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帝崇拜的文化情结

北帝崇拜的文化情结

北帝崇拜的文化情结
佛山市博物馆申小红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宗教信仰、神明崇拜在社会生活中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着相当讲究的祭祀仪式。人们以各种风俗习惯以调整、规范其社会生活,以神明信仰和祭祀仪式来处理人与神(自然)的关系。在古代社会里,神明的祭祀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它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文化情结。
北帝崇拜,是佛山民间宗教信仰的主流,是佛山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社会现象。北帝,又称为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中多习惯称为北帝。玄武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玄武本为二十八宿星辰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后来同民间的自然崇拜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并被道教吸纳而逐渐人化。宋代以后,又屡获统治者加封,其地位越来越显赫。到明代,由于太祖和成祖认为他们能够得天下是因为北帝的庇护,便把北帝祭祀列为国家大典,玄武信仰也因此进一步遍及全国。北帝崇拜与佛山祖庙北帝诞的起源与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有关北帝崇拜在《佛山忠义乡志》、本地宗族族谱及《广东新语》等文献资料及史书中均有详尽的记载。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记载:“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1078一1085年)。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后人多以此为据,说北帝庙建于宋元丰年间。因为宋代是玄武崇拜较为兴盛的时期,况且元丰
年间,亦曾诏封佑圣为真武灵应真君。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原人的南迁,玄武祟拜也就跟着一起南迁,来到了岭南。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的诸神中,北帝的地位尤为隆崇,北帝崇拜,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不仅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乡,而且村民的家中也普遍供奉着北帝的神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的佛山,旧时为水泽之地,水患多。老百姓外出的交通工具以舟船为主,工商业货物的运输大多非舟船不可,当要防水道风浪的危险,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加之宋代以来,佛山成为岭南著名的冶铁中心,民以铸造为业,当要防火,而北帝司水,水又能灭火,故佛山人自宋代元丰年间建造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的祖庙,以求防水防火,保一方平安。
明清以来,佛山祖庙因其“惟我独尊”的最高地位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官祀庙宇,北帝便成为佛山人的精神支柱。佛山祖庙和北帝崇拜在珠江三角洲、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对北帝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正统十四年(1449),南海人黄萧养组织同狱犯人百余名,越狱入海,发动起义,围攻广州和佛山。黄萧养起义对佛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促使了佛山市镇与周围农村的分离,促进佛山秋色赛会的发展等,尤其是使佛山祖庙的地位陡升,并开始由民祀变为官祀。
清代佛山的北帝崇拜由衰而盛,到乾嘉年间由于官府的介入,达到了全盛时期,以至两广总督吉庆都亲谒祖庙并题联。北帝的地位也盖过了佛教诸神,逐步突显出来。现在挂于祖庙三门外的一副木对联恰当地概括了北帝在佛山的地位:“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
据佛山史专家、历史学博士罗一星介绍,清代佛山祖庙的祭祀仪式,肃穆而隆重,向来是一年中佛山全镇居民最大的祀典。佛山神庙一年中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有七种之多,包括北帝坐祠堂、北帝巡游、行祖庙、烧大爆、乡饮酒礼、春秋谕祭、北帝诞。每一种仪式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象征着不同的文化意义,或者说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文化情结。
行祖庙,拜北帝是佛山延续至今的最隆重的祭仪节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佛山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行祖庙已没有建醮、燃炮等内容,参拜仪式也非常简化,只是在北帝大小神像和观音像前双手合十低头默祷,然后投一些硬币在香炉里以求好运,虽然求神保佑还是其前来的主要理由,但旅游娱乐的功能已越来越重要。每年除夕之夜,走过通济桥、逛完花市的人们陆续来庙拜北帝,春节期间常有数十万人前来参拜,人头攒动,五颜六色的转运风车和汽球飘浮其间,一派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北帝坐祠堂是将北帝神像(俗称行宫)逐日安放在各宗族祠堂内,供该宗族之人拜祭的一种仪式。每年正月初六日,是祖庙北帝出祠之日,也是八图土著的重要日子。
