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魏德东]头七,展现中国力量

[魏德东]头七,展现中国力量

《中国民族报》 2010年11月23日         


头七,展现中国力量

魏德东




  11月21日,上海“11·15”火灾后的第7天,十多万民众自发来到胶州路现场,悼念遇难民众。人们手捧献花,鱼贯而入,井然有序。烧毁的大楼上挂着“爸爸妈妈一路走好”的巨大横幅,花丛中的小卡片上写着“向遇难的民工和保姆们致哀,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你们的名字”,一位美丽的姑娘举着“人在做天在看”的纸牌默默沉思,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奏响了《圣母颂》。凡此种种,舆论评价为展现了上海人民高度觉醒的公民意识。而在笔者看来,众多主流媒体都使用了“头七”这个概念作为标题,则凸显了传统宗教与民俗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何谓头七?追根溯源有不同的说法,但共同的认识是,从亡者死去的那天算起,到第7天,是关系亡者未来生命的重要日子,生者在这一天的祭奠将有助于亡者获得更好的新生命。头七的记载在汉代典籍中还未曾发现,南北朝文献中已屡见不鲜,由此判断,头七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根据佛教理论,人的生命是轮回的,死后还会托生,在这生死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叫做“中阴身”。这个阶段每个人长短不一,但都以7天为一个单位,最多为7个7天。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对亡者逢七追荐的习俗。头七是第一个追荐的日子,也是最重要的日子。

  作为重要的民间信仰,逢七追荐的理论依据并不仅限于佛教,道教也有相应的论述,这就是三魂七魄说。道教认为,人死后,七魄先散,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因此要在头七、二七直至七七做法事哀悼亡者。魂魄理论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宗教思维之一,至迟在周代已有较为成熟的阐述,源于佛教的逢七祭拜信仰由此更加本土化。民间追悼亡者,逢七请和尚、道士,或者头七请和尚、二七请道士,都是常态。

  在百度搜索一下,有关头七最常见的说法是,亡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亡者魂魄预备一顿饭;又说,亡者魂魄会在头七升天,因此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可以说,今天,相当多的中国人仍然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且和活着时一样,有衣食住行的需求;此外,人死后还会有新的生命,活着的人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帮助亡者获得更好的新生命。

  自从汶川地震后头七被作为国家哀悼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过后的第7天也都被作为国家哀悼日。此次上海火灾,虽然政府不曾明确将头七作为哀悼日,但在这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人大与政协的负责人悉数来到火灾现场,向遇难者鞠躬致哀,头七成为实际上的上海哀悼日。对于国家的这些进步,人们有理由感到欣慰: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汲取了传统中最优秀成分的国家。

  在中国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宗教与民俗都被看做是现代化的阻碍力量。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绝非都是现代化的对立因素,相反,在很多时候还是积极的推动力量。就以政治层面来说,“文革”结束的重要先声,就是1976年清明节对周总理的悼念活动。尽管当时依然处于极左思想控制的“文革”时期,但人们还是借助传统习俗发出了最猛烈的吼声,引领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最重要转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次上海火灾的头七悼念,是现代公民意识与传统习俗的再次联袂奉献。对于具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来说,公民社会建设的艰巨与复杂不言而喻,但这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内含了现代宪政精神的传统宗教与习俗,将依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可以借重的力量。

TOP

你比如说头七  还比如说 公祭  这一类有传统意义的词  一用出来  就特别能抓住人们心中的那种集体无意识的东西  总之 特容易起共鸣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