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争鸣】《中县干部》是否有悖学术伦理?

引用:
原帖由 林中路 于 2011-11-6 19:57 发表
揭露罪恶就是最大的伦理
以恶制恶,只能放大罪恶。
以南方报系为主的宪政派曾经极力主张“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的要义之一,就是不能为了正义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讲程序。
但是,到了冯博士这件事上,他们好像完全把程序正义撇到脑后了。

林中路是读过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在康德看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将别人当成手段,是最大的不道德。
将别人当成目的,不尊重别人的权利,是世间一切恶的源头。

当我们痛恨强权肆意侵犯公民的知情权、隐私权时,我们所恐惧的正是也许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强权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牺牲品。
对于“中县”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冯博士已经扮演了强权的角色。
如果我们允许学者“卧底”,那就等于允许克格勃、中情局窃听人们的电话、监视别人的行动。
在此意义上,他作的恶并不比“中县”那些官员小。那些官员可能伤害过其治下的百姓。但是,冯博士造成的伤害,并不比他们小,他不仅伤害了很多人,更重要的是,他破坏了基本的伦理。

TOP

回复 29# 的帖子

百米赛跑是速度赛
F1赛车也是速度赛

但这两个是不能来比较谁的速度更快的

TOP

我没看冯博士这本书,不好具体地发表看法
不过,人类事务的悲哀处,正在于康德那样清白的伦理学踏不出实践来

TOP

好看。有蜜三刀下去,就有甜血喷出来。

TOP

火上浇油,呼应一下林博士的观点

引用:
原帖由 林中路 于 2011-11-6 20:24 发表
我没看冯博士这本书,不好具体地发表看法
不过,人类事务的悲哀处,正在于康德那样清白的伦理学踏不出实践来
来源:http://blog.163.com/qingtaowang@ ... 172011810103343640/

  郝庆军按语: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为学术而学术,一种是为人生而学术。冯军旗显然走的是为人生而学术的路子。为人生而学术的又分两种,一种是曲学阿世,为自己,一种是捍卫真理,为公众。冯军旗显然是后者。《中县干部》是青年学者冯军旗用学术捍卫真理,用良知干预现实的卓荦大作。这部作品没有花里胡哨,没有术语满天飞,没有掉书袋卖弄学问,而是带着深沉的情感,沉重的思考和真知灼见,灌注在字里行间。学术的任务是发现,是揭示,是去蔽,是找寻,然后,梳理之,归纳之,命名之。下面节选《政治家族》一节便是明证,见证一个正义学者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卓见。

  政治家族
  (《中县干部》节选之一)

  冯军旗


  政治家族是古今中外共同的政治现象,遍布于各种政体。在当代中国的县级政治中,可以说每个县都存在政治家族现象,中县也不例外。本节首先提供中县详细的政治家族谱系,然后探讨政治家族的生成和衰落等现象以及对于政治生态的影响等。

  本节的家族是血缘和姻缘的集合体。根据一个家族出干部的多少,把政治家族分为大家族和小家族,一个家族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为大家族,5个以下、2人以上的为小家族。

  一、大家族
  二、小家族

  四人型
  二人型 略

  从以上政治家族的谱系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是不少都是行业内或者系统内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袭性,比如张泰康曾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其女婿张保彬后来也任白阁乡党委书记;张得彬曾任组织部副部长,其内弟高玉溪也任组织部副部长,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二是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也就是俗称的“县领导”,其子女一般至少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不少还是正科级职务。三是政治家族子弟具有向核心部门、关键部门聚集的趋向,比如县纪委、组织部,县委办等等。四是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权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权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干部也就越多,同时,和后代数量也成正比,后代越多,家族内出的干部也越多。

  从中县来看,政治家族的形成因素有:一是政治录用方面的优势,主要是教育和入伍。对于干部家庭子女来说,一般教育条件较好,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较大,毕业即是干部,还能进入较好的单位工作。通过教育这个媒介实现家族繁殖,这是主要的形成途径。其次是入伍,如果考不上学,还可以参军,然后再从工人身份向干部身份转变,这也是重要的途径。二是领导干部及其子女形成了一个熟人圈,互相比较了解,同时,很多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进步,会不断对县里的主要领导介绍子女的情况,希望能够得到照顾,很多老干部在和我访谈时,很坦诚地谈到这些,而我在组织部长办公室,也几次遇到老干部为自己的子女进步说情。三是政治培养,在领导干部家庭中,父辈的刻意培养加上潜移默化的熏陶,都会使得他们在政治体系内更快成长。

  对于政治家族的形成,北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江正华说:

