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雪婷] 拉德克利夫- 布朗在中国:1935 – 1936(2)

[刘雪婷] 拉德克利夫- 布朗在中国:1935 – 1936(2)

                      拉德克利夫- 布朗在中国:1935 – 19362

                                  作者:刘雪婷  原文载自《社会学研究》200701


六、布朗对中国思想传统的再解释

无论是功能学派还是结构功能论,往往都被加上缺乏历史感的罪名,然而,恰是功能派大师布朗实质上极重视社会的动态变化,与后来者不同,布朗的历史倾向更多地体现于对社会变迁的后果———而非其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布朗主张科学地解释社会变迁,反对进化论和传播论的假想历史”,历史构拟。同时,他的科学倾向使他主张历史的解释必须立足于对现实的充分了解之上:在文化的历时性研究中,我们注意的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力图发现这种变迁过程的一般规律⋯⋯共时性问题的研究必须要优先于历时性问题的研究”(布朗,2002 :72) 。社会结构也往往是布朗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在延续中变迁的框架。
布朗对社会变迁的重视与他对当时世界的分类有关。实际上,他将世界分为原始现代西方古老文明几类,这使他否定此前人类学中(尤其是美国人类学) 所流行的笼统将社会分为原始与文明两类的倾向。在1937 年一篇对美国人类学著作(Alexander Goldenweiser ,Anthropology : An Introduction to Primitive Culture) 的书评中,布朗批评了作者以美国文化人类学通行的方式,对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作的划分太过武断。譬如,如果将氏族(clan) 的存在作为原始社会的特点,高度文明的中国和印度就只好被归入原始社会(Radcliffe2Brown ,1937 : 506)
布朗同意应当对社会进行类型学的划分,这也是比较的基础,但他反对原始与现代的简单二分,也不认为对原始部落的研究方法能够不加调整地移植,用来研究中国这样古老而广博的帝国。他暗示,以往对现代西方和原始部落的研究方法都不适用于中国,若想理解中国就要求人类学开发新的方法论。
实际上,中国这类古老文明同时影响了布朗的方法论与理论选择。布朗长期关注中国,不只是将中国作为民族志事实的来源,而是直接借助中国思想传统来阐释自己的理论。1945 ,布朗在皇家人类学会的亨利梅尔斯讲座(The Henry Myers Lecture) 上作了题为宗教与社会”(Religion and Society) 的讲演,他所谈的并不是宗教与社会的问题,而是宗教在构建和维持社会秩序上的作用,即宗教的社会功能。在布朗看来,由于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以来的思想传统,宗教愈来愈被视为信仰问题, 这种思想传统使人类学家的宗教研究也过分重视信仰(belief) ,往往执著于追究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正确与谬误;而原始社会的宗教若从信仰的角度理解,恰恰大多是充满谬误(false) 的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就很难理解这种宗教为何会被原始社会中的人所接受,更难理解宗教的本质。
英国人类学宗教研究的先驱,弗雷泽的老师罗伯逊·史密斯在对闪族宗教的研究中,指出无论古代的或是现代的宗教,都与特定的信仰,以及特定的制度、仪式实践与行为准则相关⋯⋯必须认识到,仪式和实践的用途就是古代宗教的全部⋯⋯原始宗教并非一套存在着实际用途的信仰体系,而是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的实体”(W. Robertson Smith ,Lectures on the Religion of the Semites , 1907 : 16 - 17 ; 转引自Radcliffe·Brown ,1945 : 34) 。布朗自认承继了罗伯逊·史密斯的传统, []将宗教解析为信仰和仪式两方面,认为人类学宗教研究———无论原始宗教还是文明宗教———的重点应是仪式,而非信仰,而且关注仪式也并非其在信仰体系或教义中的位置,而是研究仪式的社会功能,看仪式如何调节和维续了社会情感,进一步地,如何维续了社会。在这种视角下,宗教之灵验(efficiency) 问题就不再重要。
