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
——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之三
  作者:苑利 陈泳超 李禾 宋玉 王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7 | 点击数:43206
 

民俗传承要从教育做起

  【笑春风!】我们已经习惯了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进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变化也很多。但是进步不是必然的,变化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出现在生活中。请问嘉宾,在面对这种变化和进步时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判断力,它的坐标是什么?

  【特邀嘉宾:苑利】花开花落是自然法则,任其自然我觉得是可以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把握大方向,至于许多细节问题,民间自有把握。但是与社会发展相比较而言,民俗的变化事实上是非常小的(除非行政干预)。比如说我们一天可以做一千个动作,至少有九百个都能列入民俗范畴。另外,有许多事情很难用进步、落后加以区别,与其理解与进化不如理解为变化更合适一些。

  【没落的骑士】民俗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但在我的感觉中现在很多时候变异性大于传承性。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我们只能在你们的书中了解鞭炮的味道,那时对于民俗学的研究来说,是否变的更书本化了,而在现实意义上少了许多。

  【绿极极】是啊,这是有例证的。《红楼梦》中就略述过满族天池祭仙女神的民俗,但现在只能在书中找到了。

  【特邀嘉宾:陈泳超】民俗的变化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永远是流动的,我们不必太乐观也不必太悲观。有些习俗消失了,(我指的不是鞭炮,那是人为的)就让它消失吧,消失的不一定是没价值的东西,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新的东西也在不断产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没落的骑士】谢谢陈老师。也许在发展与保护中,有时无奈是种必然,可该努力为此做一些努力啊!

  【猫咪mm】我想对民俗的传承应该从小娃娃开始,融入到他们平时的教育中去,让他们知道我们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而不是让孩子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长大,概念中充斥着圣诞、汉堡这样的东西。

  【特邀嘉宾:苑利】在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中,很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在中国,这一块已经被忽略了许多。其实我认为你的建议非常好,想得也非常远。现在我们已经向教育部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增加一些传统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孩子知道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让他知道中国文化的优长所在。

【yq117】现代春节的概念在民众当中并没有淡化,一些形式的多样化,甚至是现代化,只是构成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并不等于传统民俗文化价值在弱化,而是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几位嘉宾是如何看的呢?

  【网友嘉宾:欣玉】我们也同意你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价值将越来越得到发掘。人们心理上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将占据人们心底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所以,传统民俗文化价值不会弱化,而会更加强化。

  【yq117】谢谢你的回答!他的价值其实表现在多方面,并不是说表层的形式变化了,他的实质价值就降低或减弱,而实际上价值意义大大增强了。

  【绿极极】说的真好。但在开放式的融合过程中,强化或弱化的结论下的还为时过早。

  【yq117】其实商业的节日促销,也是春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春节人们都要购置新衣,买些礼品赠送亲友,这些都是民俗文化价值的体现。

  【厚儿1】我不想让春节成为商业卖点,我觉着那样太没有意思了,那样是传统尽失!这种认为对吗?

  【angel红茶】我不同意,得看卖得是什么啊,如果是传统的东西那不是更好吗?

  【绿极极】不对,经济社会的卖点就是这样。当卖点被不断细致化时,传统自然会有发展的空间。我们拭目以待吧。

  【吹皱春水】我觉得你太保守了,什么东西都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呀,有物质的支持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嘛!

  【没落的骑士】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在随时代而存在。

   【特邀嘉宾:陈泳超】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去过春节啊,别人的事你管不了啊。

   【特邀嘉宾:苑利】从表面上来看,当今的春节民俗确实是变异多于传承,但实际上仍然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一个学者应该以社会为己任,如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只写到书里,既或评上了教授那也是他的悲哀。

   【特邀嘉宾:苑利】有许多事情我以为还是任其自然比较好,既然有人想买,有人想卖,为什么你不做个好人成全别人呢?

   【angel红茶】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猫咪mm】我想请问大家怎么看南方人过春节,在我感觉中,北方地区的人比较重视春节的传统意义,而南方者里更多的是把春节当成了一个单纯的假期,而年味是非常的淡薄了,是不是说南方沿海一带受外来文化影响更重呢?