  “这个也好理解,就像葡萄藤一样,顺着架子会越长越大,越长越多,同时阳光和水份也更多。而平民子弟可能就没有架子,或者没有那么多的阳光和雨水。”(访谈,2009)

  中县的一位主要领导说:

  “如果我的妹妹在中县工作,那么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会处处受到关照,这是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访谈,2009)

  下面我们根据一个干部子弟的成长过程来说明政治家族的形成。

  某县直一把手孙兰光农民家庭出身,写得一手好材料,深得领导赏识,从而走上一把手的领导岗位,其子孙南鹏1998年师范毕业后,通过了县教育局的招教考试,被分配到大水乡教育系统,孙兰光的老表时任大水乡党委书记,孙就给老表打了招呼,孙南鹏就到了乡政府上班,先后任蔬菜办干事、纪检助理、党政办主任,26岁时晋升为综治办主任,成为副科级干部,28岁时成为西游镇副镇长。我问他为何让孩子到偏远的大水乡上班,他说乡镇还是比县城进步快,偏远的乡镇竞争小,进步会更快。同时老表任党委书记,在孩子的进步上也能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孙南鹏结婚,岳父是县委某部的常务副部长。2009年6月份,中县干部大调整,孙兰光又为孩子的晋升上下运作,他一方面给西游镇党委书记打招呼,请吃饭,希望其推荐孙南鹏,同时通过自己在汝县的老领导,现任北山某市直副职的张苏广,给中县县委书记林庆生打招呼,因为张苏广也是林庆生的老领导,林庆生在上县任乡镇党委书记时,张苏广是当时的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在这样“下推上拉”的运作后,孙兰光直接去找县委书记林庆生,希望能在孙南鹏的晋升上给予照顾,林庆生说,张苏广已经给自己打了招呼,让孙兰光不要再找其它领导了,同时说提拔还要看考核情况,看推荐票数。在孙兰光的运作下,孙南鹏在西游镇推荐正科级干部的考核中,得票第一,这样,孙南鹏就顺利晋升为某乡人大主席,这时才29岁,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孙南鹏仕途会一片光明,晋升为县领导是有很大可能的。孙兰光说:

  “现在官场世道真是变了,我当时提拔都是在组织谈话时才知道,现在这种情况你看还可能吗?现在不运作一下,不找关系,是肯定不行的。”(访谈,2009)

  政治家族对县乡政治生态的影响有利之处在于有时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对和谐政治也有助益。但弊端也不少,一是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团和势力集团。中县一位主要领导经常感叹很多措施执行不下去,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反弹,中县很多不正之风,比如炒地皮等,背后常常是政治家族的势力,这种力量是很大的,这位领导说,很多时候也投鼠忌器,极端的时候自己都可能翻船。二是干部仕途上的不公平,政治家族子弟仕途上的通畅,使得平民子弟干部感觉不公平。这在中县一般干部中议论很大,特别是很多老县领导孩子,基本都是副科级以上,并且很多都在关键部门和好单位。三是政治家族的关系网和利益链,使得县乡政治成为极其复杂的集合体,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我在西城乡时,一位中层干部对我说:

  “干部考核为什么考不出真东西,因为县城太小,关系太复杂,说不定考核组的就是那个干部的亲戚,能说实话吗?”(访谈,2009)

  但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就是,政治家族在中县逐步呈现衰落的趋势,其原因有:一是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导致政治家族衰落的根本因素。中县第一大政治家族张家,家族庞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子女众多。而现在干部群体中,严格执行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对政治家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二是干部交流制度,这对于打破政治家族网络,起到了很大作用。三是干部群体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1980年代,很多中县干部千方百计回家就业,不愿留在大城市,现在,他们的女子就业时,则是千方百计留在大城市。我在西城乡时,当时乡长的女儿刚刚大学毕业,乡党委书记就对他说,千万不要回来,北山市都不要回。为了乡长女儿就业,乡党委书记特意和乡长一块到郑州找老乡运作,最后,乡长女儿留在了郑州某银行工作。

  干部子女在大城市就业的途径就是高等教育,中县干部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对此有最深的体会,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绝对是全力投入,不少都高考移民,往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和海南等等,而且一些家属甚至不上班,去陪读。这是挂职期间最令我吃惊的事实之一。对此,中县一位副县长对我说:

  “我原来的梦想就是当个民办教师,现在都是县长了,还要求什么?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如果考上重点大学,不干县长都行。”(访谈,2009)

