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文化与尧山
www.xtxcm.com 2009-01-04 11:01:29 星期日 邢台新传媒
山口镇位于隆尧县城西偏北6公里,是山口镇政府驻地。省道祁南公路穿境而过,镇区面积0.6平方公里,人口0.55万人。有人研究说山口镇春秋时期即为村落,曾设有宣务栅寨,为昭义镇事重镇,但山口的地名因地处宣务山东麓山口而得名,现保留有很多古民居和古庙会茶棚街等历史建筑。
山口,在历史上很有名,而且这里很热闹,有名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文化,热闹是因为有传统的商贸集市。
山口的庙会
说到山口的历史,不能不说尧山,尧山又称宣务山。尧山隐见是隆尧的八景之一,地方志书说,春夏天初曙,远望若城堞兵马旌盖,围聚山岭。后明代文人马健写了一首诗:大造钟神秀,名山有圣朝;冲霄惊远望,平地拔清标。丘垤依依近,云天矗矗遥;穹碑照帝力,披读忆唐尧。
唐尧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生于传说时代,相传上古尧帝,曾长期活动于尧山一带。上古尧帝始封于此,建都“柏人”,尝登此山以观洪水,因名尧山,尧帝为古代仁君之典范,晚年禅位于舜,开创了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为纪念尧帝,在尧山顶上,自汉代至民国年间,历代都修建(或维修)有尧帝庙,元代大德年间扩修了尧帝庙,刻立了由郝经撰文的树立了高约6米的“唐帝庙碑”,使朝拜尧帝的活动又达到一个新高峰。这篇碑文被记载到《畿辅通志》中,后明代有个叫宋仪望的人又写了一篇《重建尧帝庙碑》,碑文说:“唐山故隶邢郡,其西北有山隆起曰尧山,山之巅为尧庙,相传为尧始封之国,邑人思其德不能忘,遂以山名且立庙祀焉,然不详始自何时,元大德元统间俱加修葺,学士郝经儒学提举杨刚中俱述其事于碑。”至清时康熙年,当时的唐山县又对尧帝庙进行修复建设,尧帝庙落成后请清刑部尚书王士桢也写了一篇《重建尧帝庙碑》。
尧山的尧帝庙很有名,许多有名的文人进行祭祀,写下了很多诗文,如元代的大文人王恽、明代贡珊、王希孟、陈登云、马健等人。
在长期对尧帝进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山口庙会并流传至今,尧山庙会历史悠久,明朝末年,当地进士赵渔复把尧帝与玉帝、孔圣人同供在“三天阁”内,又增道教、民间众神,使尧山庙会更入民心,延续至今,经久不衰,涉及的地域进一步广大,形成以祭祀、朝拜尧帝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尧文化活动,山口庙会融民间信仰和物资交流于一体,一年五会,以农历四月初一的庙会最大,会期半月,涉及冀南及邻省数十万人参加,山口庙会盛况空前,形成当地纯朴、善良的民风。
山口的文化
山口镇是尧、舜、禹重要的活动地区,春秋曾在此设宣务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文物调查时,这里发现了很多的古文化遗址,其中仰韶文化遗址三处,这三处文化遗址有西候南遗址、西山南遗址、北村东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有红顶钵、红顶碗、直领小口罐、三足鼎、盆等。这些遗址考古专家们研究说是距今6000—10000年的文化。
这里不仅有仰韶文化遗址,更重要的是发现与尧帝时期相当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尧山东南二公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北小霍,村子的东南方向有一片高出地面的台地,地面上散布有大量的石头瓦片,从事考古研究的学者说这里是古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遗址上发现有磨光的石斧、石铲、石凿等,还有大量的磨光黑陶,从陶片上可以分出器型,有陶罐、陶甑、陶鬲、陶豆、陶盘、陶瓮、陶盆等,在陶器上还有很漂亮的花纹,还出土有薄如纸的蛋壳黑陶盘。
在山口发现距今约4000—6000年的文化遗物,说明尧帝时期这里确实有人类在此生息活动,也说明了尧帝时期的历史并非全是传说。
在山口的尧山,不仅仅有与尧帝时代相当的文化遗址,还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建筑,如尧山上的尧帝庙及庙碑、宣务山石窟、千佛塔、卧佛、隆胜寺圣井、书房楼、彦琮墓、孔岗等。
说山口不能不说尧山,说尧山不能不说宣务山石窟,石窟座落于隆尧县城西北7.5公里的宣务山之巅,据《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曾有千佛殿、同声谷石室、卧佛殿等古建筑。千佛殿为窟之主体建筑。历史上的宣务山石窟曾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当地人俗称“没影碑”;宋碑两幢,碑文刻有“大邢州尧山县隆胜寺”等字样。此外还有清乾隆间碑碣,内载“宣务山昔尧帝时尝登此山望洪水”。 宣务山上有三壁六窟,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等,共雕大小造像3500余尊,有资料说:“在千佛殿石室内外壁上刻有739龛,大部是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并在此刻经三处。