,选择在金口这片海域上掌管大海,搭救灾船,普救众生;金口丁字湾每遇雾海,天后圣母就在天后宫前的旗杆顶上挂一盏红灯为船只导航;天后宫山门前的石狮自南方运来时,途中遇风不沉,化险为夷;日本人从宫中盗铜镜欲运回国,突然起狂风相阻,迫使将铜镜复还于宫;1947年国民党的炸弹投在天后宫的墙角不响;近几年,还流传着治病救人,保虾农丰收,等 等。
正因为有这些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更加深了民众对天后的崇信程度,并且在民间形成了许多围绕着天后进行的祭祀活动。另外,还形成了一些反映民众信仰的民俗事象,如送愿船、送灯、送衣物等。
3、民间仙姑
山东沿海的渔民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与海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仙姑的传说,这些仙姑的传说中,有部分情节与天后的事迹相仿。当地渔民把这些仙姑当作海神来信奉,有的地方还立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的西面,有一座被当地群众称为"仙姑顶"的山峰,山顶有一座仙姑庙,里面供奉着一位民间仙姑。仙姑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1992年又重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关于庙内奉祀的仙姑,在残存的宋碑中称其为郭仙姑,有人还认为仙姑就是麻姑。
关于仙姑顶的仙姑,当地有两则传说,其中一则传说讲的是仙姑知恩图报,点明了在仙姑顶立庙的原因;另一则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辽国人在海中迷失了方向。在迷茫之中,突然,有一灵光在仙姑顶显现,指引他们找到了生路。他们回国以后,将这一奇迹大为宣传,被国王所知晓,又派他们来仙姑顶祭祀仙姑,同时为国王和王后祈福,并立碑纪念。
这个传说中,灵光显现仙姑顶、使辽国人走出险境的细节,非常类似于天后娘娘传说中送灯的情节。仙姑顶附近的村庄多近海,有许多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天后信仰理应存在。只是仙姑庙记载的仙姑姓郭,其姓氏与天后相差很大;另外,如果仙姑庙供奉天后,应该有明确记载,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语焉不详。因此,笔者认为该仙姑应该是来自民间的地方神,与天后无关。
同类的民间传说在即墨市田横镇也有流传,田横镇流传的是孙仙姑的传说。下面记述的,是笔者在田横镇山南村采集到的孙仙姑的传说(讲述人为山南村村民、 山小学教师刘永寿的母亲,今年78岁):
孙仙姑是本县王村人,自小订婚后,没过门男人就死了。她收拾收拾衣服就到婆家去了,她的婆家在王村马家,后来她上吊死了。后来在栲栳湾(田横镇周戈庄外的海湾)救了南方的船,她给人家说她是孙仙姑,她家在王村,她爹叫什么,家住在村的哪里。南船获救以后,就来王村打听,真有这个人,就修了个庙。前两年,又听说孙仙姑救了海阳的船,人家就在皇山的庙里给仙姑塑了个像。
孙仙姑是田横镇周戈庄祭海时祭祀的五个神灵之一,以下是周戈庄流传的孙仙姑传说:
仙姑姓孙,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距周戈庄不远的王村,1941年去世,生前是一未婚的姑娘。传说孙姑娘生前聪慧善良,乐于助人。她死去的那年,一大渔船将遇海难的前夜,船老大梦见孙姑娘指点迷津。梦醒后,按孙姑娘所说避开了海难。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当地渔民便将孙姑娘奉为保护渔民舟子安全的仙姑。
威海市刘公岛刘公、刘母的传说也属于这类仙姑传说:
相传,在数百年前,有一南方商船在狂风恶浪中遇险。船上的人奋力挣扎,精疲力尽,无奈,只能听天由命了。突然有人发现前方有火光,全船人欣喜若狂,拼命划船,火光越来越亮,人们终于看清在一座海岛的峭壁上有个人影,手里摇动着灯火。船终于靠岸了,船民们扑向岸边,栽倒在沙滩上。一位银发老人急忙将他们救起,并安排他们休息,一位面孔和善的老妇人给他们做了饭食。在两位老人的照料下,船民们很快恢复了体力。风暴过后,商船准备启航,老人又送来了米面。船民们过意不去,当他们带着礼品去答谢时,两位老人却不见了。后来,凡是过往船民海上遇险,都得到两位老人的救助、救济和指航。人们尊称两位慈善的老人为刘公、刘母。若干年后,船民和岛上百姓为纪念善心的老人,在岛中部阳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庙(即现在的"刘公祠")依照人们的回忆,在庙内塑了刘公、刘母像。此后来往的船民和岛上的百姓纷纷到祠庙祈祷祭拜。
