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宗祠文化年俗已渐忘 年味何处寻?追寻传统年俗

宗祠文化年俗已渐忘 年味何处寻?追寻传统年俗

宗祠文化年俗已渐忘 年味何处寻?追寻传统年俗
发布日期: 2012-02-07
  中广网珠海2月6日消息起源于殷商,固定于汉朝的春节,经几千年流传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年俗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可如今的春节,似乎正离传统年俗越来越远。
  除夕夜饭桌上的鸡鸭鱼肉不再稀奇,走亲访友的觥筹交错忙于应付,央视春晚的莺歌燕舞逐渐审美疲劳……春节还未结束,不少人已从节前的满心欢喜转为身心俱疲。春节没有年味,成为不少珠海人的吐槽重点。
  宗祠文化年俗已渐忘 年味何处寻?追寻传统年俗(图,没有了年俗的春节,如何能有年味?近日,本报记者走访西部镇村,寻找本地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重要传统年俗,追寻儿时记忆里原汁原味的传统年味。
  传统年俗:贺家门拜家翁老人宴三项传统年俗仍为春节重头戏
  金湾区三灶镇共有7个村居38个自然村。每到春节,海澄村下属的正表村是全镇甚至整个金湾最有年味的自然村。“贺家门”、“拜家翁”、“老人宴”,三项传统活动每年成为当地春节的重头戏。
  从大年初二到大年初四,村里16岁以上的年轻人,舞着白鹤和狮子,敲锣打鼓地走进每家每户拜年,不论这一户是原居民还是新移民,甚至包括外地人,拜年队伍都会一一登门。
  所谓“拜家翁”,就是为村里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拜年。老人端坐厅堂正中,瑞狮仙鹤进门祝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舞狮舞鹤,青年人还要向老人一一敬茶,祝福老人新年吉祥,长寿多福。
  春节敬老团聚会,是正表村近年来发扬传统开展的一项年俗活动。团聚会请来村里的所有老人,特意为老人们准备福禄寿星包、鸿运全猪件等寓意吉祥的菜式。老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着家常,还可以欣赏青年人带来的醒狮、鹤舞、腰鼓、功夫等表演。
  “整个金湾的传统年俗,我们正表村是保留得最完整、活动最丰富的。”三灶鹤舞传承人陈福炎老人告诉记者。继承传统年俗的主力是村里成立的联青社,舞狮、舞鹤、敲锣、打鼓等技艺在社员中一代一代传承。每到春节前,联青社还会专门召开会议商议年俗活动的各个事项。
  宗祠文化传统年俗:抢花炮吊灯曾经非常流行现已难见踪影
  在正表村各种传统年俗活动热闹开展的同时,其他村的春节却显得相对简单。“现在过年都没啥年味了。”三灶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卓清娇告诉记者。在记者的走访中,不少当地人同样流露出这种遗憾。
  在三灶生活几十年的卓清娇告诉记者,如今本地人和外地人在过年习俗方面已没太大区别,无非都是吃年夜饭、贴春联、买年花等等。而让她怀念不已的,则是小时候的春节习俗,“三灶原来很多传统年俗,抢花炮和吊灯等都曾经非常流行。”
  正月十六抢花炮,是在三灶榄坑一带曾经非常受欢迎的民间游戏。这一天,村中男女老少集中到观音庙前,由村中老者主持,带上三牲果饼在观音像前烧香叩拜。吉时一到,在祭台前搭建的高10丈的“花炮架”上,“开春大吉”、“风调雨顺”、“花满三春”等花炮陆续炸响,用篾扎成的大花炮系着红绫带冲上云天。这时,由各村青壮年组成的“花炮队”蜂拥而上,夺取花炮。
  春节之后,凡是生有男孩的三灶村民,都会自己用竹篾和红纸制作花灯。正月初十晚上的开灯日,一家人带着在家中挂了一天的花灯,来到祠堂烧香,拜神,放利是和贡品,然后把花灯吊在祠堂最显眼的地方,一直吊到二月初二,届时还要举行隆重的收灯仪式。
  在2005年出版的《文化三灶》一书中,抢花炮和吊灯被列为三灶最为重要的两项民俗。如今,两项活动已难见踪影。“抢花炮几十年前就没有了,吊灯现在偶尔在鱼弄一带还能见到。”三灶文化中心负责人李健康告诉记者。
  大的年俗活动难见踪影,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年俗也逐渐不受重视。李健康表示,以前过年,三灶人每家每户都会蒸年糕、炸油角,现在不少人家过年已省去这些环节。
  