  对教育的重视加上高等教育扩招,现在县领导干部子女上大学基本普及了。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一、县领导子女通过高等教育改变人生的现象非常明显,除了几个中等学校毕业,留在中县工作以外,其它毫无疑问,都选择在大城市工作。二、从领导之间的代际差别来看,年龄较大的人大、政协领导有些子女是中等学校毕业,而年龄小一些的其它领导子女,全部本科以上学历。这充分说明2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以下文化程度已经不能提供就业的硬资格,所以被县领导子女所超越。三、在北山市,15小、22中、北山一高分别是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县领导的子女在受教育阶段已经拥有了最优的教育资源,可以预期,他们很多有较好的教育前景。四、除了个别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外,其它领导都是一个子女。说明计生政策有一个从宽到紧的过程。而除了一个人大副主任仕途因为计划生育受到影响外,其它两位都没有受到影响,一位政协副主席竟然有三个孩子,真是不见儿子不刹手,而他的大女婿已经是某镇的镇长,二女儿已经是团县委副书记,儿子的仕途也可以预期,这一方面说明了计划生育对于政治家族的密切相关性,也说明了政治家族是如何炼成的。

  而正科级一把手的子女教育情况,由于人数众多,不好统计。但从我访谈和了解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也都是大专以上毕业,也大多在北山市以上城市就业,比如原组织部一位副部长的子女,两个在上海,一个在郑州上班等。

  随着高等教育在政治家族子弟中的普及,干部子弟成为中等城市以上的就业群体,而这意味着在中县,政治家族缺乏可持性的继承传递,也意味着政治家族的衰落是未来的大趋势。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11-6 20:26 发表
好看。有蜜三刀下去,就有甜血喷出来。
应该是蜜三刀下去,就有三张口张开来。。。

TOP

回复 35# 的帖子

既然是甜血,得赶紧舔两口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吸血鬼都上了

TOP

其实,让这样的论文通过,并为社会所关注,也是一桩善举。
况且,“政治”是个特殊的领域,所以涉及的也不是公民的隐私权问题。

TOP

这件事其实也体现了康德所说的认知的限度,认知的限度也就是学术的限度,学术伦理的公开性、客观性、平等性就是这种限度的体现,康德之所以要给知识划界,目的之一要限制科学和学术对道德的侵害。冯用“化妆”卧底的方式,试图超越认识的限度,(同时,他也滥用了他“北京来的”这种地位赋予他的权力,让中县官员就范),也许他更真实地揭露了中县官场的内幕,认识了那个一直隐藏着的“物自体”,但他却伤害了道德。
康德确实是无法超越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1-11-6 20:32 发表
来源:
http://blog.163.com/qingtaowang@ ... 172011810103343640/
郝庆军按语: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为学术而学术,一种是为人生而学术。冯军旗显然走的是为人生而学术的路子。为人生 ...
第一次看到原作。
从这部分内容看,看不出有什么伦理问题。那些名字肯定都是化名。连“中县”这个名称,都是化名。

TOP

学术的限度与学者的狂妄:无论作什么职业,你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你不可以做的,木匠不能揽瓦匠的活儿,瓦匠也不能揽木匠的活儿,木匠瓦匠都知道的事情,饱读诗书的学者却常常忘记,有些学者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肆无忌惮。。。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11-6 20:54 发表

第一次看到原作。
从这部分内容看,看不出有什么伦理问题。那些名字肯定都是化名。连“中县”这个名称,都是化名。
化名不是关键所在,而是“卧底”。
如果没有亮明身份和蹲点的目的,这样的“田野工作”是否应该受到质疑?

TOP

回复 42# 的帖子

综上:冯博士没有问题,《中县干部》也没有问题。只是大家同时关注到了这样一个以前没有深入讨论的话题,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冯博士,先不说道德与伦理如何操作为好,起码在道德与伦理的问题上,我们认识更近了一步,如果抛开善恶,用美的标准来看,无限接近就是美,我们都在求极值或都在求极值的路上。

也许民俗学论坛话题讨论的这些三言两语抵过了目前已发表出来的很多博文,因为这里有不想做婊子的人,因为这里有三品和三刀等诸位。

鉴定完毕!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引用:
原帖由 Robot 于 2011-11-6 20:57 发表
化名不是关键所在,而是“卧底”。
如果没有亮明身份和蹲点的目的,这样的“田野工作”是否应该受到质疑?
所谓“卧底”,只是媒体炒作用词,不能用这个来指责冯博士。
冯博士是社会学博士,这个身份应该是一早就亮给中县了的,不可能假冒了其他身份。
在我们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不能以媒体的一句“卧底”来构成冯博士的罪名。
在我们指责冯博士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冯博士在调查中有没有欺瞒行为。
我们不能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就给冯博士扣上一顶“有违道德伦理”的大帽子。
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说明,冯博士的论文已经在“中县”引发矛盾,并妨碍了当事人的生活。
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冯博士在调查期间,使用了欺诈方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