民间仙姑传说中主角──郭仙姑、刘仙姑或刘公、刘母,虽然是传说人物,或者虽然有真人作为依据,但其主要事迹却是后人附会上的。这些仙姑,在渔民心目中的作用是和龙王、天后一样的作用:救助危难,保佑平安。以笔者的推测,在这些仙姑传说中,很可能保留着山东沿海渔民比较早的海神信仰的成分,这种信仰有的可能要早于天后信仰,有的在当地渔民信仰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大高于天后。如果我们继续搜集同类传说,并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可能对山东沿海渔民的信仰会有新的认识。这些仙姑与天后之间的关系如何,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4、鲸鱼与海鳖
山东沿海渔民还把鲸鱼和海鳖当作海神来祭祀,这是把海生动物作为海神崇拜的信仰现象。
山东沿海渔民称鲸鱼为"赶鱼郎",有的地区还称其为"老赵"、"老人家"。称鲸鱼为"老赵",是因为鲸鱼能给渔民带来收获,类似于遇到了财神。山东民间信仰的财神中有一位是赵公明,"老赵"的称呼便是从赵公明而来。称鲸鱼为"老人家"则是一种比较亲近的称呼。把鲸鱼叫做"赶鱼郎",这种称呼非常形象。因为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获得丰收。长岛渔民中流行着这样的歌谣:"赶鱼郎,黑又光,帮助我们找渔场。""赶鱼郎,四面窜,当央撒网鱼满船。"
山东沿海渔民把见到鲸鱼称为"龙兵过"或"过龙兵"。按照荣成渔民的说法,过龙兵时,走在最前面的是押解粮草的先锋官──对虾,它所押解的是成群的黄花鱼和鲩鱼;先锋官后面充当仪仗的是对子鱼,仪仗队后面是夜叉,龙王坐着由十匹海马拉着的珊瑚车,鳖丞相在车左边,车两边就是各四条大鲸鱼,俗称炮手,由它鸣炮前进。渔民在海里捕捞作业时,遇到龙兵过,都要停止作业,举行祭祀仪式。
荣成的渔民在海里作业时最崇敬海鳖。据说,海鳖善于变化,能够给人以祸福。所以,渔民作业时允许捕捞海龟,但万万不能得罪海鳖。渔民说它有时爬到网上,看似只有碗口大,可是下水后眨眼就变得比碾盘还大。凡见到海鳖,不仅要烧香烧纸,还要磕头祷告。海上作业的人都忌讳说鳖,叫它"老人家"、"老帅"、"老爷子"。有些习惯也由它而来,如渔船下锚时,首先要高叫一声:"给──锚──了!"喊过之后,稍停片刻再将锚掀进海里,据说就是怕伤着海鳖,叫它避一避。
除上述海神之外,在山东沿海,还把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历史英雄人物,如秦始皇(他曾三次东巡,三次都来到山东东部沿海,荣成建有始皇庙,烟台芝罘岛阳主祠民间也称为"秦始皇庙")、藤将军(清代率水军剿灭海贼的将军)、邓将军(甲午中日海战中殉国的邓世昌)等,也被渔民当作实际上的海神来供奉。
下篇:海神与祭祀仪式
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贯穿于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山东沿海渔民十分重视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
山东沿海渔民有关海神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春季祭海,二是各种庙会和节日中的祭祀,三是渔业生产中的祭祀。
1、春季祭海
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每当春季来临的时候,新的一个生产年度就要开始了,这时所举行的祭祀仪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一次。对于沿海渔民来讲,他们对于春季祭海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春节。
山东沿海渔民有"谷雨百鱼上岸"的说法,因此,春季祭海的时间一般都在谷雨前后。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鱼汛时间的早晚各地也不一样,山东东部沿海渔民的春季祭海,自南向北,有一个祭海时间逐步推延的过程。像山东南部的日照一带,春季祭海的"上杠"仪式(也称"敬龙王")每年的正月初五就举行;即墨沿海的春季祭海,一般在春分到清明之间;偏北部的荣成一带,恰恰是在谷雨前后。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村庄里,由于捕捞作业方式的不同,春季祭海的时间也有差异。如即墨田横镇周戈庄,凡是挂网的渔户,由于主要是在近海作业,有的在春节前腊月里就下海捕捞,所以祭海的时间就比较早;凡是放流网的渔户,由于是到深海作业,出海的时间较晚,所以祭海的时间也晚,一般要到春分、清明前后。同是田横镇,山南村的渔户全部是近海作业,村子里祭海的时间就定在腊月十五。像山南村这样全村把祭海的日期定在同一天的情况,过去并不多见。过去的祭海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来举行,或者是以渔行为单位举行,祭海日期的选择要请人查皇历,确定黄道吉日。
下面是山东沿海不同地区的祭海仪式。
(1)日照的"上杠"仪式。
