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青藏高原考古2011年获新进展

青藏高原考古2011年获新进展

2012年02月01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1期 作者:曾江
  记者近日从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考古部门获悉,2011年青藏高原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青海境内长城调查报告”已进入最后编辑阶段;西藏羌姆石窟入选“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四川省青藏高原考古进入综合新阶段。2012年,青藏高原考古将有更多工作展开。

  青藏高原在人类起源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该地区自然条件特殊且复杂,展开考古工作较为困难。青藏高原考古至少具有两大特点:其一,空间巨大。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甘肃、新疆的一部分。其二,时间漫长。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时间跨度大。青藏高原考古可分为历史考古和史前考古,该地区史前考古工作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课题。

  青海:境内长城调查报告即将出炉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任晓燕日前告诉记者,该所编写的“青海境内长城调查报告”已进入最后编辑阶段,将于二三月份正式出版发行。

  以前很多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青海省境内也有长城。2007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省内明代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任晓燕提供的资料和图片显示,青海的明代长城长约360公里,以西宁卫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在今西宁市周边门源、互助、大通、湟中等县,部分保存尚好,绵亘山脊之上,气势恢弘。2009年,该所又对青海境内秦汉及其他时代的长城进行了全面调查,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项目组的检查验收。这些工作记录了青海省境内长城的全貌,为长城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任晓燕向记者介绍,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主要配合基建开展考古工作,此外,一些工作计划还有待落实。2011年,记者在该所协助下参观考察了喇家、都兰、柳湾、加木格尔滩等一系列重要的遗址。在与青海学者交流中,记者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青海考古事业的知名度和成就与其丰厚的文化遗产还不相符。学者认为,青海省内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等片区仍有大量工作可做,近年在玉树地区也有新亮点。随着省内外学术界交流与合作的加强,青海考古事业在未来若干年内有望取得较大的突破。

  西藏:羌姆石窟入选“全国六大考古发现”  

  谈起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入选“全国六大考古发现”的羌姆石窟,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格旺堆兴奋地说:“羌姆石窟是西藏考古史上非常重要的发现,这也是西藏自治区考古成果首次入选‘全国六大考古发现’。”

  现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考古工作大致分为三个大的片区,即东部的昌都横断山区、中部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和西部阿里象雄地区,经过西藏、四川、北京、陕西等地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努力,近30年来在三个片区分别有了卡若遗址、曲贡遗址、古格王国遗址等重要发现。羌姆石窟在空间上正好位于象雄与卫藏的连接地带,而时间上很可能处于缺环部分,这是它引起考古学界、藏传佛教研究界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

  据夏格旺堆介绍,羌姆石窟位于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羌姆村,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的果美山南北向山脊东侧的崖壁上,海拔4506—4600米,总占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夏格旺堆说:“羌姆石窟的发现,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I区三个窟内存留的泥塑、壁画艺术风格独特,是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极其重要的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李裕群等评论专家指出,羌姆石窟位于我国西藏的卫藏地区、阿里地区和尼泊尔三地中间,期待对该石窟展开更为深入的考察,然后进一步仔细研究羌姆石窟的内容,分析卫藏、阿里和尼泊尔三个方向对该石窟的具体影响。关于羌姆石窟建造年代的断代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多位学者倾向于将羌姆石窟的建造年代定为公元10—11世纪。

  四川:青藏高原考古进入综合新阶段

  四川考古工作者在川西藏区和西藏自治区开展了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其青藏高原考古工作已经形成学术传统。记者了解到,在多年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主持的“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入选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主任李永宪告诉记者,承担相关课题的学者目前在对此前考古发掘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为整个西藏相关文物考古材料的综合做准备,更多工作将在2012年陆续展开。霍巍说:“该项目将对文物考古资料从不同时代、不同门类、不同专题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从总体上把握西藏与中原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线索与走向脉络,并对西藏文明为何能够最终融入中华文明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内部机理与根本动因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

  考古工作对于西藏历史时期和史前时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性。霍巍等学者认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在涉及西藏与中原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学界利用的材料以文献材料为主,很少用到文物考古材料,这成为藏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缺陷。文物考古材料可以较为直接、客观地反映若干历史情形,从而完善、修正、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此外,在西藏文明起源阶段至关重要的西藏史前史和史前社会的情况,必须完全依靠西藏地下出土材料才能加以说明。

  据记者了解,四川大学的青藏高原考古工作最初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川西横断山区展开,在大渡河等河谷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为藏彝走廊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上世纪70年代末,四川大学与西藏自治区学者合作,展开昌都地区卡若遗址发掘工作,这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现代学术意义上考古工作的开端;近十年来,霍巍、李永宪等考古学者活跃在西藏大地上,2010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就是由四川大学学者主持编写的,这也是西藏、四川、陕西等地藏、汉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2011年,四川大学开始加强与青海考古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由金沙江、澜沧江上溯至青海玉树等地区展开吐蕃时期考古工作。四川大学学者认为,“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的获准立项,将进一步推动四川大学的青藏高原考古和藏学研究工作。
sa-wa-dee-krab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