千佛殿,系南向室。高3.14米,东西长6.7米,宽3.03米,凿有一门二窗。殿内共有造像940龛,大部为0.13米高的小龛。龛顶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并有大唐贞观、贞元、政和等年号的铭文及题字。在千佛殿之西,为弥陀雕像。老弥陀头南脚北,长4.95米,俗称“睡佛”。殿东为多心经石室,此为南向室,高1.97米,东西长1.86米,宽1.49米。石室正中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系“唐开元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柏乡县比丘妙竟敬造。”同声谷石窟石室,又名罗汉堂,在午佛殿之东南,系南向室,高1.95米,宽2.52米,长3.53米,后壁正中刻一佛,周围有十六岁汉像,系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三月十一日造。摩崖造像众多,造型优美别致。有的袒胸露臂,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涅槃长寂,特别是那侧身长眠的大睡佛独具一格的姿态,足以使人为之捧腹。明代有个诗人叫王都,此人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用诙谐的语言写了一首诗,诗文道:“爱闲常是到禅关,闻说弥陀入涅 ;可笑一身无力起,诳人犹道上西天”。
在尧山上还雕有准提千佛塔一座,高6米,上刻千尊佛像,宣务山石窟主要开凿为唐代,五代时、宋、元时期也有少量开凿。十分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文革时受到灭顶之灾。
在宣务山顶上有座寺院叫隆胜寺,相传始建于隋代。五代时重修,在解放初期被拆除。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88年复原了隆胜寺,建有三大殿,供三世佛、十八罗汉等佛像30余尊,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是隆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宣务山上还有座书房楼,原为明末进士赵渔青年时代读书处,原建早废。现在建筑是1986年经省文物局批准,由当地群众集资重建。现院落有甬道通山口村大街,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书房楼、皇姑楼、卧佛殿、三清殿、观音殿、药王庙、火神庙、财神庙等六处建筑24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基本恢复了原书房楼的主要建筑。如今卧佛殿内有墨玉石雕卧佛,观音殿内有石雕观音像。院内复原唐代准提千佛塔(原塔毁于“文革”)一座,基径1.30米,高6米,系八角四层楼阁式石塔,四面佛式塔顶,宝葫芦塔刹,塔身浮雕佛像1000尊。甬道有石砌台阶44级,两边安装白石栏板70米,共66块,浮雕传统图案有双龙、双凤、龙凤、双狮、福禄寿、万象更新、一帆风顺、贵子乘龙、平升三级、喜上梅梢、指日高升、佛八宝(轮、螺、伞、盖、花、贯、鱼、长)、道四宝(鼓、磬、钟、笙)、琴棋书画、各种飞天、八仙、吹箫引凤、瑶池赴会、巫山神女、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文王访贤、天王、罗汉、朝圣图、礼佛图、赵州桥、四鹿、六骏、荷塘、观瀑、宣务山石窟、尧帝庙、隆胜寺、书房楼及赵渔题字、名人书法等70余种。
在山口镇不远的地方有孔岗,孔岗又叫圣神岗和夫子岗,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到此岗驻駜,后人在岗上建“奉圣祠”以为纪念。清代时有唐山县知县在此写了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大哉孔子大哉尧,冈秀峰奇拟类招;峰让冈头五色润,冈输峰顶九重超。”元代孔子后裔孔璠自曲阜来此处定居,后到陕西任河渠副使并重新开凿郑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
山口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有男女老少都爱扭的尧山秧歌,有孩子们爱玩的风车,有过年过节的面老虎(传统手工艺),有庙会上逗小孩子的糖人等。
山口及尧山还有很多历史名人,如彦琮、柴荣、孔璠、冀进、赵渔、徐养元、张逵、张南等。
山口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隆尧县为保护古镇做了大量工作,力求突出古镇特色,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古镇的优势,保护古镇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努力建设一个新山口。
我们期待着。
来源: 邢台新传媒-牛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