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2 | 点击数:29988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陈康、巫达,1998,《彝语语法》(诺苏话)。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代序),载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尔兹(Clifford Geertz),1999,整合式革命:新兴国家里的原生情感与公民政治,载《文化的解释》,张海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1994,《中国民族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华声报》,2000,法语为网络空间而奋斗,载《华声报》2000年3月30日。新浪网址:http://news.sina.com.cn
马学良、戴庆厦,1981,论‘语言民族学’,载《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页207-359。中国民族学学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腾星,2001,《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明珂,1997,《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出版社。
巫达,1994,凉山彝语田坝土语古音拾零,载《凉山民族研究》,凉山民族研究所编,1996年年刊。
巫达,1998,彝汉‘团结话’与汉彝双语教学,载朱崇先、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肖家成,1981,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载《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页220-230。中国民族学学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Ben-Rafael,Eliezer.1994.Language,Identity,and Social Division.Oxford:Clarendon Press.
Cohen,Abner.1969.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Hausa Migrants in Yoruba Tow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spres,Leo A.1975.Ethnicity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Guyanese society.In Leo A.Despres,ed.Ethnicity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Plural Societies.Paris: Mouton Publishers.
Dorian,Nancy C.1999.Linguistic and ethnographic fieldwork.In Joshua A.fishman ed,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nninger,Wener.1991.Linguistic markers of anabaptist ethnicity through four centuries.In James R.Dow,ed,Language and Ethnicity,pp.23-60.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Fishman,Joshua.197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and macro-sociolinguistics in the study of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In Pride J.and J.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Giles,Howard,and Saint-Jacques,Bernard.1979.Language and Ethnic Relations.New York:Pergamon Press.
Gudykunst,William B.1988.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Clevedon,Philadelphia: Multlingual Matters LTD.
Haaland,Gunnar.1969.Economic determinants in ethnic presses.In Fredrik Barth, 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pp.58-73.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Harrell,Stevan.1995.Language Defining Ethnicity in Southwest China.In Lola Romanucci-Ross,and George A.De Vos,eds,Ethnic Identity:Creation,Conflict,and Accommodation,pp.97-114.London:Sage Publication.
Harrell,Stevan.2000.族群性、地方利益与国家:中国西南的彝族社区,载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zkirimli,Umut.2000.Theories of Nation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Macmillan Press Ltd.
Skutnabb-Kangas,Tove.1999.Education of minorities.In Joshua A.Fishman ed.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Dan.1997.Language and discourse in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In Language and Conflict:A Neglected Relationship,Sue Wright ed.pp.18-42.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①根据人类学常用的惯例,文中村名、人名均系假名,特此说明。
①嘎村和坤村:我1999年为了做我的硕士论文所选择的两个村子。嘎村位于彝族聚居区,汉化较小;坤村处于汉族村子的包围之下,汉化程度较深。
②护路民兵:甘洛县处于成(都)昆(明)铁路边上,为了维护铁路安全,以前抽调各地彝族作为“民兵”去守护。此制度现在已经取消。
①眉山:成都附近的一个城市,现在改为古称眉州,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
①卤鸭子:打牌用语,指有一方出完了手中的牌(赢方),但另外的一方或多方一张牌都没有出出去(输方)。
②报警:打牌术语,指某一方只剩一张牌,随时可以关牌,警告其他人小心。
③两姊妹:打牌术语,指点数连在一起的两对牌,出这种牌后,其他人也只能出两对的。以此类推,三对牌是三姊妹,四对牌是四姊妹……而相邻的三张牌叫亲姊妹。
①西昌:原来的老居民绝大多数是汉族,城区的彝族多是后来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合并后迁进去的工作人员。郊区有彝族居住。
(本文原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下一条: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陈亚文]剥离与熔铸·[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