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归有光

2014-6-20 13:25


这篇《后记》里的小传,让我一直有一种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的感觉。

把自己这样赤裸裸地展示在别人面前,作者肯定不是没有压力的。就像岳永逸老师《忧郁的民俗学札记》里那样的“自我剖析”。当然,这种自我独白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告诉别人我怎样“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我如何如何浴火重生了。那么,这个看似与整篇论文不搭界的“小传”放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但是我好像真的没有得出什么结果。

说我看完了没有一点感动,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作者那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但自己生活中的小是小非也足以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体会世态炎凉。这样的经历,大有鲁迅的意味,‘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而戏剧性的一幕是,作者又”从困顿努力到了小康之家“,我以为在这途路上,他大概又看了一遍世人的真面目。

“小传”里追溯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提到了很多人,也感谢了很多人。而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彰显自己的奋斗历程和表达感谢之情,倒不如说是忏悔。借这短短的几千字,表达二十几年求学生涯对辜负的很多人和很多情意的晚来的歉意和内疚。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作者真的做错了什么。很多时候,或者悲观点说,命运永远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去帮助别人,两相比较起来,前者的内心承受更多,因为很多东西你无以为报。就像作者在文章里提到,“我希望对母亲致以歉意,虽然我是她唯一的生命支点,但我很少回家看她,有时打电话的机会也很少。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会生活在一起,让她不再孤独、不再牵挂、不再受苦。”如果读过岳永逸的《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你就会知道,这恐怕也只是美好的希望而已。对于寒门学子而言,求学本来就是在走一条与自己的过去相背离的道路。你越走得义无反顾,这条路上被你甩下的人就越多,而这些都是一直默默支持你的、至亲至爱的人。

事实越残忍,这样的忏悔越深重,而我没有勇气做这样的忏悔。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4-6-20 13:27 编辑 ]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7 王倩 2015-6-9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