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丰乾]“听”的哲学(修订版)
  作者:张丰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20637
 
注释:
 
1)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以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故修要之精。
 
──《管子·水地》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六韬·文韬》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
 
──《管子·九守·主明》
 
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荀子·解蔽第》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
 
──《韩非子·法第》
 
2)叶秀山:《论“事物”与“自己”》,见《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引文分别该书第16页,第17页。
 
3)参见周桂钿:《试论“君道”中的修身与听谏》,《福建论坛》2001年第1期。
 
4)把这句诗解释为“神明听到此事,会赐给你和平的幸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四五五页。)比较牵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神,慎也。慎,诚也。'神之,即慎之也。听之,谓能听从是言也。”也不太符合原诗的意蕴,诗中的“听”是倾听而不是听从,这是可以肯定的。也可以解释为,“神明去听这些声音,既和谐又平实”,只不过,“神明”无须外求,就在自身。“终”在《诗经》中也屡次出现,《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小雅·正月》:“终其永怀,又窘阴雨”。王引之《经传释词》:“‘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终'下言‘且',或上言‘终'下言‘又'”。《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5)朱熹《孟子集注》对“金声玉振”的解释颇为详备:“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声,宣也,如声罪致讨之声。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泄之振。始,始之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疑古乐经之言。故倪宽云‘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此意也。”
 
6)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正。”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弄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7)杜维明:《听的艺术》及《听觉功夫》,见其《一阳来复》,第409413页。
 
8)倪梁康:《聆听“神灵”,还是聆听“上帝”?——以苏格拉底与亚伯拉罕案例为文本的经典解释》,“作为生活方式的古典哲学”研讨会论文,200332930日,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正式发表于《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原载李志刚、冯达文主编:《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都,巴蜀书社,200211月,第191-212页。20074月修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3期

上一条: ·[尚杰]时间概念的历史与被叙述的时间
下一条: ·[郭于华]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
   相关链接
·[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王杰文]民俗研究的哲学根基·[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
·[刘奕伶]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构想
·[贾云鹏]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维·[刘智杰]试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解析其风俗思想
·[刘奕伶]葛兰西论民俗·[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学的构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