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燃放烟花爆竹 法令无法消除的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 法令无法消除的民俗

2011-01-25 12:58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2月 

撰文/宋燧文 摄影/马宏杰


  在用法令禁止了城市的鞭炮声之后,数百个中国城市在其后的若干个春节里是缺少精气神的。如今,随着政府用“限放”的方式半推半就地为燃放活动放行,人们似乎重新找回了传统祈福活动的乐趣。




    这张图是豫东著名的民俗活动“打铁花”的场景。那些事先熔化的铁汁被艺人用新鲜柳树枝做成的特殊“花棒”舀起,随后通过另一根木棒击打,冲向半空,遇到柳枝做成的“花棚”后迸散开来,形成流星和瀑布一样的美景。铁水飞溅的火花又点燃了“花棚”上的烟花爆竹,各种绚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场面蔚为壮观。



  烟花爆竹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最传统的祈福仪式,千余年来一直陪伴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它跟春联、年画、秧歌、饺子、汤圆一样,成为记忆里最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温暖细节。烟花爆竹记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它随着传统节日延续至今,跟中国人重亲情、好热闹的心理一样,有着根深蒂固的传承意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民俗活动,却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遭遇冰山,1992年6月1日,广州首开“禁放”先河,出台了《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广州主要区域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1993年12月1日,北京也开始实施“禁放”,此后,以鞭炮容易伤人、引发火灾以及破坏城市环境为由,一场“禁放”高潮席卷中国各大中城市,280多个城市陆续实施“禁放”。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城市的春节在缺少鞭炮的喧闹里成为无声的节日。


    ▲ 从1993年开始,许多城市陆续通过人大立法,禁止春节期间在城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禁放的头一年,一些地方还特意组织了“告别鞭炮”的活动,以表达对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民俗的纪念。



  民俗曾代表国家最高礼仪

  在传统与法令的攻与守之间,行政命令为什么能从形式上制止传统习俗却不能消除传统习俗?

  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节日的气氛也日渐浓厚,家家忙着办年货、挂灯笼、写春联、贴年画,这种习俗年复一年,世代相传,人们乐此不疲。为了渲染节日的祥和与喜庆,人们还敲锣打鼓、玩龙舞狮,北方扭秧歌、踩高跷,南方耍花灯、唱大戏。这一切,似乎都少不了烟花爆竹的助兴。如果没有它们,好像怎么也热闹不起来,难免有些扫兴的感觉。

  烟花爆竹里寄托的美好情绪,在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更是激情四溢。诗人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清时代,中国爆竹烟花更是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来祭神祭祖,以表示庆贺,并求神灵祖先福佑。清代诗人顾太清在《乙未元旦》中所写“声声爆竹散林鸦,烟火春城千万家”之句,就展示了当时城里人过春节时大放烟花鞭炮的盛况。它寄托着人们热烈、真挚、纯洁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纯真爱情、幸福快乐的祈愿。在很多地方,从除夕到初一,“迎岁爆竹”更是彻夜不息。

  官方也常常借助燃放烟花爆竹表达一种喜庆。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朝廷就在外事活动中用焰火晚会招待外番及各国来使,皇帝与文武百官一同观赏。到了清朝,以燃放烟花“乐宾”的形式十分普遍,圆明园西边的西厂就是招待外国来宾观赏烟花的场所。今天,在国家庆典和重要体育赛事中燃放烟花更是屡见不鲜,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等,燃放焰火的规模都很大。

  这是一种集体狂欢情绪的表达,这种集体的狂欢盛宴刚好验证了民间为什么有人甘愿被处罚也要燃放烟花爆竹的心理。习俗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呼吁禁放和呼吁开禁的声音,只不过代表着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心理。试想一下,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这几十年里,财富喷涌让中国民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伦理、环境都在变化中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生活,让传统生活情趣和生活理念都有了改变。原来过惯了大院和片居的人们,在最初搬到高楼大厦里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时候,是欣喜的,怀着摈弃旧时喧闹的情绪。但是过了一些年,却突然发现生活已经变得陌生了许多,一家一户都是关门活动,邻居见面也是一脸漠然,就连放学归来的孩童刚想在楼下跟小伙伴们玩耍一会儿,都会被大人急吼吼地抓进了门洞里。

  社会巨变使当下的人们失去了很多本真的流露,有一段时间他们试图用附庸风雅来掩盖原来的粗放和质朴,但是发现这样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比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维护城市清洁和清静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简单真实的快乐。当人们回过头来看,似乎只有传统节日里鞭炮声的强力感染,才是对曾经熟悉的生活的一种唤醒。

  有关专家因此说,呼吁烟花爆竹开禁其实正是对传统的呼唤。著名的社会文化专家赵书先生说:“大家为什么要燃放烟花爆竹?因为它既是民俗,也代表着民众的时间生活。时间是没有声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使所有的人共同度过一个庄严的、对人一生或者是一年有作用的时刻,得用有声音的、有形象的一种文化现象,让人同时觉得新年来了。这样才能增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赵书说:“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人们的共同约定,比如十几亿人同时吃饺子,同时吃元宵,同时吃月饼,这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力量,是一个民族能够凝聚的力量。所以说民俗这个文化只有时间差别,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也不是良俗与陋俗的差别。”文化是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的,也是无形的潜意识的,其力量也是巨大的,为什么有人冲破“禁放”的规定、冒着被处罚的危险也要放一通鞭炮呢,其原因就在这里!……(撰文/宋燧文 摄影/马宏杰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2期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