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阿进录]“牡丹”:一个“花儿”经典意象的文化分析
  作者:阿进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3 | 点击数:21971
 
⑧牡丹有红、白、紫、蓝、黑等多种颜色,但从过去到今天,红色的牡丹始终是最名贵的,白牡丹象征着美丽而又聪明的姑娘。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256.
⑨在纳西族中也有这样一首情歌,“东海里上来的明月亮,落在那西湖的岸上;阿哥是孔雀在空中旋,小妹是才开的牡丹。”这与此首花儿是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绝非偶然。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0:107-108.
⑩“双凤穿花”暗喻夫妇间的两性行为。在中国西北,凤凰至今象征着爱人,牡丹则代表被爱者。有一幅画,画有三只凤凰背着儿童,儿童手中拿着花瓶,花瓶里装着牡丹和其他的花,就是这样的含义。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11.
(11)自南北朝以来,为牡丹撰记、志谱者不乏其人,著名的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道源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等,其中最详尽的是薛凤翔的《牡丹史》。古代文学作品以牡丹为题材的诗文很多,尤其以牡丹为背景的《牡丹亭》更是绝世佳作。薛凤翔.牡丹史·前言[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2.
(12)陕北洛川地区的婚俗中制作一种食物——混沌面花,它是两个卷曲纹相合的圆体,上边捏塑“鱼戏莲”、“凤凰戏牡丹”等题材。在民间婚礼上,两个卷曲代表两条鱼的相合,这就是合卺,捏塑的“鱼戏莲”、“凤凰戏牡丹”等题材都是男女调情、相合的隐语。靳之林.瓜瓞绵绵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13)《太真外传》:“开元禁中种木芍药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天宝遗事》:“明皇与妃子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帝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犹能醒酒。”以上所谓木芍药就是指牡丹。“然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独不言牡丹本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古亦无闻,至唐始著。”(《通志·昆虫草木略》。从中我们也看到,木芍药即牡丹至唐代依然以香艳著名。薛凤翔.牡丹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90-91.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传[M].商务印书馆,1982:34.
[2]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3]顾颉刚.起兴[A]//古史辨[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74.675.676.
[4][5]李文实.“花儿”与诗经·国风[A]//花儿少年论集[C].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印,1982:399.
[6]赵宗福.花儿通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4.
[7]闻一多.说鱼[A]//闻一多全集[C].三联书店,1982:151—197.
[8]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1.
[9]陈世骧.陈世骧文存[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56—157.
[10]怀特.象征[A]//庄锡昌 主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1.
[11][12]弗莱.批评的剖析[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5.471
[13]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中华书局,2004:40.
[1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20.
[15]A·雷阿-古鲁安.艺术的起源[A]//西方艺术文化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70.
[16]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弗雷泽.金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8]江绍原.江绍原民俗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45-146.
[19][25]埃利希·诺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东方出版社,1998:31-32.273.337.
[20]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15-116.
[21]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9:552.
[22]刘达临,胡宏霞.云雨阴阳:中国性文化象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57.
[23]叶舒宪.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30.
[24]武宇林.论花儿中的对喻程式化修辞手法[J].西北师大学报,2002,(6).
[26]王文斌.赤裸的呐喊—性爱崇拜之透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11.
[27]陈醉.裸体艺术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36.
[28]柯杨.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106.
[29]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30]朱仲禄.爱情花儿[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31]朱仲禄.青海群众艺术[J].1980,(1-2).
[32]罗耀南.花儿词话[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306.
[33][34]薛凤翔.牡丹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
[35]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45.
[3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64.
[37]隋树森.全元散曲[M].中华书局,1964:180.
[38]王实甫.西厢记[A]//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25.
[39]汤显祖.牡丹亭[A]//郭汉城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459.
[40]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86:163.
[41]墨子.墨子[A]//诸子集成[C].上海书店,1986:14.
(本文原载《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7年4期,第142~14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
下一条: ·[黄光成]传统禁忌习俗与生育健康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甘德志]灵鹊传情·青耕兆喜
·[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李婷宜]葫芦与花篮:韩湘子宝卷中的“法宝”意象探赜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武振宇 赵瑞萱 刘新宇]山西祁县贾令村古建筑吉祥图案文化意象解读
·[米海萍]敦煌文献《韩朋赋》中的民俗文化意象·[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李柯]“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文化·[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徐赣丽]“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马克·本德尔]举证策略:以彝苗史诗民间物质文化和环境意象为例
·[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戚晓萍]苏平“花儿”音像制品年谱及其“花儿”社会影响管窥
·熊明:《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孙心乙]民间剪纸意象符号对文创设计的拓域引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