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加华]农民的时间感
——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30 | 点击数:14328
 

上述的这种转变我们在聚峰村人的身上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如今,钟表在村里已变得非常普及,村民们已习惯了用钟表来把握时间,传统的以太阳或月亮来把握时间的办法已不再应用。一半的村民被政府迁移到了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即使留在村里的青壮年也几乎全部在外打工,传统固守乡土的观念已经不存在了。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们,由于常年在外工作,已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传统时间观念,如以节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标准,也在他们身上失去。而对工厂劳动的参与,则使他们进入到工业化时代下的时间环境之中,因而也就会逐渐形成技术时代的那种时间观念:时间已变得十分精确,以适应工厂严格的时间要求;时间也只是钟表所显示的几时几分,与自然节律、物候变化已没有什么联系 30。与此同时,即使那些留在村里人的时间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工业生产的影响。比如“ 工夫”这一概念,传统一个工夫是指十二三个小时,并没有一个确数。但受工厂三班轮换制的影响,一个工夫就是八小时了。相信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伴随着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及整个社会的工业化,与传统农业生产相联系的传统时间观念也必将逐渐消失。

 

1 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42页。

2 转引自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2页。

3 吴国盛:《 时间的观念》之第1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 笔者家乡的一句话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即工人的阳历、农民的农历、学生的星期。

5 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沈汉、王加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6 文中所用的基本资料,主要是基于200663日至6日的一次田野调查而得来。

7 这一点在实地调查时感觉颇深,在村中所遇到的人,几乎全是老年人和孩子,青壮年则很少见到。

8 叶世昌:《中国古代的农时管理思想》,《江淮论坛》1990年第5期。

9(元)王祯《农书》卷1《授时》。

10 桑老先生,即桑廷龙,70岁,聚峰村三小队人,做过多年生产队副队长、铁姑娘洞营长,多年来一直担任本村业余京剧团的首领。本文所用关于农业生产时间的资料基本都由其向笔者所提供,下文不再特别注明。

11 王加华:《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12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8月,第115页。

13 程传颐:《二十四节气》,江苏苏州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332页。

14(元)王祯《农书》卷1《授时》。

15 蒲松龄:《农桑经》,见盛伟编:《 蒲松龄全集》第3册,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250251页。

16 于中:《淄博乡音乡俗》,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17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8月,第116页。

18 于中:《淄博乡音乡俗》,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19 受访人桑廷龙老先生是如是说的,可能有所夸张。说到这里时,老先生给我举了一个例子。1959年,他带戏班去十队唱戏。白天唱了一天,吃过晚饭后又唱了一出“灯戏”( 即晚上唱戏),结果唱完回到家时,家里才刚刚吃晚饭。

20 于中:《淄博乡音乡俗》,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21 “明星”这一称呼,并非聚峰村人的独创。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此种称呼,如《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22 张道胜,78岁,聚峰村一小队人,1947年入党,19561982年任第一、二生产队队长,并曾做过六年“铁姑娘洞”工程队营长。

23 同在其他场合,如盖房、做工时也都会用到工夫这一单位。

24 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25 转引自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第199200页。

26 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以近代江南为例》,《史林》2005年第4期。

27 杨联升:《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国史探微》,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28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930页。

29 转引自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30 可以推想,那些外迁的人,由于是搬到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因而也必定有大量的人参与到工业生产中去,因而他们的时间观念也必定会发生变化。

                                                                                        (本文原刊于《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俊起]老刘店:一个求雨“神话”的建构
下一条: ·[张劲松]新宁县麻林瑶族乡的“跳古坛”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王晓涛 朱吏]中国农民画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何明 张雪松]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类型与逻辑
·[雷婷]地方艺术中模仿的创造力·[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
·[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