上杠,也称"敬龙王",每年正月初五举行。地点是海边的渔船上。船头上摆的供品中要有整猪(有的人家为了节俭和省力,只供猪头、猪尾巴代替全猪),猪脸要用刀划一个"十"字,并抹进豆瓣酱,放上两棵大葱,还要摆上糕点、馍头、水果等。有的渔民还把大红公鸡在船头上杀出血,经船眼流下,名曰"挂红"。待上香发纸之后,船员在船主的带领下,面对大海磕头祈求龙王保佑,赐给一个平安丰收的好年景。祭拜仪式结束以后,船主设宴款待船员,席间共商当年生产计划,如捕捞去向、捕捞品种以及分红等事宜。
(2)即墨周戈庄的祭海仪式。
周戈庄是即墨市田横镇最大的一个渔村,村东栲栳湾是一个自然港湾,可停泊中小型渔船数百只。全村近900户,2800余人,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近海养殖业。该村的春季祭海活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盛行不衰。
周戈庄春季祭海原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春节后谷雨到清明期间,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当地称"成日")举行。由于此时各家新的一年渔业生产的准备工作(修补添置渔具、检修船只等)基本就绪,祭海这一天要把网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又被称作"上网",祭海日也称作"上网日"。
周戈庄祭海时祭祀的神灵共有5位:主神是海龙王,其余4位分别是天老爷、观音老母(观世音菩萨)、四财主(狐仙)和仙姑(前文曾介绍过的孙姓仙姑)。
祭海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选三牲:三牲为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而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把杀后的猪充气,然后绑在一只四短腿红漆长方矮桌上,使猪呈昂首站立的姿势。也有的渔民用一只猪头代替整猪。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
蒸面馍:面馍是山东东部地区逢年过节时蒸制的面塑工艺品。祭海用的面馍一般每个在三四市斤左右,其造型有仙桃馍、盘龙馍、圆花馍等多种。仙桃馍和圆花馍都饰有面花,盘龙馍的头、眼、身、尾皆造型生动,有的盘龙馍的尾部做成鱼尾状,含"鱼龙变化"的用意。这些面馍经用食用色彩点染后便成为颇具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写太平文疏:祭祀前,要用黄裱纸写"太平文疏",格式如下:
具疏人X X X,系周戈庄人。今逢上网吉日,特备信香一柱,纸马一份,三牲、馍馍等祭品,敬献于X X X(受祭祀的神灵名号)位下。
公历 年 月 日
(或古历 年 月 日)
太平文疏多由德高望重的人来写,写时为表示虔诚,要点上一炉香。写好后仔细叠好,以备祭祀时使用。太平文疏要写5份,给所祭祀的5位神灵各写一份,格式相同,只是神灵名号不同。
写对联:中国民间一般在过春节时才贴对联。周戈庄渔民在祭海时也写对联、贴对联,由此可见渔民对祭海的重视程度。即墨民间称对联为"对子"。对子多由村里毛笔字写得好又善于编对子的人来写,对子的内容一般是"金玉满堂,富贵吉祥"、"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仓,心齐风浪平"、"海不扬波,水上太平"、"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远近逍遥 "等。还有一种是贴在船上特定部位的对子,如贴在主桅杆上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贴在二桅杆上的是"二将军威风凛凛",贴在后桅杆上的是"三将军顺风相送",贴在船头上的是"船头无浪行千里",贴在船尾的是"船后生风万里行"。
整饰龙王庙:每年春季祭海前,周戈庄的村民们都要重新把位于村东海边的龙王庙打扫装饰一番,在龙王庙悬挂新制作的大红灯笼。装饰龙王庙所需的费用由各船户均摊。
扎松柏门:为了渲染节日气氛,每年祭海前,都要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门。松柏门为重檐式,宽十余米,高约八米。先用木杆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来的松柏枝装饰起来。松柏门上层悬挂有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横额。整个松柏门满布灯彩。
搭戏台:祭海时演戏用的木制简易露天戏台,搭在与松柏门相对的海滩西头,祭海过后便拆除。
过去周戈庄的祭海是一家一户单独或按渔行举行,近十几年则由村里统一组织,时间也固定在每年的公历3月18日(农历春分前后),祭海的仪式集中举办,规模也比以前大得多。现将近几年祭海的仪式介绍如下:
列船:祭海日的清晨,各船船主将船只开到村前栲栳湾,按船与船十余米的距离一字排列,各船船尾朝岸,船头面向大海,然后下锚定位。各船彩旗飘扬,渔具、网具整齐地摆在船上,一派整装待发的气势。