这并非西方宗教理论的传统,或者说,神学教义并不从宗教的社会功能角度解释宗教的本质;布朗只能外在地、以社会学的方式用以上观点研究基督教。但布朗惊喜地在孔子、荀子和《礼记》里直接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观念表达。换句话说,中国宗教的教义”,如《礼记》中,正是将宗教,”[11]看作一套使人类社会得以有秩序的实践。
布朗按历史时序挑选出中国仪礼理论中与他相似的观点,《国语》已将理解为昭孝息民,抚国家,安百姓”;至于孔子,虽然不语怪力乱神,并不直接言及宗教,但他对乐与礼的叙说往往也出于维护促进社会之和谐有序的角度;荀子及之后的儒家学者则更明确地谈礼仪,尤其是丧礼与祭祀对维持社会秩序的功用;《礼记·乐记》中直接写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在布朗看来,这派理论引入了情感的维度,仪式通过规范情感而维持社会秩序,同时,也正是这种情感使社会生活得以存在维续。[12]
可以说,布朗引入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因他注重作为信仰实践的仪礼,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日常生活化的信仰。但这并不等同于百姓的民间信仰实践。换句话说,布朗重视的是中国大传统中的仪式理论对礼的社会功能的阐释,而并不讨论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践, 否则,他就难以避开的问题;这是因为恰恰是更多地与信仰,而非仪式相关的,布朗追求的,正是在不讨论灵验的前提下研究宗教,这样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宗教的实际社会功能。[13]
正如布朗从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找到大师对功能的提法,将其改造入自己的社会功能论,他也同样地试图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可普遍推广的理论。中国的仪礼理论就被布朗视为能够解释一切人类社会中宗教之意义所在的理论。
1951 年的赫胥黎纪念讲座上,中国哲学再次为布朗所用。在这篇倡导社会学比较方法的檄文中,布朗试图证明自己的比较社会学所追求的对人类社会普遍原则的探求是可行的。他采取的例子是人类思维和社会组织中对立的成对关系,而他发现这种对立统一原则在澳洲、北美部落和新南威尔士的民族志事实中共同存在,布朗认为,这种原则可以同时解释人类社会中的交换和敌对。就像在对仪式作社会功能解释时一样,布朗广泛地在各种思想传统中寻找与自己相呼应的社会理论。又一次地,布朗发现古代中国哲学直接对社会由对立统一原则组织作了理论上的阐释:“一阴一阳之谓道。布朗将解为“an ordered whole”,即和谐的整体,或有秩序的整体。这种阴阳原则不仅统治了空间关系、两性关系与季节原则,而且,阴阳哲学将此原则施以最广泛的外延,将整个宇宙,包括人类社会,都理解为由这种对立统一观(idea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组合下的“order”[14]布朗兴奋地称,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反映的其实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澳洲、北美部落和新南威尔士都是以这种原则组织起来的,只不过它们没有古代中国这样理论化的表达(Radcliffe2Brown :1951 :20 - 21)
若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再成为布朗的灵感源泉,这恐怕有些武断;更客观的说法可能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直接以社会理论的形式被布朗所借用,对人类学理论作出过直接贡献。布朗孜孜以求人类社会运行的普遍原则,在西方社会和田野中,这些原则都潜藏于社会事实之下,而在古代中国哲学中,他发现了社会思想对这些原则的直接表达。

