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陈春声]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
——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
  作者:陈春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5 | 点击数:39287
 

  仍以樟林天后宫的故事为例,如前文所述,我们可以把社区发展不同阶段建立的四个天后宫的传说,视为人们对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但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这类“集体记忆”在社区内部不同的人群之中有很大的差别。有关“灵感宫”、“暗芒宫”的传说,只有退休教师等对地方文史有兴趣的本地文人才系统了解,一般百姓大多更有兴趣的是“亥爷”的故事;对于海外华侨和社区外面的研究者来说,樟林的标志就是“新围天后宫”,可是樟林当地人,不管是文人还是一般百姓,似乎对“新围天后宫”的活动比较缺乏兴趣,有关这个庙宇的灵验故事,是因为陈达教授的记录才为我们所知。这种现象所反映的,实际上不同人群对社区历史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认为,上节对庙宇的传说的解读,实际上是对不同的人有关社区历史的“集体意识”的了解,这是一种“理解之理解”。研究者笔下所谓“乡村社会”的“集体意识”,常常是这样因为研究的问题而被整合出来的。

  社区内部存在阶级分化的事实,已经被无数的研究者所关注。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社区内部也可能有大量的“外来人”,特别是在樟林这样的商业性社区。如前所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樟林港贸易达到其全盛时期,从樟林港出发的商船北上上海、天津,南下广州、琼州,以至日本、琉球和东南亚各国,而在韩江干流和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网中行驶的各种内河船只更使樟林成为一个繁盛的转口贸易据点。当时在樟林港从事贸易活动的是著名的“红头船”(当地人也叫“洋船”)。1971年和1972年,在樟林附近的河滩出土了两艘清代红头船,其中一艘还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字样[42]。光绪年间写成的民间唱本《樟林游火帝歌》中,有一些关于樟林港贸易繁盛时期洋船商人和“红头船”的内容:

  此是闲文唱不完,唱出人物恁知端:男女约有五十万,金顶色顶数十员。

  举贡生员甚是多,尚书达士亦莫无,积祖富贵也不少,发有洋船数十号。

  姓陈发只恩隆城,一号痒发更才能,姓杨一号叫和裕,姓洪万昌愈更兴。

  姓许有只美芝公,发有三号更威风,一号叫做万和发,二号叫做万合隆,

  三号叫做万合成。瓜册合爷更才情,一号洋行叫福顺,一号玉顺走太升。

  随着“洋船”贸易的发展,商人、船主以及其他与商业活动有关的各色人等云集樟林(这些从外地来移居樟林的洋船商人被称为“外埠主”),并在港口周围建立了大批货栈(即“洋船栈”)。早期的“洋船栈”主要集中于“八街”之一的仙桥街。 “洋船栈”中最著名的是蔡厝内的“藏资楼”。楼主蔡彦本为澄海县程洋岗乡人,其父辈已经营洋船业,发迹后全家移居樟林,其商号名为“蔡万盛”。他于乾隆年间建“藏资楼”。该楼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为栈房,少数房间做住房,并附属有书斋“梅园”[43]。

  乾隆末年至嘉庆初o,洋船商人林咸惠(林五)等在樟林港口南岸、与樟林乡隔河相望的地方,建立一个新的名为“新兴街”的货栈区。据林氏《达祖祠谱牒》记载和林氏后人追忆,林氏是从澄海县南沙乡迁来樟林居住的,林咸惠曾为其父林万达“捐封赠”为“朝议大夫”[44],并于嘉庆七年(1802年)在新兴街南面建设规制宏大的三座私宅兼林万达祠堂“朝议第”(即当地人所称之“内祠”)。据称,林咸惠与很受乾隆、嘉庆二位皇帝赏识的当朝大臣蔡新之子亦为拜盟兄弟。 “新兴街”全长180多米,整个街区由54间货栈组成,每以货栈均为两层建筑,宽5米,长16-21米不等,临港的货栈都有独立的小码头,便于货物装卸[45]。林家的商号为“振发行”,最盛时拥有“万昌”、“万盛”、“万隆”三艘红头船[46]。新兴街的出现标志着港口发展的新阶段,也反映了洋船商人势力的扩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人类学质疑“发展观”
下一条: ·[科大卫 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相关链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毕雪飞]冲绳久米岛天后宫田野调研报告
·[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杨嘉欣]从“一湾一井”到“自来水入户”: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用水方式变迁现象探析·[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李西香]旱池:乡村社会的标志性文化与乡村秩序构建·[张兴宇]乡村公共信仰礼俗中的分合传统与自治实践
·[王京]在实际调研中认知民俗学的实践意义·[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
·[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