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作者:何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2 | 点击数:15844
 
关于阿卡人的早期历史,人们还不是很清楚。从他们所操的语言来看,与哈尼族一样,阿卡人说的也是藏缅语族的语言,而我国学者多认为,藏缅语民族均源自我国古代的氐羌族群。因此,阿卡人也应当是从这个族群中的一些群体演化而来的。
不管哈尼族与阿卡人是同一个民族的两支还是两个民族,既然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国也有嘎都人,而且,嘎都人又与哈尼族有关,或者说,他们在社会、宗教和语言方面与在中国被划为哈尼族而在国外被称为阿卡人的民族群体更近似,那么,我国的相关文献和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中应该会提到这个群体。查我国的古代文献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得知,在缅甸和老挝被称为“嘎都”的这个群体,在中国清代的文献中确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嘎都被译写为“卡惰”。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种人”条下说:“卡惰,元江有之。”“卡惰……喜歌舞……葬皆火化。”《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五六零《元江府·土司考》也有关于卡惰的记载。由于中国文献中提及“卡惰”时常常与“窝泥”、“和泥”、“斡泥”即哈尼族并列,所以,我国学者把“卡惰”算成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我国现代学者一般都把这个名称写为“卡多”。根据我国学者的调查,卡多人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墨江、景谷、思茅等县。[12]我国古代文献这提到的这个“卡惰”或者现代学者写成“卡多”的这个群体,应该就是国外资料中说的中国的嘎都人。
如果在中国被划为哈尼族中的一支的卡多人就是缅甸的嘎都人也就是《元史》和《马可波罗记行》中提到的建都人的后裔的话,那么,古代建都人在被元朝征服以后的历史去向就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由于他们是说藏缅语的民族,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被缅族、彝族等其他说藏缅语的民族同化了,只有一部分与哈尼族或阿卡人生活在一起的建都人的后裔没有被完全同化,至今还保留着他们祖先的称谓,只是被缅族发音为“嘎都”,[6](P28)而其他民族又讹为卡多。由于语言文化与同属于倮倮语支或彝语支的哈尼族或阿卡人相近,而且又与哈尼族或阿卡人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一些国家的学者(如中国的学者和施莱辛格提到的缅甸的一些学者)把他们看成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民族本来就是古代哈尼族诸多支系中的一支,元朝以后,曾经广泛分布在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一带的建都人大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只有少数人得以保留着他们古老的族称和习俗,但由于语言文化相似,后来就与他们的同胞支系一道被通称为哈尼族了。
我国学者关于哈尼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的论述,一般都是从藏缅语民族这个大族群的起源谈起,一直讲到后来分布在云南南部地区的“和蛮”及更后来的“和泥”、“窝泥”等等,从来也没有人把哈尼族的历史与一度广泛分布于滇西缅北一带的古代建都人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如果今天生活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的嘎都人以及生活在中国云南南部的卡惰人或卡多人都是古代建都人的后裔的话,那么,不管他们后来的历史走向是哪一种情况,我们在论述哈尼族的历史的时候,都应该把古代建都人的历史也看成是哈尼族的历史的一部分,或者至少要把哈尼族的历史与古代建都人的历史联系起来,也即从史书中提到“邛都”的时候开始,把“邛都”和后来的“建都”再到今天分布在缅甸和老挝的“嘎都”的历史,都写进哈尼族的历史中去。
关于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初步的看法。要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清楚,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来一起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平.建都人的兴衰——关于一个藏缅语古民族的历史考察[J].民族研究,2004,(1).
[2]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陈序经.藏缅古国初释[Z].自印本,165.
[4]G. H. Luce. Phases of Pre-Pagan Burma: Languages and Histor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5]Major C. M. Enriquez. Races of Burma[M]. Second edition, Delhi: Manager of Publications, 1933.
[6]John F. Embree and William L. Thomas. Ethnic Groups of Northern Southeast Asia[M]. Southeast Asia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New Heaven, 1950.
[7]Joachim Schliesinger. Ethnic Groups of Laos[C]. Vol. 4. Sino-Tibetan-Speaking Peoples",White Lotus Press, Thailand, 2003.
[8][缅]吴巴信(李孝骥译).缅甸的民族[J].东南亚1981(3).
[9]G. H. Luce. Note on the People of Burma in the 12[th]-13[th] Century A. D[J]. Journal of the Burma Research Society, Vol. XLII, PT. I, June 1959.
[10]方铁.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对云南边疆稳定的影响[A].李国强,方铁.中国边疆研究通报[C].二集·云南专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1]Civility and Savagery: Social Identity in Tai States[C]. edited by Andrew Turdon, Curzon Press, 2000, p.123.
[12]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3.
 
作者简介:何平(1956-),男,重庆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
(本文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49~5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
下一条: ·[吴志旭]比较视野下的蒙古族史诗与希腊史诗
   相关链接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修斌 崔金铭]琉球首里城龙柱朝向问题述论·[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刘晨]后土与社、地母之关系初探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薛俊丹] 南石山村仿古陶器生产与村落社会关系研究
·[石圆圆]都市新风土记:人间关系的再创造·[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刘丽萍]禹迹遍布与禹神话传说扩大的关系·[林颂华]从唾液分析洁净观念与社会关系
·[胡正裕 杨海娇]浙南文成“侨家乐”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试析·[陈昭玉]民间故事母题链与故事变异模式关系研究
·[才晶]豫东地区睢阳区胡勋“做坟”习俗与村落内部人际关系·[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戎胜楠 白莉 常力军]黎侯虎:传统到现代的“回归”与再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