摆供:清晨7点左右,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开始摆供。摆供的地点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每只渔船摆一组供品,每组摆三桌,桌面上多铺垫红布以示吉庆。桌上分别摆三牲、面馍、蛋糕、水果、烟、酒、糖果、点心、茶叶、花束等。在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有几米高的"站缨",站缨是渔船下海的标志,一只渔船竖一束站缨。同时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划好,香炉摆好,鞭炮绑在杆子上。供桌摆好后,还要把各自的对子贴到龙王庙门口和庙前的照壁上。
祭奠:祭海的时辰过去是越早越好,现在一般是上午8点多钟。时辰一到,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5份"太平文疏"点燃,边烧边念祈祷词吉祥语,以求海事平安,渔业丰收。此时,龙王庙前挤满了烧香磕头的渔民。随着鞭炮声,各船家开始往空中大把抛撒糖果(前几年还有抛撒硬币的现象),海滩上的妇女儿童便争着抢捡糖果,俗信,谁捡到的糖果多谁就福多。祭奠时,鞭炮声特别大,持续时间也特别长,按当地的说法,谁家的鞭炮声大、时间长,谁家当年的渔业就兴旺。所以祭海时放的鞭炮多是上千头一挂的大鞭,有的船家把几挂鞭炮绑在大木杆上同时燃放,仅此一项,许多船家的开支就达上千元之多。
唱戏:祭海时的唱戏一般要唱三天,当地人喜欢听京剧,有时也请歌舞班子。戏班子多从烟台、青岛或莱阳请来,请戏班子的钱由各船家均摊。过去请戏班子,主要是管吃管住,另外送一些钱物;现在则是事先讲好演一场多少钱,演出结束后一并结算付款。看戏时,前来串亲访友的是贵宾,安排在靠近戏台的前面坐在矮凳上观看;一般观众多站着观看,称为"站客"。
聚餐:祭海仪式结束后,过去是以船为单位,在各自的船上举行聚餐,祭祀时用的三牲、酒、面馍等成为聚餐食品。现在,一般都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祭海仪式的亲朋好友。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数渔船便出海捕捞,开始一年的渔业生产。
(3)荣成谷雨祭海。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岸线长达500多公里,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3,被称作是全国渔业第一市(县级市)。
荣成渔民在谷雨节这天举行祭海仪式。谷雨节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19、20或21日,此时桃花盛开,春汛水暖,百鱼上岸,休息了一冬的渔民开始整网打渔。在荣成,同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祭海以龙王、海神娘娘为主神,但是在龙须岛、成山头一带,还有信仰秦始皇、把秦始皇当作祭祀的主神。祭海仪式的地点有的在海神庙内,还有的在大海边,或者街头巷尾。
荣成石岛的天后宫历来是祭海的主要场所。过去,每逢谷雨,天后宫的道士就把天后殿内的"铜瓜钺斧朝天镫"等锡制仪仗搬出来擦拭一新,再把殿内的布幔、匾额摆布整齐。祭祀时,渔民们手捧肩挑猪羊香烛等供品来到宫内,道士们点燃当地商家或渔行捐献的烟花鞭炮,殿上钟磬齐鸣,道士们诵念经文,人们顶礼膜拜。来宫里进香的既有本地渔民,也有许多外地行舟过路的海客。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许愿的和还原的。还原的上过香后,要把过去许下的供品奉上。据说,曾有一位南方渔民一次许下6对旗杆的大愿,第二年谷雨,他用一条大船专门从南方把它们拉来,6对约10丈高的旗杆左右排列,12面杏黄大旗迎风招展,斗大的"天后圣母"字样高耸如云,那场面令当地人久久不能忘怀。
谷雨这天,也有很多离大庙较远的渔民在海边的沙滩上、渔船旁烧纸焚香,面朝大海膜拜海龙王。在龙须岛、成山头一带,祭祀的是秦始皇,由于秦始皇是由千古一帝演变成的海神,所以祭拜活动更为隆重。
过去,谷雨这天是由渔行组织举行祭船、祭海、祭海神的活动。节前,渔行提供带毛蜕皮的肥猪一口,用腔血抹红,饽饽10个,营口高粱烧一缸,香烟鞭炮一宗。祭祀时,以渔行为单位,摆好供品,焚香鸣放鞭炮,面朝大海跪祭神灵。祭祀仪式结束后,在沙滩上铺上门板,渔行老板和渔民一起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直至酩酊大醉。
荣成渔民祭海的高潮是在当天的晚上,举行类似于佛教盂兰盆会的"放海灯"仪式。过去,放海灯由当地商家和渔行出面组织,向各行各业筹资。放海灯前,于海边宽敞处设置巨型香案,摆放祭品,焚香烧纸,并请僧道两众筑台诵经作法,同时向海里抛施舍──预先蒸好的小馒头。深夜,在锣鼓声中,人们聚集在海边放焰火,抛施舍。施舍是米饭、馒头;焰火是自制的礼花,由铁屑、木炭和火花药制成,俗称"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时,人们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
