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19773
 

  第三,表现在民间小戏风格方面的特点。和小戏的题材、语言的特点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喜剧风格。尽管在旧社会现实生活中过着极为困苦的日子,普遍有着悲惨的遭遇;尽管在小戏中也深刻反映了这些悲剧的内容,但是小戏表现出来的诙谐、幽默和讽刺的喜剧异常鲜明,成为民间小戏的突出特色。即使是悲剧的内容,往往也用喜剧手法作某些处理,使悲剧也显得健康有力。本来在小戏语言的生动活泼的表演当中已经含蕴了许多幽默成分;但是,从小戏的人物和情节方面表现出的幽默则更为主要。小戏的许多情节都安排得很巧妙。前面提到的山东柳腔《寻工夫》的情节就是如此。这个小戏用天亮前和天亮后作为剧情发展的两阶段,天亮以前地主婆摸黑雇了短工刘喜儿,使刘喜儿在剧情发展中相信了地主婆的花言巧语,等剧情进入天亮以后,刘喜儿认出了这个以前虐待过他的地主婆,矛盾变得激化起来,刘喜儿把地主婆的花言巧语一一揭穿。在长工与前雇主的巧遇这一情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纠葛构成了讽刺可笑的情景。在楚剧《葛麻》里用智慧捉弄财主的每一个细节中,秧歌剧《当皮箱》中用巧计惩治富豪的每一个场面里,都充满了劳动人民独具的那种幽默特色。在《卖婆记》里,把娶媳妇同卖婆婆两桩事安排在一起,构成了可笑的场面。在这笑声中充满了对被欺辱的善良人的同情和对狡猾阴险的坏人的憎恨。同时,小戏中的人物也常常以幽默为表现性格的特色。应当注意,民间小戏中的各种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丑”角的特点。无论是小生、小旦;还是老生、老旦,在小戏中常常有引人发笑的表情动作,有诙谐有趣的唱和白。平民百姓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健康情趣就这样深深渗透在角色的表演艺术之中。

  第四,表现在民间小戏唱腔曲调方面的特点。小戏的唱腔与“大戏”不同,它的曲调唱腔始终保留有各地方民歌的特色。民间小戏在不同程度上与当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从民歌直接吸取来的。例如,黄梅戏的唱腔曲调多是当地“采茶调”而来,同时也受到当地“樵歌”、“渔歌”的种种影响。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花”一段,的笃戏《卖青炭》中的“三翻十二郎”对唱等等,实际上就是小戏中相对独立表演的民歌插曲。内蒙古二人台许多腔调都是从内蒙地区蒙、汉民歌及晋西北汉族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些戏直接用内蒙民歌“爬山调”演唱,同时还吸取了汉族民歌“丝弦调”及蒙古民歌“三百六十只黄羊”、“白菜花”等曲调,在蒙汉杂居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演唱特点,为当地人民所喜爱。民间小戏的演唱,常常采用民歌上下句连缀式的对唱、接唱形式。如黄梅戏《夫妻观灯》,福建高甲戏的《桃花搭渡》,泗州戏《拾棉花》,二人台《打秋千》、《打樱桃》都有长段的接唱、对唱的表演,唱起来活泼不单调,配合舞蹈步伐更加节奏鲜明,增强戏剧的表演效果。唱词中的押韵多半随着各地方语音的不同大体合辄。随唱腔的曲折宛转,民间小戏多有自己的衬腔、垫字,使演唱更加动听,有特殊的“味道”。

  第五,表现在民间小戏表演方面的特点。小戏表演的细致、逼真程度往往是惊人的。这是小戏演员不脱离群众、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在舞台上小戏所表演的劳动动作或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总是给人以生活实感。如表演缝补、绣花、做鞋时使用针线的动作,往往能把全过程艺术地再现出来,甚至连针扎了手指的细节都表演到了令观众觉疼的程度。又如打水、纺线、梳头的动作都是如此。它们的逼真表演往往能做到哭如真哭的境地,不象“大戏”中的哭是拭泪的象征动作。小戏表演的另一方面,是它们的舞蹈步伐。民间小戏绝大部分是歌舞剧,它们的基本步伐往往大同小异。一般说来,小戏是在民间舞蹈步伐基础上形成的。它们表演的推磨、推车、荡船、扑蝶、过桥等动作也是从“扮故事”的秧歌动作中吸取的。它们不同于“大戏”中的武功技巧的开打表演。小戏表演步伐的最常见的形式是在秧歌戏的“扭”的表演上加工演化成的。往往这种步伐是由慢而紧,逐渐加快,唱做配合,使观众为之吸引而聚精会神。小戏表演技巧往往还表现在使用小道具上。这是小戏为了扩大表演效果逐渐形成的表演特点。如东北二人转的耍扇子、扔手绢都有很多难度大的表演技巧。内蒙二人台的打“霸王鞭”也有上、中、下三路套数的打法,使身段和舞姿多样化,增强了戏剧效果。

  第六,表现在民间小戏演出活动方面的特点。小戏演出从一开始就带来了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单纯。当然,往往因此也出现简单、粗糙或简陋的缺点。但是,这种特点显然是为群众苦难朴素的生活所决定的。小戏的舞台在很长历史时期里是简陋不堪的,但是它却能很有效地演出。这种性质的舞台一般被称做“草台”、“野台子”、“地滩戏”,还有更形象的称呼是“靠山吼”、“牵草索”等等。小戏舞台上的大道具也极简单,有的甚至连桌椅都不用。演员的化妆也是一律从简,一般男角的面部不化妆,丑角也略点白色而已。服装也很普通,原来很少“大戏”中那种华丽穿戴;直到近些年来,小戏流入城市受到“大戏”演出的种种影响,才在化妆、道具、服装等方面向“大戏”靠拢。小戏伴奏的音乐也较单纯,除有极少的民间簧管(唢呐、笛、笙、管)、丝弦(二胡、板胡、三弦、四胡、月琴、琵琶、扬琴等)乐器以外,还配有音响效果很强的打击乐器(鼓、锣、钹、梆子、竹板等)。

  从以上六方面特点看来,小戏与“大戏”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许多不同点是异常醒目的。小戏的这些特点中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如语言、风格方面的突出优点),往往是“大戏”所不及;但是,也应当认识与小戏有着血缘关系的“大戏”,也有许多艺术特点往往是小戏很难赶得上的。小戏由于植根于底层生活,已成为人民群众最熟悉、最喜爱、最需要的艺术形式了。任何人用任何手段也扼制不了群众对民间小戏的喜闻乐见,“文革”时期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不例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小戏仍是百花园中盛开的丛丛山花,有待人民更好地培育和浇灌,使它开得更加鲜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乌丙安]中国戏曲古源辨
下一条: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