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丰乾]“听”的哲学(修订版)
  作者:张丰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20558
 
五、圣智之道——竹简《文子》的观点
 
在竹简《文子》中则把“圣智”作为“道”,也就是一种根本的方法来讨论或者选择“道”的最佳途径:
 
□经者,圣知之道也。王也不可不
 
平王曰:“何谓圣知?”文子曰:“闻而知之,圣也。”
 
知也。故圣者闻而知择道。知者见祸福而知择行,故闻而知之,圣也
 
知也成刑(形)者,可见而未生,知者见成。
 
今本《文子·道德》相关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圣知”的概念。
 
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故圣人常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常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在愚迷。”
 
和简帛《五行》相比,竹简《文子》同样正面肯定圣智的作用,而且把圣智上升到“道”的高度,即圣智不仅是探寻到的方法,而且是道的一种。同时竹简《文子》把“闻而知之”推进到“闻而知择道”的水平,把“见而知之”推进到“见祸福而知择行”的水平,更加强调圣智的行动意义。这些思想和汉初思潮比较接近:
 
庄王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忧恐,圣智在身而自错不肖,思得贤佐,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此之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新书·先醒》
 
前车覆而后车戒,夫殷周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难从是不法圣智也。秦之绝者,其轨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覆也。
 
——《大戴礼记·保傅》
 
“不法圣知”就是不能依照历史上已有的成功经济进行统治,而秦之速亡,“其辙迹可见”如前车之鉴,必须吸取其教训。《大戴礼记·四代》解释说:“圣,知之华也。”圣是智慧的集中体现。
 
综合以上诸文,对“圣”和“知(智)”的理解大体相同,所谓“圣”是一种水平很精深的“知”,简言之,是“知之华”。有“圣”的能力,就能根据间接的、历史的、或者遥远的信息把握事物的要害,得出正确的结论,选择合适的行为;而“知(智)则是对直接的、现实的,就近的事物作出判断。“圣”和“知(智)”显然都有认识论的意味,在竹简《文子》中尤其如此。可以看出,“圣智”在思孟学派那里是“五行”的内容,但是更多的时候,它是作为独立的范畴存在的,“仁义礼智信”这种“五常”体系确立以后,圣智的意涵就更加单纯了,专指极端的聪明。在汉以后的道经、佛经、小说等文献中经常出现,以至于今。
 
杜维明指出,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希腊传统是一个以“目明”为主的传统,而希伯莱的传统是一个以“耳聪”为主的传统。在中国传统中,听的艺术本来是十分丰富的宝藏,“耳”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非常丰富的意蕴。(7)倪梁康也指出“苏格拉底在《申辩词》与《斐德若》中所提到的‘神灵',以及在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与之对话的‘上帝'。从历史上看,这两个文献形象都没有真正地显现过,或者也可以说,它们都不是以视像的方式,而只是以声音的方式显现出来。”(8)由于竹简《文子》以及简帛《五行》的面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听”(闻)的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古典文献中是如何重要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3期

上一条: ·[尚杰]时间概念的历史与被叙述的时间
下一条: ·[郭于华]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
   相关链接
·[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王杰文]民俗研究的哲学根基·[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
·[刘奕伶]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构想
·[贾云鹏]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维·[刘智杰]试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解析其风俗思想
·[刘奕伶]葛兰西论民俗·[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学的构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