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石甜]口头传统[1]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与认同
——以三苗论坛的蚩尤传说为例
  作者:石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9 | 点击数:21840
 

  时间和空间的转变

  由于居住模式的限制,传统的口头歌手传唱口头传统诗歌时一般是在村舍或聚会场所(洛德,2004:19),也有固定或者预约的时间。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上,王爷、喇嘛、牧民每逢喜庆节日,都要请江格尔奇(歌手)到家里去唱,习惯上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开始听演唱,唱的要唱完一整章,听得也要从头到尾听完,因此常通宵达旦地进行。这种活动更多在民间,一般都是在冬日长夜的炉火旁边给牧民演唱(潜明兹,1996:42-43)。传统苗寨里,唱古歌的老人们时常是喝完酒,坐在火塘边,吟诵起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萧梅,2001:217)。

  网络空间的口头诗歌脱离了时间的限制,任何网友只要选择一个网站,输入文字或视频资料,即可完成“说唱”过程,没有节假日的区别,也没有昼夜的约束。关于蚩尤的126个帖子的发帖时间并不相同,有白天所发,也有夜里贴出的,会员回复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白天回复的,也有半夜回复的。这一点与传统社会的“听众”的反应也不相同,而是呈现一种异步化特征。例如《 恢复蚩尤的历史地位》这个主题贴的发表时间是2009-10-14 23:11,会员“筠连五一”的回复时间是发表于 2009-10-15 02:36。从次日的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6点,不断有会员回帖,一方面表示“学习了。谢谢楼主。”(筠连五一,2009-10-15 02:36)“支持楼主的观点,学习并收藏了。”(琪琪乖乖,2009-10-15 08:21),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

  各位网友的评论,各有不同的见解。我的观点与原作者基本一致。我想补充一点的是,要恢复蚩尤的历史地位,路还很漫长,可能还要几代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独行客,发表于 2009-10-15 18:48)

  口头传统在传统社会里的盛行,伴随着族群迁徙而发展演变。冰岛的民间史诗《埃达》是九世纪迁徙的定居者将流传已久的北欧神话和英雄传奇带到了刚刚拓殖的处女地,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起来(佚名,2000:5)。唐初,一批吐蕃民迁入滇西北,成为今日的迪庆州的藏族,他们也带去了史诗《格萨尔》(潜明兹,1996:11)。就空间而言,由网站和网页所构建的网络空间,在为口头传统提供传播渠道时也是很分散的。但是网络空间有 “网际地理”的限制,视频资料一般是上传到优酷网或者土豆网等视频网站,再给出链接。在126个帖子中,有7个帖子提供了视频资料,其链接均来自于其他网站。

  传播学家伊尼斯在半个世纪前所写下的《帝国与传播》中认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2003:Ⅷ)他认为,口头传播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而书面传播是与空间交织在一起(2003:Ⅷ)。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同样有“书面文本”,同样也有“口头传说”这个过程,但确是时间和空间双重的扩展与延伸。

  信息量与视觉化的倾向

  洛德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每一次传唱,一个半职业的歌手可以获得至少30部口头诗歌的演唱篇目(洛德,2004:20)。在网络空间里的口头传说,具有更多的信息量,通常会有各种参考文献,以便于阅读者查找或论证相关信息。这一点在过去的口头表演中是无法做到的。

  许多网友在发帖的时候会附加一些图片和视频,以显得更有视觉效果。而网友在阅读帖子时也经常提出要求说,要是有图片就更好了。在网络世界里的口头传说,具有视觉化特征,这一点也是传统的口头诗学无法做到的,过去只能靠歌手的个人魅力和展演方式来激发听众的想象力,而现在使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观众更直接进入口头诗歌的世界。在以蚩尤为标题的7个图片贴中,除了两个个贴子与蚩尤传说无关,剩下五个贴子都以图片的方式“讲述”蚩尤的故事。以一个名为《类保尤(祭蚩尤)》的贴子为例,发帖人所贴出的图片是祭祀蚩尤的照片,而后在回复中,会员们探讨了祭祀时的技术环节,

  口中念念有词 : hout houd……;P (阳春之子发表于2008-2-21 22:11)

  对,要念祖宗三代的名字完。有些要念9代。(李xyaum 发表于 2008-2-21 22:13)

  “苗族人习惯再过年过节都先敬神龛祖宗,平时饭前夜不忘先祭祖,让祖先先吃,自己后用餐。(半山羊发表于 2008-2-21 23:33)

  在另外一个名为《传说中的蚩尤帽》的贴子里,发帖人“卯蚩芏”引用史学家范文澜的观点,贴出了滇北大花苗的帽子,并说明,这就是“传说中的蚩尤帽。”在其后的回帖中,发贴人进一步用图片对“蚩尤帽”进行讲解,“这种“蚩尤帽”原本是已婚女巫师或女媒人独享,后来大家都喜欢,现今大人小人都戴了。年轻女孩戴的有时没有九个圆圈。铜冠上的9朵铜花和边缘的81齿代表九黎部落和蚩尤的81个兄弟”(卯蚩芏,发表于 2009-4-29 08:36)。会员“鬼谷神算”贴出来自学术研究著作(参见王大有,2005)的蚩尤王冠复原图资料,更直观地、视觉地方式传递蚩尤传说的“信息”(鬼谷神算,发表于 2009-5-1 10:47)。这种 “口头传统”视觉化的效果可以以会员“龙王”的回复为证,他在回帖中说,“没有什么比实物更有说服力的了!!”(龙王,发表于 2009-5-16 11:43)。实际上,“图片”也仅仅只是一种信息载体,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物体”本身,但是在虚拟空间中,它可以构成某种程度的“真实”,或者说是原物体的“虚拟镜像”。

