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6 | 点击数:21482
 
例2,荷坪踏桥游戏的迅速发展。荷坪踏桥原是某地一个以占卜一年丰欠吉凶为主题的巫术性的村庄游艺,规模和范围都很有限,而且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它首次在江陵端午祭中出现,受到欢迎。这种欢迎有力地激发了游戏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速了它的复苏与发展:摆脱原以农乐队为主的游艺,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游艺,并丰富和强化了“桥祭—槌战—石战—炬火戏—踏桥”等情节,质量节节提高。1985年,获全国民俗艺术竞赛文公部长官奖;2001年,获大统领奖;2003年,被指定为国家文物——市道文物—江原道第10号。这样,一个差不多被遗忘的地区民俗文化活动迅速提升为国家认可的文(物)化遗产,受到了有效的保护。
韩国政府的重视,还表现在官员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具有清醒的认识。本次“江陵端午祭——国际民俗观光节”中,亚细亚民俗学会韩国分会同时召开以“保护非(无形)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江陵地方官员都是祭奠活动中的执事者(各种场合的初献官),但他们还是拨冗亲临研讨会场,并恭候宴请大厅,发表词真意切的讲话,主动与大家沟通。他们大讲多元文化,大讲文化遗产与全球民众共享,大讲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热爱民族文化,对于“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事进行慎重而积极的呼吁。市长送给各位代表的礼物,即是制作成光盘的“江陵端午祭”活动的全况。为达到广泛宣传目的,重要宣传用品均备有韩文、日文、英文和中文说明;又在参观体验等场所安排足够的不同语言的支援者,给来宾以热情周到的帮助。考虑、安排之细致,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之程度。
当今举行端午祭的整个仪式(儒教与巫术)既继承古代政府与民众一体的社会习惯,又在现实中发生巨大变化,传达出领导层与被领导之间信仰共存的地区共同体安宁的形态。
4.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保障
“江陵端午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它并不是一项官办的活动,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至今还是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都会自觉参加。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民众的精神与心理,沟通着神与人、信仰与现实,既令古老的传统融入今日之生活,又使今日之生活汇通古老的传统,从而在古与今的交汇与碰撞中,推动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生生不息。相反,一个民俗事象,如果失去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失去了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它就一定会走向枯萎,甚至灭亡。
5.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有一个正确识别和对待的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学养、知识。在这里,那些富有责任感的学者,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江陵端午祭”的发现和传承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第一个发现并热心关注了这一祭祀活动。后来,他作为民俗学专家向政府提议,受到重视。196年,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从而使这一活动有了制度的保护,获得传承与创新。
现在,韩国每年的传统活动中,都有民俗学者的积极介入。例如,各博物馆所要展示的内容都会充分听取民俗学家的意见。本次会议期间,农业博物馆展厅即是由亚细亚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和原亚细亚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央大学金京南教授策划筹办的。“江陵端午祭博物馆”设立世界其他各国“端午节”的展版及实物,也是民俗学者的意见。各个体验场,可资体验的内容,既反映传统,又符合当代人们的心理需要,更是民俗学者智慧的结晶。这种学术的参与,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积极健康的发展。
6.守住传统之“根”,积极发现、开拓新的生长点,是传统有效传承关键
凡能延续至今的任何一个传统,必定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因此,要使传统有效传承,一要识别与守持其“根”,二要不断发现与开拓新生长点,二者缺一不可。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经验,正在于紧紧抓住了这两项关节点。
江陵端午祭的“根”,是贯注着该地区民众的共同信仰的那些基本的祭祀礼仪。在江陵人的心目中,这项祭祀的灵魂和生命就藏在这些“礼仪”之中。为此,不管环境与时代发生何种变化,他们均虔诚严格地按照原来的程序进行。这种认识与守持,有力地维护和传递着祭祀原始生命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主动从现实吸取滋养,开拓新机,与时俱进。如端午的集市使他们发现“江陵人的共同体礼仪”,加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活动的神圣性给参与者带来投入的自豪感;活动的丰富,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的加入让江陵市民充满荣誉感。可见他们很善于把所发现的生长点一一打开,为有效嫁接引进相关的内容搭建通途。这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就转变为生动的现实。这应该是一项很重要的启示。
7.一个令人深省的话题
面对“荷坪踏桥游戏”由濒临灭亡而走向复苏与发展的事实,韩国民俗学者展开认真地反思。他们认为,值得吸取的教训是:过去许多无形文化消失在无所需求中,如有符合现代需要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们得到复苏和重生,让现代人去体验其真实面貌;探讨文化有否继承的价值固然重要,但不可忽略继承文化的意志——“我们无法强求子孙无条件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生活,但应该让他们体验过去,并给予(甘心)继承的机会。” 
我以为,这样的见解很具警示意义。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一个民族继承无形文化遗产的“意志”问题?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剥夺子孙们亲自体验和继承无形文化的权利?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让那些濒临灭顶而又尚有生机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获得重生”的意识?……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下一条: ·[刘晓峰]谁是“人间国宝”?
   相关链接
·[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赵振坤]韩国民俗学对“民”与“俗”的研究·[徐娅玲]韩国民俗符号中的“女神性”
·[郑文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开发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韩国河回村为例·[庞建春]山神传说与地方社会
·朝韩申遗合并,传统摔跤希日木列入非遗名录·[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张晖]韩国蛇郎故事的叙事结构分析·迄今已有175个国家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即将在韩国济州岛召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增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韩国将承办下一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常会·韩国“申遗事件”中的谣传与误解
·[王晓涛]责任分担:作为“文化事件”的韩国申遗·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民族的清雅之音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专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经验与挑战:以韩国为视点·[何新]端午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