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陈连山:作客中国新闻网解读春节文化
  作者:陈连山 中新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8 | 点击数:18828
 

  3、有人说,装神弄鬼的万圣节,在当下的很多大城市年轻一族中得到追捧,而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盂兰节却饱受冷落,仿佛就连鬼也是外国的鬼好!包括情人节,我们也有自己的“七夕”,但是好像还是西方节日更受年轻人追捧一些,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万圣节现在已经成为娱乐节日,年轻人喜欢可以理解。

  4、有人说进入中国的洋节很多已经被本土化了,是中国人的新民俗。您认同这种说法么?

  答:我认为只是年轻人的时尚。或者个别社会群体(如基督徒过圣诞)。还没有得到社会共同认同。

  5、说到新民俗,有人认为“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一共创下3项世界之最,已经是中国人的新民俗了,您认为是这样么?您本人每年看春晚么?

  答:“春晚”要算民俗,很勉强。

  大家都在看,我也每年看。好象不看还不行。似乎就是民俗了。但是,这种“民俗”只是看,而且不是现场看,是在电视上看。没有互动,没有现场参与。这种“民俗”距离民众实际生活太远。大家之所以非看不可,那是因为节目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很高。不是因为它跟我们的春节仪式密不可分。

  6、那短信拜年、网络拜年,订年夜饭等等,这些算不算新民俗?如何去定义“新民俗”呢?

  答:我认为都算。因为其实际内容跟传统拜年一脉相承,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我认为这种拜年的效果很差,大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方法——距离太远,或者关系不是很深的人之间用。它们取代不了正式的拜年。

  订年夜饭是创新。

  第五部分:其他

  1、有报道称,当今世界,外国人对过春节的热情,已经超过了中国人过洋节的热情,春节,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民俗节日。春节,不仅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狂欢节”,也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盛会。中国新年已经逐渐走出华人圈子,走向世界。

  答:这报道太夸张了。欧美洋人过春节是看热闹。就象我们汉族人旅游时候去看少数民族节日一样。

  2、据报道,韩国人也非常重视农历春节。他们的春节习俗和中国有何不同呢?

  答:中国节日文化主要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我在韩国体验过春节,这是韩国最大节日、全民放假三天。跟我们很相似,但是也有区别。他们还叫“元日”,部分人贴春联(白色)。祭祖、拜年。吃年糕——那个打糕活动很热闹,但是中国广东农村目前也保存着这种活动。游戏娱乐——跳跷跷板,投壶,掷四

  3、作家张抗抗认为,近年来,春节“红包”已变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新魔术,为变相贿赂、钱权交易提供了貌似正当的理由。春节的物质化和庸俗化,是春节文化品位下降的主要根源。您怎么春节“发红包”这种习俗的演变?

  答:春节发红包是商家对员工采用的物质刺激手段。张所说的“红包”其实应该叫“压岁钱”。是长辈给前来拜年的晚辈的赏赐,传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

  而作为“变相贿赂”的红包都是下级给上级。如果说这是压岁钱的演变,难道上级给你拜年了?难道你是上级的长辈吗?牛头不对马嘴,完全不合逻辑嘛。

  有些家伙水平高一些,明明是贿赂,却说是给上级的子女。可是,有长辈跑到晚辈家里去接受人家拜年的吗?

  贿赂就是贿赂,用什么办法也无法改变贿赂的本质。它跟春节无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万鹏 张士闪:热爱生活能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
下一条: ·王蒙:中国历法不比公历低一头 春节用不着申遗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