  传统年俗:鹤舞醒狮技艺须突破瓶颈传承均面临危机
  鹤舞和醒狮,是三灶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两大主角,然而如今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
  作为三灶民间迎春接福的一种拜年方式,三灶鹤舞已在当地流传了六七百年。在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金湾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用于鹤舞的保护传承。海澄小学和海华小学开设了鹤舞班,村里的鹤舞队逐渐壮大,三灶鹤舞传承展示馆也建成对外开放。
  尽管如此,鹤舞的传承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去年底,“鹤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迎来省评审组的考察,专家们指出,应尽快对八旬鹤舞传承人陈福炎老人的鹤舞表演进行全方位录像并加以整理、保存,同时应重点挑选培养三灶鹤舞的青年继承人。此外,如何在传统鹤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表演技艺,也是鹤舞传承必须要打破的瓶颈。
  “舞狮在我们三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保护传承上远不如佛山和顺德。”李健康告诉记者,目前,三灶的38个自然村大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但舞狮的技艺无法跟以前相比。”
  李健康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之前的醒狮采青表演,是在一个近4米高的木桩上加一根横杠,然后在上面悬挂彩礼等物品。“狮子不仅要爬上几米高的木桩,而且还要在横杠上耍出一整套动作。”李健康告诉记者,之前的醒狮队成员基本都学过武术,表演时的技艺和观赏性现在难以达到。
  另一个例子是,每年春节,三灶镇都会举办醒狮表演,由各村派醒狮队参加。此前参加表演的醒狮队多达十几个,因为今年春节中增加了竞赛项目,其中的高桩很多醒狮队难以完成,最后只有4支队伍参赛。
  传统年俗:正旦晚煮菜茶“斗门版偷菜”好意头
  农历正月十三“正旦晚”是斗门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村民白天祭祖和祭神,晚上则要“煮菜茶”。该习俗已经流传了200多年,至今在斗门镇依然人尽皆知。
  所谓“正旦晚煮菜茶”,是说正月十三晚上,农村未婚少女要成群结队到田间地头“偷”葛菜、勒仔笋、白花菜等青菜,然后拿回来煮菜茶与朋友分享。按照传统,到谁家“偷菜”就是对主人家的祝福,因此第二日,村民们往往以被“偷”为荣,更不会责备。“偷菜”的种类也有严格规定,如“偷”了七种则寓意来年七仙女下凡,找个好郎君。“偷”九种则寓意日后婚姻美满能与丈夫长相厮守等等。一位斗门镇南门村的村民还告诉记者,有几种菜必“偷”不可:“一是葱,寓意聪明;二是生菜,寓意生财;还有芹菜,寓意勤劳。”
  “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难坚持了,已经完全改变了形式。”斗门镇老人赵承华说。赵承华从小就参与到“正旦晚煮菜茶”的活动之中,并且还专门对这一习俗进行了书面整理。如今,“偷菜”的人几乎没有了,家里有种菜的人家割自家的菜,没有种菜的从市场买来,各家各户大多在自己家里煮茶,“只是为了图个意头”。
  说起原因,赵承华认为,每年到了农历的正月十三,各大工厂都已早早开工。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往往都在外打工,当日基本不会回村。菜无从“偷”起,坚持这一习俗的人便慢慢减少了。
  传统年俗:赤水坑村祠堂祭祖多被醒狮篮球赛取代
  2008年春节,黄杨山麓西侧的赤水坑村举行建村300多年来的首次新春团拜。赤水坑村是一条有着500多莫姓人口居住的村庄,当年正月初六,来自广西、海南、封开、广宁以及海外等莫氏宗亲近2000人齐聚莫氏祖祠。赤水坑村村道两旁锣鼓喧天、炮竹声声,莫氏祖祠前更是筵开180席。祠堂前人来人往,驻足观看龙狮表演以及莫家拳功夫,可谓热闹非凡。
  记者了解到,像赤水坑村莫氏团拜这样的活动,已经是近年来斗门区少有的大规模春节宗祠祭祖活动了。尽管斗门区居住着赵姓、黄姓、梁姓等数千人的大姓,但近年春节期间,即使在三大姓集中的乡村,传统的宗祠祭祖活动也日渐稀少,醒狮、篮球赛和拔河等活动成为举办最多的活动。
  荔山村黄氏大宗祠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我市最古老的宗祠群落。一位荔山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每年春节,在外打工的黄氏族人会回到宗祠祭拜,不过大型祭祀活动已有好多年没有举行过了。如今更多是舞狮表演和篮球比赛。
  宋皇裔宗祠兩猗堂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更为悠久,位于广东省唯一的“皇族古村落”南门村。南门村虽然现有6000多名居民,其中八成为赵姓,均以宋朝皇族后裔自居,但是自从十多年前为庆祝赵氏兩猗堂重新修缮举行过一次按照皇族祭祀程序进行的祭祀后,也多年没有举办过大型的祭拜活动。
  “传统的大家族聚会、祭祀先祖等活动都已有数十年没有举行了。”乾务镇一位老人对记者说,他分析认为,原因在于大姓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分支同样繁多,每个分支都有各自的家谱。因此,近年春节,亲属之间会相互拜年,但大型祭祖和大家族聚会逐渐减少。(记者廖明山苏力摄影赵梓吴长赋)
本文来自:http://www.zongci.com.cn/a/zongsiwenhua/2012/0207/198.html

TOP

现在真正的宗祠很少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