参考文献:

胡鸿保主编,2006,《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拉德克利夫- 布朗, 2002,《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王铭铭,2005,《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文藻,2003a,《文化人类学》,载王铭铭编:《西方与非西方》,北京:华夏出版社(原载于1932年孙寒冰主编的《社会科学大纲》,上海:上海黎明书店)
———,2003b,《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载王铭铭编:《西方与非西方》(原载1935 ,《北平晨报》副刊《社会研究》第111 - 112 )
———,1988,《导言》,载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原版于1936 )
Radcliffe 2Brown , A. R. 1937 ,“Review: Anthropology : An Introduction to Primitive Culture.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Vol . 43 , No. 3.
———1940 ,“On Social Structur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Vol . 70 , No. 1.
———1945 ,“Religion and Society.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Vol . 75 , No. 1P2.
———1951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Social Anthrop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Vol . 81 , No. 1P2.


--------------------------------------------------------------------------------
[] 本文的选题受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教授的启发。写作过程中曾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张亚辉、吴世旭及刘阳讨论。本文提纲曾发表于2006 11 11 日的北京香山蒙养园会议,得益于韩国首尔大学人类学系金光亿教授的指点。在修改过程中,得到王铭铭教授耐心细致的意见。本文曾经张云鹏及李伟林润色。
[] 吴文藻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划分,更多地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前者是文明社会,后者是原始社会,而变迁中的中国也就刚好同时需要这两门学科。
[] 有趣的是,布朗在实践上参与殖民的人类学训练(如在悉尼大学领导以人类学知识培训殖民官员) ,但其理论追求普遍性,也拒绝对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作武断的划分。而在引进功能派理论时,吴文藻恰是将马林诺斯基理论的实用性替换了布朗的超然,经这种替换之后,布朗的比较方法反而更增添了对中国社会的实用性。
[] 受韩国首尔大学人类学系金光亿教授的启发,其时,世界流行着改造国族的功利主义思潮,如优生学运动,因此,吴文藻引入功能学派理论时表现出的实用主义倾向并非中国特色
[] 布朗本人的思想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譬如1946 年他退休后所著的未完成稿《社会人类学》中,对社会结构的定义就与30 年代有了较大的变化,更重视其动态性,也更强调自己的结构功能论与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的区分。本文主要引用布朗访华及之前的主张,意在看出其思想在中国的变异。
[] 但由于吴文藻的整体社会观,即何为的概念与弗里德曼不同,以小见大之不可能而引来的批评对吴文藻也并不适用。下文将详述。
[] 分别为:《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北平晨报》副刊《社会研究》,1935 19) ;《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 (《社会学刊》第5 卷第1 ,1936 ) ;《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天津《益世报》副刊《社会研究》第1 ,1936 5 6 )
[] 需要注意的是,order 或许译为后文中的比现代汉语中的秩序更合适。布朗的order 有着和谐的意味和神圣性。
[] 类似地,吴文藻在同期的不少文章中给出的对社会结构、社会体系、社区的定义都是对布朗的直接引用(吴文藻,1988 :4 - 6 ; 布朗,2002 :181 - 183) ,而与他文中所谈及的具体研究法两相脱离。如果从这类定义中总结吴文藻本人所真实贯彻的观点,恐怕是不合适的。
[] 实际上,这也是涂尔干的传统。
[11] “我怀疑中文中是否有哪个词能表达我们所说的宗教”(religion) 。他们谈的是”(li) ,这个词有仪式、道德规范、礼仪、良好行为的规范、适宜等种种含义。不过,这个词的写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灵魂、牺牲、祈祷之意;另一部分的原意是敬献牺牲的容器。因此,我们大概可以将转译为仪式(ritual) ”(Radcliffe2Brown ,1945 :35) 。而布朗同时沿用西方对《礼记》的译法:“Book of Rites”。可以看出,布朗认为中文中没有能够直接表达宗教的概念,如果要理解中国的宗教观,恐怕要通过这个概念,则是rite ritual 之意。
[12] 情感(sentiment) 是布朗在宗教仪式与社会秩序间找到的联接点:在祖先崇拜和澳洲图腾制中,“都能看到宗教仪式是如何确认和强化了社会秩序所依赖的情感的”( Radcliffe·Brown :1945 :40) 。另外,情感也是涂尔干在讨论丧礼和原始分类时借助的概念。涂尔干在这种语境下使用情感,指的并非个体自发的情感,而是内在于社会成员的,带有强制性的情感。或者说,无论涂尔干还是布朗,都更重视情感一词所暗含的被激发出的含义———这与仪式的非日常性和仪式的规范功能有关;而不采其情绪抒情之含义。
[13] 布朗解释道,虽然中国百姓关注”,但理性主义或持不可知论的学者(他举孔子与荀子为例) 并不重视仪式的灵验,而重视其社会功能,即礼在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中的作用(Radcliffe2Brown :1945)
[14] 在这里,布朗还引用了葛兰言的研究。布朗认为,葛兰言所描写的古代中国两性以年度周期聚会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制度,即家族交换青年男女以为配偶,直到布朗本人访问中国的1935 年都仍然存在着。而葛氏虽研究这一原则,但其研究是民族学式的,既无实地考察,又不追求普遍理论。布朗本人追求对中国社会中仍旧存在着的这一现象进行实地调查,他在中国期间,指导李玉(Li Yu) 完成此调查,但由于日本侵略,调查被迫中断。另外,布朗所批评的葛兰言之民族学”(ethnology) 风格,是布朗用来与自己所主张的社会人类学(比较社会学) 相区分的名词。民族学的目的在于重构历史(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在不同的社会中寻找历史联系(无论是进化论的,还是传播论的) ;而社会人类学的目的在于从对社会多样性的比较中发见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http://www.cranth.cn/0903/00228.htm




[ 本帖最后由 代启福 于 2009-3-29 16:5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