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浙江省民俗学研究生论坛

第二届浙江省民俗学研究生论坛

浙江师范大学和温州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浙江省民俗学研究生论坛于2102年12月26号至27号于温州大学举行


首先黄涛老师发言:黄老师总结我们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有良好的基础,而我们研究生论坛前,因为没有老师在场,同学们可以更自由、更开放地进行学术讨论。而我们的研究生论坛更是两校民俗学研究生交朋友的好机会。希望同学们在进行学术讨论的同时好好交朋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同学们见谅,由于住的房间没有网络,暂时无法上传具体议程,见谅,我尽快补上。另外会议由于要讨论发言发言的,我速度就会有点慢。

TOP

小样

TOP

第一场
1、孟令法:国家与民俗的悖论-----以"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下的纸扎工艺为例"
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习俗规范,在现实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诸种矛盾,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作为国家政策的"殡葬改革"与"非遗保护"在民众传统的作用中不仅自身具有悖论的存在,而在实际的施行中却又与民众传统思维的存续和民众现代思维的形式存在矛盾。因此通过对民间丧葬纸扎工艺的现代生存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与民俗之间存在的悖论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从三方面展开:一、国家政策与传统思维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夹缝生存;二、国家政策与国家政策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非遗代言;三、国家政策与现代心理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前途何在。纸扎在“非遗保护”的宽松、“殡葬改革”的强制。以及民众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多重作用下,于丧葬传统和现代转型的夹缝中艰难前行。而更多的民间文化在国家政策与民众心理的矛盾中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这些是否得到民众的认可,似乎更加模糊。因此面对这种国家与民俗的双向悖论,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以事项的分立为准则,还是以民俗文化的整体为方向;是以脱离群众的精英知道为独揽,还是以民众的共相参与为核心,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 本帖最后由 唐小样 于 2013-12-28 15:13 编辑 ]

TOP

期待小样更精彩的报道!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一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xiangyang_ma@163.com
QQ:191979538

TOP

回复 4# 的帖子

法哥还是打头一阵呀   散酒席都吃完了 该补后续报道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回复 6# 的帖子

你法哥可是温大的才子,当然头阵了,哈哈

TOP

回复 1# 的帖子

黄涛老师的照片太暗了,木有拍出帅哥的效果,再来一张

TOP

2、张向军:浙、贵两省非遗保护条例比较分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07年6月公布实施,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则于2012年5月公布实施。浙江与贵州两省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很多共性和个性差异,对于两者进行比较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深入理解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另一方面对全国其他兄弟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之所以选择浙江和贵州两省作比较,是因为浙江是公布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较早省份之一,在非遗法公布之前公布,且非遗工作相对较好;而贵州拥有全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条例的公布在非遗法之后,但在非遗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很多工作,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两年对本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这一条,值得我们关注,对于其他省份的非遗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TOP

3、刘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虽然社会各界都采取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的现状仍未得到很好解决。本文通过对山东肥城桃木雕刻的个案研究分析,认为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挖掘其经济价值,使其充分与市场结合,走产业化道路。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肥城桃木雕刻产业化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三方面入手,对山东肥城桃木雕刻的个案研究分析,了解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TOP

4、王文辉:你就是你:从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看当下民间艺术传承的困境
由新生代导演张唯执导的《一个人的皮影戏》是一部以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为题材的电影。电影通过三个部分,即主角皮影戏艺人马千里的皮影戏无人问津、皮影戏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申报失败后马千里的困惑展示了再当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困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点点的思考: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生存发展。

TOP

5、潘阳力:城市化背景下以信仰为依托飞温州城郊农村社区的文化续存与乡土认同——以鹿城区南塘三村为例
在城市化正如火如荼开展着的温州市区,一大批城郊农村社区被吞并成为现代化都是的一份子,其农村社区的实体已经支离破碎甚至瓦解。然而,同为现代化影响下的鹿城区南塘三村,却在其农村社区实体瓦解后,依然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村落社区文化,而这一系列村落文化,也以信仰为依托,促成了村民的重新聚合,在村落实体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延续了其村落文化,保持了其乡土认同感。
文章从作为农村社区形式存在的南塘街与南塘三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南塘三村现状、已小时的南塘三村村民乡土认同的主要方式——民间信仰 三部分,对南塘三村因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实体瓦解后,但代表着村落文化和村民间乡土认同的民间信仰,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南塘三村依然以一个“幽灵”形态存在在村民间。
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即在城市化越演越烈的今天,如何使在城市化进程中,代表农村社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并延续下来。研究南塘三村的例子,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的缓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TOP

第二场的讨论,主要以民间文学和调查报告为主。
姜启梅的《秃尾巴老李传说研究综述》、赵艳丽的《民间故事中女性经典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分析》,两篇文章均存在切入点太大,且具体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如第二篇中,对民间故事中的存在的七类女性角色的分析非常详细,但是对于这些女性觉得如何反应刻板印象的分析却不够。

郭重孟:《红高粱》中“红色”的民俗符号解读
文章利用民俗符号学原理,以口承的语言民俗为参照,从“红色”在《红高粱》影片中“婚庆颠轿”、“高粱酒消疫”及“抗日报仇”等场景的具体应用入手,进行全面分析,力图解读以红色为载体的民俗实物作为表现体,在非言语民俗符号系统结构中体现的多重文化因子,进而挖掘其中所蕴含“反叛命运”、“重获新生”及“民俗意识觉醒”的价值观念。

TOP

接下来是四篇调查报告:
李凤勤的《浅谈传统婚姻习俗的传承——以浙江松阳县为例》,乔钦的《山东省冠县北陶镇乔庄春节传承现状调查报告》,陈秀云的《“孔雀东南飞”传说田野调查报告》以及杨丹的《萧山观潮调查报告》。在这四篇调查报告中,前两篇的调查报告,虽然关于婚姻习俗的程序和春节的传承现状都写得很详细,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却不是特别了解,比如松阳县的婚姻习俗中,关于当地哭嫁的来源、青年人闹新房等具体细节都不甚了解。而在后一篇北陶镇乔庄春节习俗的闹元宵中,有一“烤百病”作为当地一种独特的习俗,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
而后两篇的调查报告则相对在各个细节方面都做的很好。“孔雀东南飞”传说的调查报告,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小吏港(小市镇)为故事发生地而流传的“孔雀东南飞”传说,被安徽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遗。作为民间传说,家喻户晓,尤其是诗中所反映的乡情乡规、社会风貌、婚姻习俗,至今仍具有较高的风俗价值和史料价值。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较为完整地掌握了该传说的多种现存版本、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且通过该调查,对推广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孔雀”精神、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该调查报告中,提出传说研究资料较少,研究存在一定难度;现存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缺少听众;遗址保护力度不足,当地政府太过注重眼前利益;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宣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萧山观潮调查报告》中,在详细介绍了钱塘潮的特色时,对当地的潮神信仰圈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人们去边崇奉伍子胥为潮神,但是在萧山地区人们把地方神祗“张老相公”尊为潮神,且详细分析了不同潮神信仰产生的原因。

TOP

吴婷:民间的历史创造与现代性的本土化适应——以浙江兰溪排岭吴氏宗谱续修调查为例
文章以浙江兰溪排岭吴氏宗谱续修为例,阐述修宗谱这一民间的历史创造所作出的现代性的本土化适应,对排岭吴氏宗谱续修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从续修缘由、续修依据、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到内容结构以及相关仪式,为我们展现了续修宗谱的本土化适应。
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宗谱本来就是属于当地家族的,那么“本土化”这个概念有该如何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