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作者:陈熙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41314
 
因此,所谓“过三桥”的说法,不仅“三”往往是虚数,甚至“桥”也经常是假藉。尽管有些地方仍保留传统的形式,不少妇女也应当会在元夕里随俗过桥──不论是长年矗立的也好,或是临时搭架的也罢──但是过桥恐怕只是出游的名义。明代《扬州府志》言简意赅地指出当地妇女元夕皆“盛妆出游,俗谓走桥。”[130] 可见“走桥”其实不过是个形式,“盛妆出游”才是正经。《扬州府志》使用的“俗谓”两字,特别值得推敲——习俗所积累成形的“走桥”论述,正是赋予妇女得以“盛妆出游”的正当性基础。
一如“过三桥”的说法,“走百病”无疑也是虚拟的名义。归根究底,“百”也是虚数,“病”也是假藉,“走”、“游”、“遣”、“散”才是关键。
的确,平时因忙于家务或囿于门禁而陷身闺闼的妇女,也只有在元宵节里才得以正正当当地跨出家门,并且堂堂皇皇地“盛服街游”[131]──打扮光鲜亮丽在公共空间里赏月观灯、招摇过市。没有日常生活中性别的羁绊、家庭的牵累、与夜晚的禁忌。明代小说《金瓶梅》里曾提到:有一回元宵夜里宋蕙莲娇嗔地要陈敬济等她换上漂亮衣裳,一块外出“走百病/媚”──现存几个不同的《金瓶梅》版本里,有的印作“走百病”,有的则刊成“走百媚”。[132]其实,“走百病”与“走百媚”两者正互为表里:“走百病”是表、是名;“走百媚”才是里、是实。话说《金瓶梅》里过了好几回灯节,有那几个姑娘在元宵夜里走完“百媚”后真能“百病”不侵的?
山西《临晋县志》(1773)对这种妇女“游百病”的论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女夜游不禁,如放夜然,又曰“游百病,谓一游而百病可除也”,此女游诡词耳。[133]
 
而《赵城县志》(1827)的编者更一语道破其间蹊跷:
 
十六日,男妇皆出游,曰“游百病,一游而百病可除也”。男子游可耳,妇人不踰闺闼,亦借口除病耶?[134]
 
这两部县志的编者虽然带着卫道批判的口吻,但多少反映了实情。“走百病”的论述不过是个“借口”、“诡词”,将违反日常规范的行为予以习俗的解释,也因此得到正当性。值得推敲的是:既然是金吾弛禁的节庆,人人得以出游,“走百病”本不应只限于妇女。无怪乎许多地方志并不标明“妇女”为主体,只是平铺直叙“元宵赏灯火,前后数日,游行为乐,谓散百病。”[135]要不就是两性并称,直指“男女群游,曰散百病”;[136] 或称“男女盛饰游街,登城过桥,谒寺庙。”[137]前引华北地区转“黄河九曲灯”的迷阵活动,也多是男女并称:“男女中夜穿梭逐游,谓之散百病。”尽管如此,男女两性之间仍存有关键的差异:男人并不一定要利用“走百病”为“借口”,便可随兴外出夜游,但妇女却往往需要靠着“走百病”的“诡词”来安顿出游的正当性。
当然对一些自诩名门大户而言,对妇女门禁的规范不会因一时节庆而懈弛。有些方志编者特别强调:这种“艳妆出游,登城度巷”的“走百病”活动只有“庶民小户”行之,“绅士之家则否”。[138]或言“小民妇女多出游者,谓之走百病。”但又同时强调“大家无之。”[139] 《直隶绵州志》(1873)的编者更意有所指地表示:“十六日夜,妇女结伴游衢巷间,手炷香火,名曰游百病。缙绅之家不然,恶其男女无别也。非官为禁止,其风不改。”[140]正是因为元宵节提供了解放礼教与身分的场域,泯除贵贱雅俗的阶层分际,无怪乎那些“缙绅之家”,越发努力地尝试在这个场域中划线自持。而当阶层、身份与性别的界线遭到抹灭、跨越的时候,最容易感受到冲击与侵犯的无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优势的社群。
《直隶绵州志》的编者以为这种习俗因“非官为禁止,其风不改。”但的确有不少地方官员试图下令禁止妇女出游之风,例如河南《郾城县志》提及“近妇女烧香、走百病,严禁略止。”[141]《宁夏府志》指出“十六夜,民户妇女相携行坊衢间,曰游百病,亦曰走桥。经官禁,近稍减。”[142]浙江《瑞安县志》:“箫鼓歌吹之声喧阗达旦,男女杂沓,致烦禁饬”。[143]又浙江《乐清县志》也提及:“自初九日至元宵,笙歌彻旦,烛为之贵。而丙夜妇女竞出,扰杂衢路,故官府每禁之。”[144]这些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所指证的方志数据,一方面显示部分地方官努力革除元宵节妇女出游、男女混杂的现象,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民间禁不胜禁的风俗力量。
从隋初的柳彧到清末的左辅,历代不乏士人从统治阶层的立场衡量,尝试祛除元宵节庆的狂欢色彩,禁绝所有非礼不经的行为。但衡诸历史,尽管民间狂欢的活动内容因时因地而演进分化,但究其基调,显然从未在元宵嘉年华会里褪色消失,于明清时期发展成形的“走百病”,正是明证。作为一种风俗论述与实践,“走百病”为妇女元夕出游狂欢提供正当性的基础。士女可以盛服出郊,村妇也可以艳妆进城。在元宵节庆所提供的“锦绣排场”上,尽管人人都是观者,人人也都在演出,不过所有灯光与目光的聚焦之处,无宁是这一群群“靓妆炫服”的看灯妇女,与那一队队“采衣傅粉”的妆春少年。“女性”其实是元宵庆典中最耀眼的主角。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8-12-29 20: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下一条: ·民俗学家支持中国增设传统节日调整方案
   相关链接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比利时狂欢节发生反犹事件 教科文组织考虑取消其“非遗”称号
·青浦闹元宵记忆·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
·[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赵德利]人神欢愉 家社同庆
·[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多彩民俗闹元宵
·骂社火:中国春节狂欢节·[张丽]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