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杨成志:坚忍不拔之宏志 可步张骞通西域
  作者:记者 李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7 | 点击数:15646
 

  不逝的流星,燃烧到生命尽头

  晚年 一声叹息

  历史的回声里,野马、尘埃飘然而过。一代学人的跋涉中,命运才是最大的顽主。对比前半生学术上的纵横驰骋,杨成志远未料及,等待自己后半生的竟是沉闷与萧条。解放后,他被迫离开一线学术岗位,身后的背景骤然变得幽暗昏黄,但他从未放弃发出哪怕微暗的光。

  解放后不久,他在中大苦心建立起来的人类学系分崩离析,遭到解散。他的老上司傅斯年去了台湾,顾颉刚去了上海,好朋友钟敬文去了北京……1949年寒冬,杨成志也不得不北上,调到北京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飘萍。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前,他热忱不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图》初稿、《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简表》等前无古人的工作,他一手完成;他雄心未了,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团,访问广西苗、瑶、壮、侗聚居区,领导广东等地的少数民族识别,写出数百万字的调查报告;他壮志未酬,1956年在广西明江花山崖发现壁画,收集文物、采集壁画、举办展览,被尊为中国岩画发现与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1952年起,杨成志调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文物室主任。由中大的独栋别墅,迁到民大的一间居室,他毫无怨言。由于普通话不好,他在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名师集聚的民大,并太不受学生追捧;由于离群索居、学术支脉单薄,他也远没能像解放前与他齐名(时有人类学“南杨北吴”的说法)的吴文藻那样声名显赫。历史的回声中,甚至答案都没有,为什么他在中央民大没有高徒?为什么连在学界起步比他还晚的老友钟敬文都能扬名立万,而他却不能?

  紧接着十年浩劫,杨成志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民族学院和湖北沙洋民院干校劳动。即便文革结束,他也未能恢复“文物室主任”一职。此时的他已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他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民大民族博物馆不断荒败,他看着颐指气使的学院领导吵着要把博物馆搬到学生饭堂的闹剧,终于不再沉默,守着他生平最后的“学术领地” 民大民族博物馆,青筋突暴,不顾所有体面尊严,横卧于地,厉声狂呼:“谁要搬,就先从我身上踏过去!”

  他志于学的烛火,一直燃烧到生命尽头。从民大退休后的十余年里,他疾病缠身,深居简出,除了好友钟敬文等人的到访,几乎断绝了一切社会联系。女儿杨百荔的回忆里,他甚至疏于与晚辈交流,一个人终日摆弄着早年收集而来的少数民族文物,誓言要全面整理,要再去调查。他信任的人已不多,在他晚年最信任的几个人那里,才得以寻找到一些断简残篇:

  他曾向好友、民大教授石建中展示过一本“天书”,是他早年从西南苗族那里得来,保存着后来失传的古代苗语,他渴望申请经费破解“天书”,最后却无人响应;他也曾接受过石建中邀请,拖着病体,只身来到民大与年轻学生们座谈整整两个小时,激动地鼓励年轻学生要投身田野调查;他给时任中大人类学院院长黄淑娉去信,寄来早年从美国印第安部落搜集到的一些书,交给最有感情的中大资料室代为保存,却不料后来在人事调整中被保管员当旧书卖掉……

  直到他去世12年后的2003年,从他生前遗留的近两百篇著作中精选的部分文章,才在中山大学结集出版。人们才发现,当年埋头于偏僻田野考察的那个学人,随意信手拈来的文章都有灵光智慧:早在1934年,欧洲求学归来的他就热谏政府设立“广东省立博物院”,并草拟十万字“广东博物馆组织大纲”,然而听者藐藐;1943年,他在一篇深入剖析广东人民构成的文章中,精辟概括出广东文化“富于革命思想”、“独立创造精神”等特质……

  “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1991年5月30日晚,刚过完89岁生日不久的杨成志,起身行走不幸摔倒,无疾而终。在他死后,没人为他举办任何的追悼会或者是遗体告别仪式。直到十年后老伴去世,子女才把他们二老的骨灰安葬于深圳沙湾公墓,终于魂归故里。云天在望,落英无声,一代学人的命运,最终不过是油尽灯枯,蜡尽烛灭。

  (本文参考了《杨成志文集》、《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中国民族学史》等著作,并参考了张寿祺等人的回忆文章,特别感谢石建中、周大鸣、田晓岫等教授及杨成志后人的帮助。)

  总策划:杨兴锋 王春芙
  总监制:王培楠
  采访统筹:陈志 戴学东 梅志清
  编辑统筹:郎国华 李贺
  版式统筹:夏彩霞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网-南方日报 2011-01-26 08:4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树村:年画一生缘
下一条: ·[程巍]胡适与“层累造成”的文学革命史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