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巴·苏和]解读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
  作者:巴·苏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1 | 点击数:12629
 

  六、从文化学角度解释蒙古文学现象

  蒙古文学发展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各时代的文学主潮或流派,这是蒙古文学发展自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蒙古文学发展研究深入的重要标志是蒙古族文学现象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蒙古文学发展研究逐渐开始,到了80年代末,蒙古文学发展研究由资料整理转向系统研究,由作家作品分析研究转向文学现象研究,由文学文本外部研究转向文学本体内部研究。只有深入探讨蒙古文学各个时代的文学主潮或流派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才能揭示蒙古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所以,蒙古文学史研究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蒙古文学各个时代的文学主潮或流派进行了探讨并揭示其原因和特点。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和揭示蒙古文学诸现象、蒙古文学发展的原因、特点是蒙古文学研究深入的又一特点。蒙古文学传统写作技巧是蒙古文学的宝贵遗产,只有挖掘和探讨蒙古文学传统写作技巧,才能进一步揭示蒙古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特征。若将蒙古文学发展的诸“空间”放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总体背景下进行比较和类型学研究,把新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来推进蒙古文学发展研究,也许会进一步拓展蒙古文学发展的视野,从而使蒙古文学发展研究在理论层面、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等诸方面皆呈现出新的景观。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尹湛纳希这一蒙古文学大师的研究。尹湛纳希(1837—1892)是蒙古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尹湛纳希的作品是蒙古族文学史和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辉篇章。他的不朽地位,首先在于他以自己的创作突破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在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传统发展方式,揭开了蒙古族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19世纪中叶,中国古典小说呈现出衰落或沉寂的状态。这衰落或沉寂的标志,不在于小说创作之数量的多寡,而是真正有思想内容的优秀小说的匮乏。因此,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同样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④新中国成立后的尹湛纳希研究,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初期阶段;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发展阶段。在初期阶段,学者额尔敦陶克陶、曹都毕力格、那木吉勒舍旺等人做了开创性研究工作,为尹湛纳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尹湛纳希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发表和出版有关尹湛纳希的各类学术论文达300多篇,学术著作20多部。在尹湛纳希家世、生平和文学创作历程研究,尹湛纳希文学创作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研究;尹湛纳希文学创作与蒙古族文学传统研究,尹湛纳希文学作品文本研究,尹湛纳希在蒙古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扎拉嘎的《(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尹湛纳希年谱》、《尹湛纳希评传》三部系列研究专著,充分反映尹湛纳希研究的领先水平。

  当代,蒙古文学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显现出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崭新局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解析一切文学现象。像“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等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得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单一化、教条化。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的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僵化教条的格局被打破,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获得自由的声音和多元的发展。在理论上,由蒙古族当代文学文本阐释到当代文学规律探索,由蒙古族当代文学具体批评到当代文学宏观研究,由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内层结构到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原型批评、比较研究等诸多学科理论的多元互补,变一维思维为多维思维,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已被推到理论化的层面。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时期的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向系统化、学科化转型。即出现既重视系统思维、系统探索、系统阐释,又强调学术视角、学术探究、学术解读的可喜局面。这样,迈向21世纪的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已经显现系统化和学科化的发展趋向。纵观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原理的普及和文学民族性的理论探索、蒙古族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蒙古族诗学理论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宏观解读等方面尤为突出。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上,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到历史的美学的批评,再到“新潮批评”和“文化批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单一化和模式化已经被多元的、艺术的、审美的文学批评替代。要想构建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语境,探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首先,必须强调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和健全品格。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不应像过去的批评那样追随于作家的创作之后,成为蒙古族当代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其次,必须强化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4BZW062。)

  (本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 2008年第04期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期刊杂志赏析网

上一条: ·[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
下一条: ·[田兆元]愚公移山:建构出来的精神与精神病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