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祝秀丽]重复与变化:重复律的双重特征
  作者:祝秀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3 | 点击数:15683
 
(三)对象的置换
被置换的对象,指角色主动追求或者无意中获得的、可能是有价值的事物,一般是作为他品行的考验或奖惩。藏族故事《熊、猴子和老鼠报恩》(王尧,1962:26-27)中,贫穷的主人公用自己仅有的家当先后救下正在被人们折磨的一只田鼠、一只猴子和一头熊,把它们放生,这些动物后来在主人公遇难的时候以德报德,给予援助。在同情并拯救三个动物的重复律单元中,角色、行动都是同一的,只有对象被置换了。
还有的重复律中,对象群体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如达斡尔族故事《去杀莽盖》中,要杀恶魔莽盖的男孩一路上先后遇到了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个锥子(还遇到一个鸡蛋、一条鲇鱼、一根红棒和一根白棒、一堆湿牛粪、一个磨盘,则采用了概述形式),依次相遇时,它们知道要杀莽盖都说要帮忙,跟着男孩一起走。(孟志东,1979:284-285)这种神奇助手的依次登场和替换描述,呈现了一种递增过程,使主人公的正义力量逐渐积蓄和增强,直到足以杀掉莽盖为止。
(四)时空的置换
时空,指主角采取行动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时间流逝的置换成分经常与情节进展结合起来,如尹宝兰的《郯香女哭瓜》中郯香女为了孝顺母亲,在腊月里种瓜后不断地哭瓜,惊动天神帮忙,奇迹发生了:
 
郯香女哭到一更里,这个甜瓜就浮了土——出芽了;
郯香女哭到二更里,这棵甜瓜就出来了——团棵了;
——这就是郯香女哭瓜哩!“要是没有,不结甜瓜,我冻死花园不回家哩!在这里哭煞。”
郯香女哭到三更里,这个甜瓜团棵就甩了秧了;
郯香女哭到四更里,这个甜瓜就开了花哩!——照得花园里黄哩!
郯香女哭到五更里,这个甜瓜就结了——结了个甜瓜一长了。
郯香女哭到天明,甜瓜熟落地哩!
(王全宝,1998:105-106)
 
一夜五更的叙事,在歌谣中比较常见,大概尹宝兰老人受到其影响,我们无从得知,但通过时间的流转来重复五更发生的事情,还不时地加上讲述人的解释和补充,非常精彩。
空间的位移也是常见的一种置换。例如尹宝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里相送,英台每到一处就借题发挥,暗示山伯自己是对他情有独钟的女子。仅时空转换和借物起兴的标志性句子有9处,每句之后都是两人对答,让人不能不惊叹讲述人的非凡记忆力:
 
走一坡,又一坡,坡坡遇着葛针窝……
走一湖,又一湖,湖湖遇着好秫秫……
走一沟,又一沟,沟沟遇着甜石榴……
走一河,又一河,河河遇着煞白的鹅……
走一庄,又一庄,庄庄遇着木匠打嫁妆……
走一个门,又一个门,门门遇着人家纳鞋底……
走一个岭,又一个岭,岭岭遇着好深井……
走一山,又一山,山山遇着好竹竿……
走一个村,又一个村,村村遇着好新坟……
(王全宝,1998:123-127)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时空的转换为角色的行动和事态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景,所以时空的变化也总是与角色或行动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当然,上面的讨论侧重于说明一种叙事成分被置换的情况。实际上,故事中常见的是比较复杂的、几种成分同时置换的重复律。例如藏族故事《三个魔鬼》(王尧,1962:101-104)中,三个魔鬼要想娶到美丽能干的姑娘,必须知道她的名字,魔鬼则先后派出了兔子、狐狸、乌鸦去探听,结果兔子、狐狸在归途中忘记了部分名字,只有乌鸦带回准确的信息。三个基本叙事序列中的置换成分至少有五种:(1)魔鬼为了获得姑娘的名字而派遣的对象:兔子、狐狸和乌鸦;(2)它们探听消息的时空:窗户下、楼梯下和旗杆上;(3)探听者在归途的行动,也是忘记或记住名字的原因:兔子碰到一只山楂掉下来,狐狸看见河里游过一条大鱼,乌鸦直接飞回来;(4)探听来的名字:山楂花儿、拉萨鱼、拉萨花儿;(5)魔鬼的行动:先后三次带着探听者提供的名字去求婚,前两次无功而返,最后一次成功地娶回姑娘。多种成分置换的重复律可以看做是几个单一成分置换的复合形态,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总之,重复和变化是重复律的双重叙事特征,也是构成重复律本质的两个相互依存的层面,使重复律在对称、平衡中平添了变化与灵动,在参差、变动中保持着平行与对应。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形态学研究
下一条: ·[洪淑苓]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与孟姜女形象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