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世代相承
(本版发言由本报记者魏月蘅、王晓樱、陈建强、高平、苏雁、尕玛多吉,本报特约记者朱伟华,光明网记者朱斌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4月6日,文化部、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在西安开幕。类似这样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各地举办。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目前,非遗传承还面临着哪些困难?怎样培养技艺传承人?非遗传承有哪些途径?怎样更好地将宝贵的财富世代相承?这些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杨柳青木版年画:
保护好民间艺人是传承的核心
天津市西青区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兴于明、盛于清,已有600多年历史,位居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美术类名录。截至目前,杨柳青镇区内的年画作坊有64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国家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2人,区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34人。2012年,杨柳青年画销售额近3000万元人民币。
当前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技艺传承队伍建设。民间艺人在国际上被称为“人类活珍宝”、“人间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保护好这些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近年来,我们加大对传承主体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命名了34名杨柳青年画区级传承人,基本建立起了一支懂年画、有技艺、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队伍。我们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大专班,与电大西青分校合作成立了年画艺术专业班,建立起了常态教育培养机制。
二是发挥事业单位平台作用,宣传普及传承年画艺术。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征集到杨柳青年画古旧画版300多块,绘制工具20多件,挖掘整理年画画样1500多种,编辑出版了《杨柳青木版年画集成》;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中小学校这一平台,开展年画艺术传承。从2000年起,我们将杨柳青年画艺术纳入西青区地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让画乡的孩子们从小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青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是鼓励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基础上需注入时代的活力,在创新中促进其传承。西青区政府为了鼓励年画理论研究和创新,保护年画业知识产权,无偿为杨柳青年画申请了地理保护标志,并通过杨柳青年画业协会为年画作坊设立了专业认可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既保护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画艺人群体的创作积极性和经济利益,又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杨柳青年画市场实现了规范化运作。(天津市西青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