荣成渔民祭海这天,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渔民的母亲们、妻子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或丈夫能平安无事,多多保重。在他们祭海临走的时候,母亲或妻子会将一个白面捏就的、并已蒸熟的小白兔揣进儿子或丈夫的怀里,然后送他们出门。这只小白兔的意思是:出海打不着鱼没有关系,不用生气,咱怀里不揣着小兔吗?海里不给吃的,咱山上去找,只盼着你平安归来。
祭海后的几天,各村都要组织唱戏,剧种是京剧,或自编自演,或请外面的戏班子,演戏一般是白天、晚上连演,最多的连续演四五天。
2、庙会和节日中的祭祀活动
山东沿海地区的庙会,有1/3左右是与海神信仰有关,这些庙会的会期一般都是从神灵的生日或忌日而来。但由于各地民间对于神灵的解释不同,出现了同一个神灵不同生日或忌日的现象,致使各地庙会的会期也出现了不同。
龙王庙的庙会大都在农历六月十三,据说,这天是龙王爷的生日。荣成渔民,六月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到龙王庙烧香焚纸,摆供祭祀,祭毕,还要扯块饽饽皮贴在龙王脸上、身上。海阳县麻姑岛过去有龙王庙,据当地老渔民回忆,每逢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就在龙王庙前唱戏筹神,请和尚念"皇经"。
天后宫的庙会各地会期不一。蓬莱市蓬莱阁的天后宫庙会有好几个,正月十六的庙会据说是为了纪念天后的生日,这天有许愿、还愿、烧香敬神、唱戏筹神等活动;四月十八的庙会,内容和正月十六相仿;过去每年七月初一至初七是当地妇女祭祀海神的日子,上庙烧香者络绎不绝。烟台市旧城区天后宫庙会是正月十五举行,又称"元宵灯会",主要有船帮和商号向宫内送灯和向海上放灯的活动。莱州市虎头崖村,过去是莱州湾中重要的港口,村北有天后宫(当地称"海神娘娘庙"),庙会会期定在三月二十三日,方圆百里都来赶会,会期往往拖得很长,开台唱戏有连续二十几天的记录。荣成石岛天后宫庙会,多从谷雨开始,每到这一天,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拥向天后宫,妇女献上精心绣制的花鞋、幔帐,男人们则烧香焚纸,顶礼膜拜,船家或渔行也以此还所许之愿,唱戏筹神,会期从谷雨起一直要持续到三月二十五日。长岛庙岛天后宫庙会与别处差异最大,当地认为海神娘娘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忌日是九月九日,但庙会的会期既不在娘娘生日,也不在娘娘忌日,而在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庙岛作为登州的外港,数百年间都是南北漕运船只夏季集结休整的地点,借此时间演戏敬神,使得当年的大庙会少则七八日,多则二十余天。各船轮流出资,大戏连台,看戏的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船上,各船又纷纷杀猪敬神,进庙燃放鞭炮,水上庙会奇观,堪称北方庙会之最。后来,随着烟台港的兴起,船舶多停烟台,庙岛及其庙会便渐渐衰落了。
民间节日期间对于海神的祭拜主要集中在春节。每年的大年三十,白天要上船将各处打扫干净,舱门上张贴起大红对联;大年夜,鸣锣上船请"海神娘娘"回家过年。元旦初一的五更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鸣锣登船祭拜,然后才回家为亲人拜年。海边渔村凡有龙王庙的村庄,每年春节初一的清晨,首先要到海边的龙王庙上香,然后才进行其他节日活动。
3、渔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
春季祭海仪式实际上就是一年渔业生产的开工仪式,除此以外,在其他的渔业生产活动中,也有一些有关海神祭祀的内容。
过去,稍大一点的船上都专设神龛,供奉海神娘娘,有的海上运输的帆船还有专管上香的香童。日照一带渔民,每当渔船遇到风浪,放桅抛锚后,船老大要率领全船人员祭拜海神娘娘。祭时,船老大站在船面上,口含清水朝东南漱一次,再进仓为海神娘娘上香敬酒,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平浪静。平安返航时,有的人家在龙王庙唱大戏,以筹谢神灵。据老渔民讲,在渔船遇到风浪时,海神娘娘送来的灯,以挂在不同桅杆的不同方位昭示此行的安危凶险,给人们以鼓舞和启示。
在捕捞或航运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鲸鱼群,即"龙兵过"时,所有船只必须避让,焚香烧纸,敲锣打鼓(专营海运的大帆船都带有响器),并向海里倾倒大米、馒头,为龙兵们添粮草。等到鲸鱼过后,渔货船才能够恢复作业或航行。
