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安德明]2011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08 | 点击数:24796
 

  本年度值得一提的另外一项个案研究成果,是施爱东在《民族艺术》杂志连续发表的有关龙的研究的系列论文:《哀旗不幸,怒旗不争:大清龙旗50年》、《龙的政治:从通天坐骑到皇家奴役》、《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和《龙与图腾的耦合:学术救亡的知识生产》。[61]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龙旗在清末成为标志国家的旗号的过程以及中国人因不同政治立场而持有的不同龙旗观、龙从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奇助手转换为帝王垄断的象征符号的历史、中国龙在16-18世纪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出于学术救亡目的而把龙与图腾概念相糅合、生产出想象性的“龙图腾”的事实,做了细致梳理。文章不仅为今天更加全面地认识有关龙文化的历史提供了许多新鲜有趣的资料和特殊的视角,其中许多观点,也颇有独到之处。例如,作者指出,“龙纹沟通天地的神权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帝王与公侯以及下官百姓三者之间垄断与反垄断的争夺焦点……龙在帝王家族的地位是尴尬的,一方面是亲密可靠的祥瑞宠物,一方面是任劳任怨的全能奴役。龙从来就只是帝王宠幸的工具和奴仆,而不是崇拜对象。”[62]“在16-18世纪欧洲人笔下,龙就是中华帝国的皇帝纹章、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龙形象的美丑变异,只是帝国荣衰的晴雨表,国强龙美,国弱龙丑,与龙被译作Dragon或是Long没有关系。”[63]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有关中国龙文化的研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者综合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及考据等方法,积极参与重要文化事象的讨论——而不是拘泥于学科内部传统的体裁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黄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 刘锡诚:《为民间文学的生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文艺报》2001年12月8日;刘守华:《困境中挣扎的民间文学学科》,《文艺报》2002年1月19日。

  [3] 江帆:《困惑与忧虑:民间文艺学归属何处》,《中国艺术报》2011年6月20日。

  [4] 包括江帆的《困惑与忧虑:民间文艺学归属何处》、万建中的《民间文艺学百年寻踪》和高有鹏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价值》。

  [5] 参看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6] 江帆,万建中,高有鹏:《民间文艺学的身份辨析》,《中国艺术报》2011年6月20日。

  [7] 这些文章分别是:董晓萍的《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科规划中理性求变》、朝戈金的《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少数民族”维度》、高丙中的《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与学术对象》、热依拉•达吾提《新疆民族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陈岗龙《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与东方民间文学》、萧放《历史民俗学建设的意义、实践与规划》、万建中《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与出路》和黄涛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

  [8] 黄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9] 尽管1997年的“学科目录”中把民间文学作为研究方向,分别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俗学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之下,但大多数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往往只对归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中的民俗学产生认同,却较少在仍然属于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的古代文学或现当代文学中找到归属感。

  [10] 万建中:《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与出路》,《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1] 陈岗龙:《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与东方民间文学》,《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2] 董晓萍:《反思民俗学高等教育14 年》,《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3] 杨利慧:《主持人语》,《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4]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5]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6] 王杰文:《“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7] 彭牧:《从信仰到信: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8] 祝鹏程:《表演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9] [匈] 格雷戈里•纳吉著,巴莫曲布嫫译:《荷马诸问题》,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 王杰文:《“文本化”与“语境化”——<荷马诸问题>中的两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1] 王杰文:《从“类型”到“类型的互文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2] 徐鹏,尹虎彬:《从范式看芬兰民俗研究的现行走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3] 彭牧:《技术、民俗学与现代性的他者》,《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24] 张成福:《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及对母题索引的检讨》,《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25] 韩雷:《被遮蔽的民间文学批评——对民间文艺学六十年的反思》,《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26] 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学兰]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2-2005年)
下一条: ·[祝鹏程]2012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