  对于这种把蚩尤传说视觉化的方式,会员们的反映是赞美和感叹,“古风犹存,颇有特色”(真情奉献),喜欢图文(小哥哥,发表于 2009-4-28 20:14),“这样美的装扮,以前只在电影电视里看见过,太美了,文字说明也很好哦,学习了。”(渊缘,发表于 2009-4-29 21:37),“文章很好,介绍苗族,脉络清楚,我很喜欢!”(山之子,发表于 2009-5-7 08:00)。还有会员表达希望,“帽子很好,我在婚前给女友预订了一顶,遗憾的是到结婚的那天,帽子还没寄到。我们阿卯口传:此帽子是蚩尤九黎的象征。”(zwk,发表于 2009-6-1 19:59)。

  在图片的视觉化、直观方式的基础上,从其他网站转贴视频类节目则使静态的信息更生动,更真实。一如传统生活中听老人们讲神话传说一样,听众们围成一圈陶醉在叙述之中。而在虚拟空间中,网友们的回复是,“哈哈先站个位置看看”(坤飞摄影,发表于 2009-6-19 14:03),还有,“坐下看”(潘文敏,发表于 2009-6-19 14:20)。这两个回复出自于一个名为《[视频]蚩尤传奇》的贴子,虽然回帖的人数不多,但是该贴被浏览过507次,浏览次数不少了。

  三苗论坛的七个与蚩尤传说相关的主题贴中,回贴数最多的是一个名为《蚩尤!我的祖先,我终于发现了你还在人间!》的贴子,有22个回帖。发帖人“龍氏一族”贴出了优酷的链接,并在其后的回帖中表示,“是苗人就要看!不要提出任何理由!我们是蚩尤的后裔!不是罚下子孙!我们不会失败!要知道“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这个道理”(发表于 2008-12-2 12:19)。在参与回帖的会员中,不少会员感到非常激动,“激动,很好的资料,要保存”(猛蚺央,发表于 2008-11-28 12:38),以及要收藏,“这资料难找啊,先收藏”(张荣斌,发表于 2008-11-28 12:45),有些会员已经看过这个视频节目了,“去年连续看了几遍。有不少收获。”(李xyaum,发表于 2010-1-7 23:52),“以前看过,讲述的还可以。再来慢慢地看一次,总是让人陷入悲剧历史的沉思之中。”(独行客,发表于 2010-1-9 20:28),“这个我恰好看过电视,几个专家算是草草走了过场--远没有文章写得深刻,毕竟文物考据不多,内容和话题主题却让人激动的”(anatman,发表于 2008-11-28 12:07),但是也有会员说,“看过了也要看。”(苗族风,发表于 2009-2-24 17:32)。在王宝将军去世后,会员们再一次回复了这个帖子,说,“王宝的去世,让人更加缅怀我们的先烈”(筠连五一,发表于 2011-1-8 18:55)。

  在看了之后,这些视觉信息有怎样的作用呢?口头传统本身是让不知道的族群成员们了解更多关于族群文化、集体记忆等方面的信息。即使是在互联网社区里,这些作用同样存在。一位侗族会员“平泉山”看完视频节目后说“探索,发现,原来地下埋藏了很多的历史”(发表于 2008-11-28 12:28),另外还有三位会员向发帖人表示感谢,“谢谢楼主上传,再次学习了。”(筠连五一,发表于 2008-11-28 13:33),“谢谢楼主分享!”(垢九,发表于 2008-11-28 13:37),“再次分享!”(川苗之子)。还有会员在回帖中流露出对传说故事的感慨以及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他说,“向祖先默哀3分钟,蚩尤万岁”(被遗忘的角落,发表于 2008-12-2 11:49)。

  另外一个贴子同样是转贴了中央电视台所制作的视频节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 探索发现 蚩尤传奇》,发帖人“caojoyou”帖出优酷的链接,以及简介:“为了揭开蚩尤的由来,以及蚩尤和炎黄联盟在涿鹿之野争霸,在涿鹿大地上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专家们带着这些历史谜团,经过20多年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因此,史学家们惊叹:千古文明开涿鹿!”,在12个回帖中,有人一边看一边感叹,“悲壮的祖宗”(苗族振业,发表于 2008-6-29 19:53),还有表示感谢并提出疑问,“谢谢上传!我没看到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的论述?”(垢九,发表于 2008-6-29 23:55)有更进一步的质疑,“塔寺村,下次去!感觉这些专家全凭传说和口述来说话啊,唉,还是没有下功夫去研究……” (anatman,发表于 2009-6-4 16:01),但是也有会员说,“蚩尤文化还需要大力拂尘,使其光芒绽放,提升苗族地位”(zwk,发表于 2009-10-24 10:52)。在回帖中,还有两位会员贴出蚩尤像的图片,其中一个会员所张贴的是湖南省花垣县所建的蚩尤像。这些图片的流动,在某些场景中是作为蚩尤存在的直观证据来证明蚩尤传说的确凿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三苗论坛 2011-5-11 13:5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前门传说:不是单纯的风物或名胜
下一条: ·[许钢伟]壮族《嘹歌》搜集整理及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