北帝坐祠堂的仪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把北帝从神圣的祖庙请出来,座落在家居附近的祠堂里,这密切了北帝与八图土著居民的联系,满足了土著居民精神寄托的需要。同时也强化了土著居民的主神崇拜意识。其次,在接送北帝的仪式过程中,宗族父老和绅士的地位得到明确,也就是宗族内部形成的种种关系得到了重新确认,这对维系宗族组织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北帝巡游是最有象征意义的祭祀仪式。明初的北帝巡游,是在古九社的范围之内。北帝巡游前的准备工作,是设定巡游路线,张榜通晓镇民。凡北帝所经街道,一概要清除干净,搭建“过亭”。而各街摆列之华筵,北帝只是顺道采鉴,恕不停銮。巡游队伍的组成有严格规定,随着北帝神同行的是“绅耆”和“衣冠者”,只用观音堂铺的銮舆,只许岳庙铺的一狮随行。其他各街组织之会的火篮和狮子一概恭辞。巡游是有组织有步骤进行的,凡各街要烧炮的,必须等随神绅耆衣冠者过后方可放炮。
北帝巡游具有对内增强乡人的认同意识,对外展示佛山社区经济、政治实力等功能。
北帝诞在宗教礼仪中属于节庆礼仪的范畴,是融宗教性、世俗性、娱乐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宗教礼仪活动。北帝诞是北帝崇拜仪式中最隆重的一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佛山赋》中介绍:
     历朝谕祭,圣代尤崇,春秋肃祀,百尔虔恭。时维三月上巳佳辰,是真君降祥之日也,香闻满室,花散诸天,母夫人剖左胁而生焉。故乡人于是日也,香亭所过,士女拜瞻,庭燎彻晓,祝寿开筵,锦衣倭帽,争牵百子之爆车,灯厂歌棚,共演鱼龙之曼戏,莫不仰神威之显赫而报太平之乐事者也。逮所游既遍,而真君亦返辕登座,代造物以成岁功矣。
烧大爆是重要的祭祀仪式。在每年三月三日北帝诞的次日举行。所谓烧大爆,是以巨大的爆竹燃放以享神,并让众人拾抢其炮首以接福的活动。早在清初时“佛山大爆”已名震粤中。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佛山大爆”条,详细描述了这一盛况,佛山烧大爆的仪式:三月上己,祖庙门前,万头攒动,萧鼓喧耳,一年一度的佛山烧大爆仪式在这里举行。放眼开去,一片辉煌。燃放大纸爆时,放者攀于高架之上,以庙中神火掷之,发声如雷,远近震动。放椰爆时,人立于三百步之外燃放。响声过处,观众一拥而上,争抢“爆首”,壮观的场面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乡饮酒礼  在传统社会中,乡饮酒礼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社区礼仪,它是乡绅耆老受到社会尊重,并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反映。在佛山,每逢春秋二祭,土著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到祖庙祭祀后参加宴饮,还可以领到祭祀北帝所颁的胙福。乾隆以前,乡饮酒礼曾是八图土著才具有资格参加的仪式。因侨寓的反对,乾隆四年(1739)乡饮酒礼被官府禁示,随后里排颁胙也被禁止,以后乡饮有60年没有举行。嘉庆四年(1799)两广总督批准佛山“复乡饮酒礼,颁耆胙”,规定无论土著、侨寓凡七十岁以上者均可参加。乡饮酒礼不单纯是一种祭祀仪式,它具有彰示身份的功能,同时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们敬老的文化情结。
春秋谕祭
    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有众多的北帝庙宇,但只有佛山的北帝祭祀被列入官方祀典,是因为明景泰初黄萧养起义被镇压之后,在明景泰四年(1453)礼部的424号《勘合》中记述,南海佛山堡耆民伦逸安上奏说,佛山北帝在抵抗黄萧养起义的过程中,具有“神明保障之功,赫赫威灵之助,神灵显应,恩同再造者也。”并“伏乞圣恩褒嘉祀典”,经仔细复勘后,明礼部终于“记曰:法施于民则祀之,御大灾大患则祀之,理合嘉崇,隆以常祀,申蒙允奏。”可见祖庙被列入祀典,是因其有功于佛山,而且这种北帝的功德通过以后的春秋谕祭一直被确认和沿袭下来,而列入官祀的直接体现主要就是春秋谕祭。据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载:
     (二月)十五日谕祭灵应祠北帝。先一日,绅耆列仪仗,饰彩童,迎神于金鱼塘陈祠。二鼓还灵应祠,至子刻驻防郡二侯诣祠行礼,绅耆咸集。祭毕,神复出祠。
人类学博士肖海明曾经说过,北帝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因其不属于“五教”之列,在制度化的“宗教志”中找不到其位置,但其在佛山民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并至今犹存的。“拜北帝公”是佛山人,特别是年纪稍长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月初一、十五和农历三月三北帝诞,祖庙“崇敬门”外都围满了拜北帝的香客。“行祖庙、拜北帝”更是每年春节期间大多数佛山人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他们相信拜过北帝公之后,一年中都会得到北帝的庇佑,使他们生意兴隆,丁财两旺。重功利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普遍特点之一,佛山的北帝崇拜也不例外。但象佛山人这样合镇共奉一神,从古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情结,确实较为少见。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