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陈岗龙]1996—1997史诗研究概述
  作者: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8-13 | 点击数:11731
 

  八、史诗的诗学研究

  在中国史诗的研究中,系统地诗学或者美学的探讨一直是薄弱的环节。巴·布林贝赫教授的力作《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30〕一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代表了蒙古英雄史诗美学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梅列金斯基的《神话的诗学》相媲美。

  《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一书计300页,分八章系统论述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美学 问题 。第一章“导论”指出英雄史诗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并归纳出蒙古英雄史诗的原始性、神圣性和规范性三个共同特征。第二章“宇宙模式”从人类的想象、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探讨了构成蒙古史诗宇宙模式的时间、空间和数字三个概念。其中结合古代蒙古人的萨满教与佛教观念探讨了史诗中的上中下三界,并提出史诗时空的混沌性、形象性和模糊性并提出蒙古史诗的时空是“诗性地理”概念。还从神话思维的角度讨论了史诗中的方向与数字的象征。第三章和第四章“黑白形象体系”中讨论了史诗英雄与蟒古思这一对立形象的美学特征,特别指出蟒古思形象开创和拓展了蒙古史诗的“恶之美学”,这一范畴的提出对蒙古史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第五章“骏马形象”沿着前两章的思路描绘了史诗中骏马形象的美学历程和归宿。第六章“人与 自然 的神秘关系”中指出了史诗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功利的、审美的和宗教的三个层次。指出,对自然的理想化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拟人化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类比;对超自然力的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扩张。这三种自然,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相应的。第七章“文化变迁与史诗变异”对蒙古史诗的发展作了动态观照,尤其关注了变异史诗的美学特征及其异文化影响。第八章“意象诗律风格”论述了蒙古英雄史诗的崇高、模糊、神秘意象、诗律和史诗崇高风格的三个表现范畴:力的渲染、色的对比和数的神秘描绘诸问题。全书以严谨的结构和诗的语言比较完美地勾勒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美学特征以及通过史诗表现出来的蒙古民族的美学历程。

  《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一书以其严密的构筑和诗一样美的语言的叙事引人入胜之外,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观点,对今后蒙古史诗的美学探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譬如,在该书的第八章,作者提出:“如果母题是叙事文学的最小叙述单位,那么我们应该把意象看做是抒情文学的最小单位。因为蒙古英雄史诗中叙事和抒情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把情节母题和意象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蒙古英雄史诗的艺术整体性将会提供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

  九、结 语

  总的来说,1996—1997两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成绩是喜人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8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搜集整理与研究情况,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价值和影响超出了史诗研究和民族文学研究的范围,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注目。同时,国际学术界对史诗的研究也在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领域内日益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并且各国各民族史诗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渴望日益成为现实。尤其是西方口头传统理论的研究者在与中国史诗研究者们的学术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浓厚兴趣和寻求同中国学者的合作的渴望,所有这些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研究创造了国际学术环境和美好的学术前景。

  综观1996—1997年的史诗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文本研究,或者可以说是 文献 的研究和历史的研究。学者们把《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当做民族历史和知识的“百科全书”,其研究性质与历史 科学 的研究是一样的。而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在史诗传承和口头表演的实际场景中去对史诗的口头传统和史诗艺人的表演与技巧、史诗在其社会生活中的状态和功能的动态考察仍然非常缺乏。虽然史诗口头程式理论在我国被介绍进来已有数年,但在具体研究中人们依然极少用这些理论操作实际的研究工作。其最大的一个原因,或者是障碍,我认为是我们几十年以来对各民族史诗的搜集整理在科学方法、学术观念上的不正确引导所造成的。对史诗文本的非科学的记录、对史诗表演场景和史诗传承的民俗生活没有科学的民族志描写,尤其是忽视史诗歌手个人资料,这些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口头传统与表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认为,我们继续发扬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学术传统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我国各民族史诗至今在民间流传不息的实际情况,多做一些科学的田野工作,多做一些中国史诗的口头传统研究。

注释:

  〔1〕《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2〕《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4〕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年12月。

  〔5〕《西藏研究》1997年第1期。

  〔6〕《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

  〔7〕《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8〕《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9〕《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

  〔11〕《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13〕《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14〕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15〕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3月。

  〔17〕《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8〕《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20〕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21〕《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2〕《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3〕《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4〕《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5〕《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26〕《中国藏族》1996年第3期。

  〔27〕《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

  〔28〕《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9〕《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

  〔30〕蒙古文,内蒙古 教育 出版社1997年7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下一条: ·[巴·苏和]古老的文学经典,当代的理论阐释
   相关链接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夏循礼]中国传统卫生防疫民俗本草概述
·[谈楚儿]鹤城花炮会概述与特征价值探析·[冯文开]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
·[席建立]简析江南运河岸少儿游戏之蜕变·[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
·[徐冰]从田野走向学术殿堂——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述略·以学术自觉推进中国史诗研究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朝戈金:创立中国史诗研究新范式
·罗杨:呼唤史诗研究的中国学派·[王焰安]南朝民间情歌记录情况概述
·[王正华]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胡阳全]近年国内白族研究概述
·[胡阳全]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刘锡诚]十九世纪俄国古典作家的民间文学观概述
·[吴刚]国际史诗研究学会在中国成立的意义·国际史诗学者倡议成立“国际史诗研究学会” 推举朝戈金研究员为会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