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潘木岚]广西龙州“天琴”源流初探
  作者:潘木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4 | 点击数:13592
 
 
今天的龙州没有看到这种女巫舞,是因为龙州的“叮”保留傣人遗风仍为神圣法器而非娱乐之物的缘故吗?那其他地方的女巫舞背后所依附的宗教文化又是怎样一种风貌呢?已知防城的“天舞”(见编号为A的引文)即为女巫舞,那么“跳天”为何会用上“叮”呢?壮人与傣人的文化交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
三地“叮”弹唱的唱词如为壮语,为何均不为人所识解?有云所念为安南之音(注:见编号为C、D的引文),或越南字喃,是否属实?
“叮”作为中越边境特有的拨弦乐器,有何独特的文化内涵?
与“叮”配合的脚摇“铜环串”与手摇“铜环串”之间存在何种仪式及文化上的深刻内涵?
了解“叮”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变迁的理解,加深对其中所蕴涵的更深层面的人文精神的理解,让我们能够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去认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防城县志编委会.防城县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518.
[2]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箐.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漓江出版社,1989.261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南宁地区文联,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广西民俗学会.壮族风情录[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269.
[5]刘锡蕃.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82.
[6]宁明县志编纂委员会.宁明县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679.
[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41.
[8]凭祥市志编纂委员会.凭祥市志[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485.
[9]黄誉.龙州纪略[M].1803.25.
[10]黄誉.龙州纪略[M].1803.56.
[11]龙津县志[M].1946.154.
[12]龙津县志[M].1946.169.
[1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31.
[1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36,37.
[15]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8.
[1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18.
[1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30.
[18]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71.
[19]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A].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C].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33.
[2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93.
(本文原载《中国音乐》2005年02期,第76~79,115页,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
下一条: ·[汤夺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关链接
·[金书妍]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梁碧容]浅析龙州县天琴文化建构
·[陆慧玲]广西壮族天琴现代唱词浅析·[潘秀波]黑色的锦鱼——访壮族布傣群落天琴姑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