每当渔业丰收以后,山东各地渔民都有庆祝活动。渔民称渔业丰收为"发财",发财后敬天名为"杀发财猪"。长岛渔民旧俗,渔船丰收,返航临近家门时,在大桅顶上挂"吊子"(特制的一种旗帜)。如果是特大丰收,则大桅、小桅一齐挂,称为"挂双吊"。岸上见挂"吊子",船主便率人相迎。登岸后,船主用黄裱纸蘸猪血焚烧,意为敬给海神一头猪。祭神后,猪头归船老大(船长),猪蹄归"二把头"(大副),猪尾巴连带猪腚分给大师傅(炊事员),下货(猪内脏)留作算帐(收入分配)时的酒菜,剩下的猪肉做成饭菜,不仅全体船员及其家属来吃,村人、路人都欢迎入席,当地民俗认为来客多即预示着下次出海又会"发财"。
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在近几十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过程中,渔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渔业生产作业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仍然存在,致使产生渔民海神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山东沿海渔民的精神生活中,海神信仰和相关的祭祀仪式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主要参考资料:
1、山曼、李万鹏、叶涛等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出版。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俗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3、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海洋志》,海洋出版社1993年出版。
4、山曼著:《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5、叶大兵编:《中国渔岛民俗》(内部资料),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1993年编印。
6、李露露著:《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出版。
7、李新泰主编:《齐文化大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出版。
8、庞进编著:《八千年中国龙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出版。
9、鲍运昌、李国增编著:《青岛民俗》,青岛出版社1997年出版。
10、荣成市民俗协会、荣成市报社编:《荣成民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
11、中共荣成县委宣传部编:《富饶美丽的荣成》,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6年出版。
12、烟台地区出版办公室编:《烟台风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13、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日照市文化局编:《日照风物选萃》(内部资料),1993年。
14、王焕理著:《烟台天后行宫大观》(内部资料)。
15、徐伦成著:《金口古今》(内部资料),1997年。
16、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即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出版。
17、郭泮溪、安玉华:《即墨周戈庄祭海习俗调查》,"海洋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1998年学术研讨会"(青岛)论文。该文后来发表在《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4期第71-75页,刊发时的文字编排多有错乱。
18、张政利、吴高军:《荣成谷雨节研究》,"海洋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1998年学术研讨会"(青岛)论文。
(本文还利用了笔者在山东省沿海的长岛县北隍城岛、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荣成市石岛镇、烟台市福山区、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山南村、即墨市金口镇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所得的资料。)
附件:
DSC05457 [时间:2008-9-28 18:48]
DSC00150 [时间:2008-9-28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