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甘肃学子募资金修庙宇 多举保护白马藏族文化(图)

甘肃学子募资金修庙宇 多举保护白马藏族文化(图)

2011年11月01日 2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4月10日,白马庙开始旧址修建。图为兰州大学社团“文化行者”成员与当地民众共同参与重建。

  中新网兰州11月1日电 (余升华)在甘肃省文县草河坝村,随便问一位小孩:“白马神是干什么的?”稚幼的声音都会回答说:“白马老爷是保佑人的。”小孩口中的“白马老爷”是护佑当地的白马庙。

  2008年,白马庙在地震中倒塌,兰州大学学生社团“文化行者”多方募集资金重修庙塔。而现今,他们也正开展多项活动为保护白马藏族文化坚持不懈。近日,该社团成员向记者讲述了3年间他们坚持保护白马藏族文化的点滴。

  募集资金重修白马庙

  文县地处陇南,位于甘川两省交界处,是白马藏族村寨集中的主要地区之一。文县草河坝行政村是白马藏族聚居的一个村寨。  

  2008年,“白马庙”在汶川地震中倒塌了。

  “我们深深感觉到,对白马藏族人来说,没有庙就没有神,也就没有一切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池哥昼’这样重要的祭祀民歌节日。” 兰州大学学生社团“文化行者”成员王龙魁说,“如果庙不建,担心白马文化也将逐渐消失。”

  2009年暑假,“文化行者”8位队员组成的第一支赴甘肃文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文县铁楼藏族自治乡草河坝村,对当地白马藏族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详细调查。

  2010年4月,为募集重修资金,该社团联系了香港乐施会、中国红十字等多个基金会,但因种种原因未果。

  王龙魁说,由于对白马藏族文化的不了解,基金会不愿意赞助,他们认为建庙是在维续当地的封建迷信活动,而那里地处偏远,资金是否落到实处也很难监管。

  随后,社团成员杨胜利和王龙魁前后四次来到草河坝白马村寨考察,根据实地情况,整理申请资金材料,并多次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联系。2010年8月,该社团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达成建庙协议,并获得25000元建庙启动资金。

  2011年4月10日,白马庙在旧址重修。2011年7月,新修的白马庙主体工程完工。

  学子传承保护白马藏族文化

  白马藏族属藏族的分支,“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辛勤的劳动,简朴的生活,孕育出白马人独具神韵的敬酒歌、跳曹盖、园园舞、猫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人独特、浓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犹如一枝深山奇葩。

  “实体的白马庙修建完工,但更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是多彩的白马藏族文化。” 王龙魁说,该社团决定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开展为期7个月的《听妈妈的歌:灾后白马藏族儿童心理抚慰及文化教育计划》活动。

  活动有“妈妈培训会”,播放灾害心理抚慰教育和地震灾害常识教育;“妈妈唱给孩子的歌”;“画一张妈妈告诉我的民族故事”及“神话盒子”等多项活动。

  此外,“文化行者”还联合本校其它社团共同开展“妈妈课堂”、“妈妈联谊会”、“妈妈黑板报”等活动,为妇女在社区内推进文化传承提供帮助。

  王龙魁说,他们还通过在神庙周围举办“民歌赛”、“小小民歌会”、“红歌会”等,鼓励村寨妇女表演白马藏族族群民歌、舞蹈,并为白马藏族儿童增加学习本民族文化提供机会。

  今年毕业前夕,杨胜利也终于完成了“白马藏族灾后文化重建”的学士毕业论文,“当初偶然走进白马寨子,一做就是3年!”杨胜利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社团见证并参与了陇南市白马藏族村寨灾后文化的重建与改变,也是人生中一份宝贵经历。

  专家:鼓励学子参与民间文化保护

  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心理研究所所长李静说,在农村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的情况下,学生社团采取实际可行的办法,以留守妇女和儿童为主体,通过留守妇女和儿童的互动开展文化传承工作;以白马庙为中心,建立白马藏族儿童社区文化空间,用于灾后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柯杨说,在白马庙周围进行文化遗产展演、社区文化恢复,是关注中国经济转型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很有创意的想法,也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民间文艺为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意义的公益项目。

  柯杨说,该项目从宽广的公益视野中找到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点——在白马村寨灾后重建中妇女和文化的重要性,高校学子、学生社团和基层民众共同保护;建议将这种模式大胆而规范地应用到实际实践当中,对于摸索民间文化保护方法方式很有价值。(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