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锡诚]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3 | 点击数:15334
 

  [1]顾颉刚《〈国学门周刊〉1926年始刊词》,《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6日)。

  [2]蒋观云《风俗篇》,见所著《海上观云集初编》,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

  [3]王国维说:“诸制(按指种种礼制),皆由尊尊、亲亲二义出,然尊尊、亲亲、贤贤,此三者治天下之通义也。”《殷周制度论》,《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下册,第13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南昌。

  [4]《史记·天官书》第4册第1340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5][宋]吴淑《事类赋注·岁时第二》,冀勤等校点本,第98页,中华书局1989年2月,北京。

  [6]转自[宋]吴淑《事类赋注·岁时第二》,冀勤等校点本,第98页,中华书局1989年2月,北京。

  [7]关于“祭”的本质,法国汉学家格拉耐在其《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一书中,考察了祭礼的两种本质形相,并做了比笔者所作的更为广泛的阐释:“祭礼作为乡村的年终祭,是农民们局限在同质的集团内进入狭隘的无活动季节的序曲。也就是说,祭礼是在人们各自即将进入家族的孤立生活之际,为了强调同国人们共同的类缘关系的意识而做的集合。”(张明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72页。)格拉耐对“年终祭”“深层意义”的阐释,其实只是局限在中国的家族社会和伦理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上古时代,所以是缺乏普遍意义的。

  [8]胡世庆、张品兴《中国文化史》上册,第305—31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4月,北京。

  [9]拙文《清明节的天候和物候——清明界的文化意涵之一》,海峡文艺出版社主办《海峡·文化遗产》2009年创刊号,福州;又见冯骥才主编《文化血脉与精神纽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2月。

  [10][明]谢肇淛的《五杂俎》,第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上一条: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与传统节日体系
下一条: ·我们的节日为什么越过越多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孟琳峰]破碎与重建:新媒体时代的神话知识趋同化·[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