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作者:叶舒宪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4 | 点击数:20952
 
在美国人类学家中出现的“人类学诗学”一派,出发点是文化的主体性,而不是用统计抽样和符号学等“硬”科学方法去研究作为客体的文化。与文学批评家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亦有不同,人类学诗学的根本宗旨并非借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文学,而是用诗学和美学的方法去改造文化人类学的既定范式,使之更加适合处理主体性感觉、想象、体验等的文化蕴含。人类学诗学的产生首先以人类学家的文学创作为基础和前提。有像斯坦利·戴蒙德(Stanley Diamond)这样的诗人兼人类学家和爱德华·萨巫尔(Edward Sapir)、劳伦·艾斯利(Loren Eiseley)、露丝,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那样的人类学家兼诗人。据统计,1982年美国人类学学会的会员人数已愈5000。其中直接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至少也在千数以上。无疑,“美国人的想象图景日益受到美国人类学家的影响和制约”〔12〕(P225),正像非洲土著的假面之于毕加索,玛雅雕像之于亨利·摩尔,想象图景的变革必然带来艺术风格上的革命。人类学家从事诗歌创作的动因不同于一般诗人,那就是对异文化体验的主体性把握和有效传达。如何缩小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真实、确切地从异文化内部去观察和表述,成为人类学家追求的境界。同时,不少人类学家尝试文艺创作,藉以传达他们在异文化中实地生活之体验,一专业刊物也开辟专栏专号,为这种新尝试推波助澜。1982年召开的全美人类学会年会上,由诗人兼人类学家斯坦利·戴蒙德主持了首届人类学诗歌朗诵会;次年5月又召开了首届人类学诗人公众朗诵会,会上发表的诗作及评论随后以《对话的人类学》(Dialectical Anthropology)为名正式出版。1985年,美国人类学学会又出版了由普拉提斯(Iain Prattis)编写的诗集《反映:人类学的缪斯》(Reflections: The Anthropological Muse),引起了人类学界和文学界的双重效应。由专业杂志《人类学与人文科学季刊》出资组织起一年一度的人类学家诗歌与小说创作大奖赛。在1986年全美人学学会年会上再度由《反映:人类学的缪斯》编者普拉提发起了以“人类学诗学”为主题的讨论,并于1991年出版了由人类学美学家伊凡,布雷迪(Ivan Braldy)编选的文集《人类学诗学》(Anthropological Poetics)。这一成果标志着某种转折。用编者的话说,就是从传统人类学强调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认识,转到关注如何去认识的问题,以及多种复杂变化的把握意义的体验方式问题。这一转向将使人类学更加接近艺术和美学方法,而不再由计量学的、行为学的方法占主导地位。像文学批评家常用的“意义”、“象征”、等术语已在人类学界成为流行的关键词,这是否暗示这人类学正从社会科学转变为人文学科呢?
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罗伊·瓦格纳(Roy Wagner)曾在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做过深人的田野调查,著有《文化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Culture)和《指代自身的象征》(Symbols that Stand for Themselves)等理论著作,同时也用创作诗歌的方式来捕捉和记录他的田野工作体验,在诗人人类学家的诗集《反映:人类学的缪斯》中便收有他的诗作。瓦格纳对自己职业人类学生涯的两种表达方式做了反省之后,撰写出《诗学与人类学的再定位))[13](P37-50)一文。文章从西方思想史对主体的关注人手,引出笛卡儿有关“清晰而独特的观念”的命题,又举出“痛苦”为例加以质疑:痛苦可以是清晰的感受,但未必是独特的。因为,被主体感觉到的东西无法同感受它的主体区别开来:痛苦既是感受到的状态,又是感受此种状态的方式,就像快乐、狂欢、出神等其他心理体验那样。此种体验是深藏于个人小宇宙之中的感知,无法直接地加以交流传达。只有通过图像化手段-—将其体现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意象之中,把这种感觉的意义置换为一种感觉,成为过程之中的预期的意义(an intended meaning),方可传达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性的理解成为主体性的,包括被感知的事物和感知方式自身。瓦格纳在提出痛苦的理解问题后,引向诗学与文化问题。他指出,我们用清晰而独特的医疗语言去把握痛苦的主体性,又用绝对清晰和独特的语言学的医疗去处理意义的主体性,二者都是对文化诗学(the poetics of culture)的制度化尝试,意在引出深藏于个人小宇宙的感觉之中的东西。一般而言的人类文化,特殊而言的诗歌艺术,正是主体间性获得创造性整合之处。用爱德华·萨巫尔的话说,就是“文化只能从个体内部去构成”之处[12](P45)。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诗学同以文化为对象的人类学,就这样因面对主体性感知问题而获得了相互沟通的契机。这种按照诗学特性重新定位人类学的尝试,使“文化”一词也相应获得主体方面的涵义,像个体的想象和梦幻、内在的体验等也应同仪式、亲属关系一样成为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学人类学会在这方面也有所回应:彭兆荣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000),《中外文化与文论》(成都)第5辑和《文化与文本》中作家韩少功、潘年英等关于人类学小说的见解,即为其例。像《马桥词典》这样的作品,也不妨看作用文学形式写的田野作业笔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徐杰舜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年英 徐杰舜]笔记人类学:我的情有独钟
下一条: ·[彭兆荣 徐杰舜]我非我与“学术浪子”
   相关链接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徐新建]“缪斯”与“东朗”: 文学后面的文学·[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
·[朱刚]“山花体”之再反思:从民族志诗学的角度来看·[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
·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马丽华 吴健玲]走过西藏走进北京--西部文学人类学作家马丽华研究之二·[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