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4-10-15 21:22 新华网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刘云山出席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尚长荣,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阎肃,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舞协主席、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中国影协主席、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雪健先后发言。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习近平向全国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习近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习近平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王沪宁、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栗战书出席座谈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人,各领域文艺工作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原标题: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民俗学的任务如果是文艺的,那它就一定具有某种政治属性。

“习近平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民间文艺当然是充满创造的,充满政治取向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看起来自在的民间文艺,也无时无刻不充满复杂的语境。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万建中:民间文艺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

——文艺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18 |

  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总书记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的最强音,为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做好民间文艺工作的信心。

  在现代文艺体系中,民间文艺与作家文艺、外国文艺并列,这3种文艺形态在精神特质上各有特点和功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人民特性。民间文艺在人民生活当中属于人民群众带有审美色彩的生活方式,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文艺样式存在。民间文艺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存在,并发生影响,以文艺的形式展现民间社会的多种思想积淀和生活现象。

  民间文艺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忆,同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广大人民情感立场的支撑。民间文艺活动本身就是人民的生活,是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民间文艺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民众在表演和传播民间文艺时是在经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既然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文艺属性,是我国各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民间文艺就成为民间文艺工作者神圣的职责,这样一种神圣而又纯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民间文艺的市场在民间、在田野,田野永远是民众生产和传承民间文艺的土壤,且日新月异,只有在田野中不断感受民间文艺的实际,才能不断为发掘、整理和利用发展民间文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实际生活中考察民间文艺的生存空间和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目的就是努力理解当地人的文艺生活,发现他们文艺生活的真谛,感受、了解和解释他们的文艺生活,并在国家体制层面将文艺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规划地记录、整理、归纳和研究,尤其是要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加以合理的保护和继承。

  民间文艺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伟大的事业,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民间文艺复兴的号角,呼唤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向人民学习,体验民间文艺生活,感受民间文艺生活的美好,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播,为繁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艺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建中:中国民协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10月17日

TOP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
2014年10月22日 07: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钟哲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旗帜。

  让号角更为嘹亮、旗帜更加鲜明,离不开文艺批评、文学研究等的开展与深化。

  10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各抒己见,直指文艺和文学研究中的时弊。与会学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指针和动力,对于文学研究、文艺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引我们开创文艺事业和研究事业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标志了中国文艺研究、文学创作、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擦亮文艺批评这面镜子

  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文艺批评的参与和匡正。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没有批评而只有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不是文艺批评。有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会越来越好。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张江表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

  张江指出,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流行一种风尚,那就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而西方当代文艺理论,以西方的文艺实践为基础提炼而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此,西方理论家早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对它的评价和阐释必须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为标准。削足适履,套用西方理论,作家、艺术家不买账,人民大众也不接受,这样的批评一定是无效批评。

  张江强调,人民大众需要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搞理论装点、简单套用,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甚至良莠不分、颠倒是非,这样的批评丧失了批评的精神和品格,令人失望。批评的精神是为文艺负责、为大众负责的精神,是批评家淬炼自我、与人民共进的精神。重塑批评精神,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主导,文艺批评才能重新找回失却的地位,文艺的成长才能蓬勃向上。

  当前,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以及“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与文学批评标准的缺失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论述中所提出的,评判和鉴赏作品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对文艺批评标准的新的定位,是对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文艺批评科学有序开展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时代化、中国化,为今后我国文艺批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四个标准的提出,使批评者有了批评的依据,创作者有了创作的理想,而最终所成全的必然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文学与文学研究不能愧对人民与时代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顾炎武在《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中表达了他对文章的殷切期望——“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跃进认为,在文学与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学术研究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了谁”的问题。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传统,在今后应当认真反思,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隔了72年。72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从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许多观点都是根据当下的新形势而提出,比如人民的范围比“工农兵”更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要甘心做人民的小学生。在陆建德看来,这意味着尊重和学习广大人民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奋斗拼搏、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前,颓废、萎靡之风存在于文艺界,但在真正的人民大众中非常少见。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面向生活,给自己制定高标准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党圣元称,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文艺传播领域,无论是文艺创作、文艺生产还是文艺传播,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传播机构,都不应回避社会责任和担当。必须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个当前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最大敌人保持高度警惕。

  “现在一些人的作品很少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形象好像已跟他们毫无关系。一些作家已经羞于正面歌颂中国了,似乎觉得这很廉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尖锐批评了忘记民族精神的倾向。他表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空话。文艺在塑造民族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非常重要。文艺怎样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要将一个民族的精华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战略高度把握文学的价值

  2014年初至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日报》合作开设的“文学观象”栏目,受到了文学界、理论界和广大读者等的普遍关注与热烈反响。学者认为,该栏目鲜明表达了社会主义文学应有的品格和要求,清晰回答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正能量等重大文学关系问题。

  张江追问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史诗,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让其成员有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作为该民族的一分子的自豪感,那文学又在做什么呢?

  “文学不能当饭吃,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如果没有文学,这个社会就很危险。”刘跃进提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将文学的价值提到了“以文化天下”的高度,其中涉及以文学为代表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文与科学,两套马车缺一不可。特别在当前,我们面临国内外的诸多竞争,如何解决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处理好人类永恒的矛盾,文学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人文研究也应当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历史上很多伟大作品并非出自所谓技巧娴熟的所谓“文学大师”之手,而是那些关注一个民族的重大话题和历史命运并饱含真情的作品。

  以剪纸为例,朝戈金称,老百姓的东西很质朴但并不简单,其意蕴和艺术抽象能力,令人惊叹。我们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也很不够,如何回到民众立场,感受民间的呼吸和脉搏,从中发掘出更深的富有民族特色和优良文化基因的内容,使其成为我们文学消费市场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可惜,今天在文学界弥漫着对来自民间的养育着我们民族文化底色的质朴作品的忽视。这种看不起民间文化的倾向需要大力纠正。中国文化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的根脉,是立不住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钟哲

TOP

创造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是《共同纲领》里面的内容,也是承继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
由此观之,本次座谈基本上的框架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曲调一致。

如下几本书也有益于我们了解新中国以来民间文艺政策的历史与思想脉络:
1、黎敏:《建国初十年民俗文献史》
2、洪长泰:《新文化史与中国政治》
3、倪伟:《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


我想,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国家内部的地方-中央文化体系与世界外部的全球化-民族文化体并行建构仍然在继续前行,而未真正完成。关于国家与民俗的关系,实际上周星老师主编的《国家与民俗》、艾伯华的《中国对民俗的使用》以及刘禾的《一场难断的‘山歌’案:民俗学与现代通俗文艺》,另外还有Sandra Eminov的Folklore and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都有深刻的阐释。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继续阅读。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罗杨]民间文艺永恒价值的诘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罗杨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viewthread.php?tid=3903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