   【特邀嘉宾:陈泳超】我就是南方人,我没有感觉到像你说的这样,南北方过春节没有这么多差异。我们家过春节还是很传统的,祭祖啊、拜长辈啊、吃元宵啊……如果一定要说有差别,我到感觉是时代的差别,至少现在我们过年已经不如我小时候那么丰富了。

   【angel红茶】就是就是,我也是南方的,我们这儿的春节也很传统的。现在我们这儿还保存着逛庙会呢,有的地方还去拜妈祖呢。

   【没落的骑士】是啊!但在几十年后的人们可能又会怀念一家人看春节晚会的情景,呵呵!

  【网友嘉宾:李禾】可能与南方历史较北方短有关,外来文化影响也不可忽视。但在南方春节并没有成为一单纯假期,大家还是很重视,吃年夜饭,拜年等等,非常隆重。

   【树树梧桐】今晚的嘉宾都是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能否请你们每一个人都说说自己最想过的春节是什么样的?谢谢

   【特邀嘉宾:陈泳超】像我小时候那样的,冬至节吃胡葱烧豆腐,除夕祭祖喝黄酒,尽情地放爆竹……

   【特邀嘉宾:苑利】在家里吃年夜饭,逛庙会,放爆竹,当然,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喜欢做DJ】在现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那些习俗是不是一种迷信?

   【特邀嘉宾:苑利】与其把它说成迷信,不如把它说成俗信更加科学。习俗是个容器,它的内涵是由不同时代人加以填充的,你不把它理解成迷信,它还是迷信吗?比如说:我们建造人民大会堂要奠基,在历史上是绝大的迷信,但是现在还有谁把它理解成为迷信呢?

  【没落的骑士】很多的民俗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不知陈老师对此有何看法,这种历史的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否对时代的发展有着影响?

  【特邀嘉宾:陈泳超】“迷信”这个词价值判断的意识太浓了,已经带有贬义了,我认为不可取,现在一般叫“俗信”,只要与人无害,信不信都是个人自愿了。

  【猫咪mm】这个词用的好,又学到了一个好东西。“俗信”,真好,有时我也不喜欢把什么习俗都说成是迷信。

  【特邀嘉宾:陈泳超】你是在说春节吗?如果是,我觉得差不多吧,还有个人的祈福避祸的因素。

  【特邀嘉宾:苑利】我觉得很有可能,这是因为它满足了某些商人发财的欲望,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们的心理需求。现在是多元社会,人们的选择肯定是多元的。

  【没落的骑士】<<歌谣周刊 designtimesp=32437>>发刊词中提到"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中国是很重要的事业之一"。它有何重要呢?请专家谈谈。

  【特邀嘉宾:陈泳超】“没落骑士”提的问题很专业,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民俗是大多数民众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它凝聚着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各种感情。所以,要想深入的了解中国民众,民俗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它常常与我们比较熟悉的所谓主流文化大不相同,我们有时太被浮在表面的所谓文化遮蔽了,看不到更广泛的、更有传统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希望以后还能与“没落的骑士”和其他网友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探讨。

  【没落的骑士】这种宿根在面临着许多的民俗的消失的同时,你们更多该以何应对呢。谢谢你们的回答。

  【网友嘉宾:欣玉】请允许我们发表一点看法。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保护,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来说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特邀嘉宾:苑利】准确的说,不是《歌谣周刊》发刊词对民俗很重要,而是对民俗学研究很重要。因为这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的第一篇宣言书,它不但提出了要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民俗,而且也提出了从科学角度即从民俗学的角度去关照民俗现象,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新潮的想法。

  【吹皱春水】谈一谈怎样丰富农民过春节的文化生活吧!我们这里喝完了酒就赌博,也没有什么好的休闲方式。不妨成立个京剧,吕剧班子什么的给老年人,年轻人来个舞蹈培训或者健身指导什么的也好,那些器材也不是很贵。还有啊,就是我们镇文化活动中心根本就利用不起来,动辄就请些不入流的歌舞团去演出,我们根本都不去看。

  【SJ_110110】我们那儿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大街小巷都在打麻将,一到春节更是小孩子也会上阵,完全一个“麻将”文化。好像除了麻将就不知春节该怎么过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2)

上一条: ·从“禁鞭”说起:春节仪式的文化底蕴
下一条: ·春节文化的扩展与延续——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春节民俗日历
·[李渊源]人民公社时期春节习俗变迁研究(1958—1983)·[李柯]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阈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张勃: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
·[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黄涛 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都永浩]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张祝平]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与依存逻辑·[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看陵护坟 历史延续2000多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