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邓启耀]湖的听者
——泸沽湖生态民俗与民间文学考察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18309
 

  2000年7月底,云南.宁范.永宁.温泉瓦拉片村

  有关神山、神树和风水林的信仰,直到现在还发挥着保护生态的作用。在沪沽湖另一头的温泉乡,15岁的尼玛次尔约我到村后一座叫“札甫子”的神山看风景。尼玛带我从他家楼后的梯子跳到山坡上,从两棵大柏树的浓荫下走过时,尼玛说,这是他爷爷的爷爷种的,树有灵气,鸟都喜欢在上面歇。要祭祀或过年,村里的人就要来采柏枝,拿去神台上插,所以大家都很敬这两棵树。半坡上,面对狮子山和泸沽湖的地方,有一处祭山神的地方。祭坛前放有几个酒碗和酒瓶,四周挂满风马旗。村里人平时在这里祭山神,转山节时,年轻人去转狮子山,老人就来这里祭拜。祭山神时要封山,任何人不许砍一枝一岔。据宋老师说,过去摩梭人中还有一种木片契约,放在公共祭山神的地方。一村几十家人,每家在上面刻一道口子,每天轮一家。这家人一大早就得来祭山神,同时负责看山,不让别人来砍树。

  在一个山脊上我看见有条壕沟,觉得很奇怪,谁会在这座山上动土呢?尼玛告诉我,这里有金矿。有个老板,用仪器探出这地方埋着金子,雇了民工来这里挖洞。衬里人知道了,强烈反对,说这是神山,决不许动的。大家一齐上山,把这伙人撵走了。旁边还有座叫“则米子”的山,也是神山,能出温泉,半山有洞,挂着一些风马旗。传说山肚子里藏着金马。这山更挖不得,谁敢拿那金马,全家都得死。

  2000年7月,泸沽湖东岸(四川.盐源.泸沽湖镇左所木夸村)

  我把与喇应祥老人的谈话和大家交流了,我觉得我遇到了一位睿智的老人,他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东西。宋老师的研究生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们打着手电,再次到老人的家里做客。

  老人的家也是传统的木楞房四合院,家里每间屋都装了很亮的电灯,屋子也收拾得相当干净。作为舅舅,他端坐在上,慢慢喝着外甥女献上的酥油茶。我们自然沾光,每人得了一碗。

  聊了一会,话头还是回到沪沽湖的生态问题上。我说:“看来,在保护生态方面,传统民族文化还是有影响力的。不知道年轻人是不是也这样看?我的意思是说,是不是恢复了传统就可以解决问题?事实上有些东西是恢复不了的,比如您说的土司制度;有些道理也不是借鬼神之力便能让人信服的,现在的年轻人就多半不信这些。所以,除了借助神力,有没有可能借助人力或怎样借助人力;或者说,传统民族文化,怎样和现代文化、现代生态及现代经济结合并协调发展?”

  喇应样老人回答:“你问得很实在。世界千变万化。再过几十年,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还会不会保留,我也说不准,可能真是‘最后的’了。以前想禁掉它,包括走婚,禁不掉;现在又想保持它,靠它促进旅游发展经济。最终能否实现,不敢说。经济发展后文化会怎么样,不是谁可以说了算的。“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就是民族文化的根根不会变。一是信仰不会变,二是从生到死的习俗不会变。像定庚树一样,母亲怀了儿,要请喇嘛选棵树,从此儿的命运就和这棵树联在一起。活着.你要对得起这树这山这水;老了,并不离开母亲家,儿女或侄儿侄女会赡养送终;死了,尸骨交给木柴点燃的火,灵魂交给宗教。只要在泸沽湖,你就和这方水土分不开,和伴你生长的这种文化传统分不开。”

  我说:“摩梭文化也是处在历史中的文化。在土司时代,由于山林极端私有化,加上政教合一的力量。山林确是没人敢动;解放后几次运动,砸烂私有制,也砸烂传统,一切都变成‘大家’的了,都放在大锅里搅,又没立好规矩,不断乱套,山林毁灭很快;现在考虑国情人性,土地山林承包,相对私有,就爱惜得多,加上要搞旅游,风光好不好,成为重要的资本,于是生态再度被重视。看来,摩梭文化有没有可能在现代继续发挥作用,除了精神的因素,还有利益的因素也起着决定的作用。也就是说,传统的形成及生态的状况,既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相关,更与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经济利益相关。”

  老人说:“是这样。如果大家明白自己的利益在哪里,就不会乱来。过去说是“公家的’。 ‘公家’是谁?老百姓只看得见一些陌生人,一山一山砍光,一车一车拉走,也不说个明白。好嘛.公家就是大家,那就‘大家拿’嘛。林业部门和地方争着砍,政府和老百姓争着砍,你林子再多.耐得住这样的砍?:所以有现在的全面禁伐,谁也不许砍。

  “不让砍树,钱哪里来?一种是换做法,比如搞旅游,落水那边很见效的,很多人家都发了;还有一种是换吃法,过去是砍树吃木头财政,现在要改为种树吃木头财政。要赶紧在泸沽湖周边搞好荒山绿化,种一些耐干的、速生的草和树,先堵住水土流失。有青山绿水,加上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就有了搞旅游的资本。有些树种是很好的,如青刺果树,它不怕干旱,能长二三米高,果子的油可以吃,还可以做药和化妆品。当然,这要承包制才行。种树收效不那么快,要有稳定和发展的足够时间。

  “过去,是土司说什么,大家听什么;后来,是领导说什么,大家听什么;现在,是老板说什么,大家听什么。这都不好。老百姓没直接参与,凡事说不上话,他就不关心。所以,要管好生态,一定要老百姓参与管理。像村民自治一样,组织一个班子,民间性的,但有权威的。每个村,最好每户人家,都有代表参与。共同立法(乡规民约),共同遵守。共同监督,共同受益。”

  注释:①拉木·嘎吐萨、光翟(邓启耀):《聆听泸沽湖》,《山茶·自然与人》,1997年第一期。

 

  (本文的调查和写作,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资助;刊于《民俗学刊》第二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锡诚]勒布采风手记
下一条: ·[袁学俊]石家庄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