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吉国秀]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
  作者:吉国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1 | 点击数:19150
 
 
五、婚姻支付的流动方向与姻亲关系的变更
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方家庭的“买衣服钱”,还是女方家庭的“陪送”,清原镇的婚姻支付都经历了变迁。从总体上看,这种变迁在婚姻支付的流动方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以20世纪50年代作为见证变迁的临界点,此前的婚姻支付流动方向基本上是从婆家流向娘家,表达了姻亲家庭长辈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偿付关系。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婚姻支付流动方向,接受方已经从女方家庭演变成为新建立家庭,女方家庭从接受方转变为提供方。它表达更多的是双方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以及他们与夫妇单元的关系。这些变化充分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婚姻支付不是婆家对娘家的偿付,而是婆家与娘家对夫妇单元的资助。单独应用婚姻偿付理论或者婚姻资助理论,都无法解释清原镇婚姻支付的变迁。
清原镇的个案表明,男方家庭提供婚姻支付的实践随着时间流转一直在进行,尽管在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曾一度低迷,但是它顽强地保持了延续。也许用礼物的互惠与家庭间的承诺来解释这种延续性比较贴切(阎云祥,2000198),换言之,家庭延续的文化期望没有发生改变,它一直引导着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行为。
清原镇嫁妆的变迁是惹人注目的,如何解释它从“养钱”到“陪送”的变化?只有与清原镇通婚范围距离相联系,才能够对当地嫁妆的变迁有相对清晰的认识。狭窄的通婚范围半径使姻亲关系很少超出镇外,婚后,女儿与娘家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娘家可以通过嫁妆表明家庭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同时在创建姻亲关系的过程中处于积极位置。换言之,从姻亲家庭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嫁妆的变迁更具有实践意义。“养钱”的形式使娘家放弃了对女儿的权力转而将其交给婆家,使娘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这是娘家不愿意看到的现实。20世纪50年代以后,娘家的“陪送”逐渐取代了“养钱”,娘家的地位缓慢提升。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与随后的激进措施,为娘家地位的改善提供了良好时机。在生活条件与国家政策的限制下,婆家与娘家的婚姻资助大体上处于同等水平。实践证明,女方家庭的婚姻资助确实提升了娘家在姻亲关系中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婆家的婚姻资助开始升高,而娘家似乎错过了这一机会。居民对于“娘家没陪送什么”的回答总是伴有不满情绪。20世纪80年代的“陪送”则显现出娘家的不同策略,即用“陪送”来充分表达娘家对婚事的看法以及对婆家的态度。大多数女方家庭出于对女儿在婆家地位的考虑,尽可能地与周围人的“陪送”水准大体持平,这与麦奎利与庄英章的结论相符合(庄英章,19942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男女双方家庭婚姻支付的规模日趋接近。在调查的几个案例中,娘家在女儿婚事上都有相当大的发言权,例如结婚日期的最后选择,婚礼的具体安排等等。婚后新建立家庭与娘家的关系也更为接近。布迪厄将这种婚姻支付行为描述成“政治社会学的一个特例”,即“夫妻在家庭力量关系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在家庭权力,亦即在对家庭事务的合法垄断权的争夺中获胜的可能性,从来就与他们所拥有的或带来的物资和象征资本相关”(布迪厄,2003248249)。
尽管动机有所不同,但是清原镇的嫁妆始终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娘家在社会网络中的身份,二是娘家在姻亲关系中的地位,三是女儿在婆家的位置。也就是说,清原镇“陪送”的实践确认了弗里德曼(Freedman196655)、麦奎利(McCreery1966163174)、克洛(Croll1981117)关于中国社会嫁妆的具体陈述。与从前的婚姻偿付相比,近年来婚姻资助的上涨以及流动方向的变化表明了姻亲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娘家地位的提升。持续上升的婚姻资助标志着娘家与婆家的位置逐渐趋于平等,从而强化了姻亲关系在清原镇民间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华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
下一条: ·[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
   相关链接
·[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
·[刘铁梁]亲属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再定位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刘铁梁]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刁统菊]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